朋友圈使用体验
张老师要给我介绍工作,说看到我最近的朋友圈,觉得我太闲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事……
隔离三个多月,除了偶尔不能忍对社会话题发个牢骚,发的都是小画,偶尔一两次吃喝,的确比平时频繁,看上去很闲的样子。
我真的觉得社交网络太神奇了,真的是一个如此“所见即所得”的地方,不仅仅是你展示的面被看到,同时也是你未展示的面被杀掉。后者是我没想到的。
看不到的比看到的更多,难道不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吗?那怕不知道是什么?
我第一次意识到社交网络的谬误,是很多年前去新加坡玩,当时我食物中毒,但是见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GEB,他是难得一见的神秘人物,所以当时发了一条朋友圈。得到了很多点赞,还有人评论说羡慕啊爽啊,而其实那个周末我上吐下泻高烧到凌晨三点狼狈不堪以至于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朋友。
去年在国内一年,开始更频繁的使用朋友圈。开始是我舅舅看我的朋友圈惊讶地发现我可以做饭,后来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竟然不再说我吃的太少而硬要劝我吃这吃那。算是尝到甜头。我就觉得这是一个让亲友更多了解自己的方式,而且不用正面交锋。至少让他们知道我生活可以自理,尚安好,尤其现在千里隔离中,生命信号只能网络发送。
最近很熟的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也会说,你最近好像厨艺见长啊;看你最近心情挺稳啊;甚至对未来新生活的讨论,都会说你可以去画画啊,几乎成了我的新标签一样。但是做饭必然比画画的频率更高啊,只是一般太饿,不会想摆盘拍照,做为生活记录,几个月才发了那么一回而已。我之前去冰岛的时候也是,旅行回来之后整理照片陆续发过很多天,就会有人说,你在冰岛呆的时间真长啊……去年工作很忙人很焦灼的时候,画也是画的。不过我最近真的“闲”到让我认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是反人性的,如果说结婚是反人性的话,长久的规律性的必须的活动某种意义上都是。我简直不能想像有一天要回去上班,苦想怎样能把“闲”持续下去。
所以说真的很有意思,朋友圈被默认为即时的。我们基本上可以用一种蒙太奇的方式来重新叙事,时间地点事件。当然一部分的我很矛盾。所谓报喜不报忧,也就是在利用“所见即所得”这个简单的逻辑,并且希望让他们以为“忧”根本不存在,让他们放心。但一边仍然觉得非常熟悉的亲友,还会用这种方式来捕捉我,令人心伤。
所以悲哀是,不可能拼成完整的你,再强大的社交网络也是弱连结。所以希望亲友通过朋友圈更多了解你,拉近距离,是臆想,会跑偏,甚至带来“好像很了解”的假象,成为更深入了解的阻碍(同样现象在国家族群层面也存在吧)。我觉得好处就是,你可以选择跑偏的方向,引导标签,塑造偏见。
朋友圈还是会有感而发,重要亲友几乎囊括其中,是一个闭合的圈,是一个相对真实的圈,也是少数我还会用的社交网络了。画画是个好标签,但再好的标签也是枷锁。怪只怪我还是期待在亲友那里,是没有标签的。(我多年的一个困扰是没有任何一个网络可以圈到所有朋友。fb可以几乎涵盖境外,微信几乎境内,ins只有图片,此事古难全)。我心痒痒,想要不要展示更多其它面,那怕不成熟?看到一个标签就打碎它?或者是不是标签贴得更全面,打破那个“所见即所得,不见就没有”的逻辑(简直令人激动)?是不是哪天发几首歌发个啥腹肌??
朋友圈是田野调查,也是一个实验,把小石子扔进水里,看荡出个什么涟漪,照不照得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