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时代如何建设孩子的心理弹性
在《限屏教育》一书中,作者基尔比博士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十岁的凯蒂被父母带到我面前。凯蒂从没有过任何心理问题。但是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她无法入睡,需要别人不断向她确认家人是安全的。她还出现了一些焦虑行为,比如总是检查家里门窗,不断询问警报器是否开着。之前她上学完全没有问题,现在一想到要离开妈妈就泪眼汪汪——这对于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说太不寻常了。凯蒂曾经向父母解释过,她担心有人会闯进家门伤害她和家人,但是没有再多说别的。凯蒂的父母做了很大努力来让她放心,但是没有什么效果。他们越来越担心,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 在之后的治疗中,基尔比博士慢慢了解到,凯蒂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喜欢在上面玩游戏和各种应用程序,但她玩的都是适合她年龄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她在玩游戏的时候,手机上突然跳出另一个游戏的视窗,因为好奇,她点开了那个链接。这个游戏和丧尸有关,游戏中丧尸不停地追杀角色。虽然凯蒂说自己只玩了几分钟游戏,但已经被彻底吓坏。她开始幻想丧尸要来抓住她和家人。她无法从脑子里抹去那个尸体从天而降的画面。每次睡觉的时候,她都会忍不住地回忆。凯蒂觉得自己玩了成人限制级别的游戏,一旦被父母知道就会有麻烦。于是她从不敢告诉任何人。 基尔比博士在治疗凯蒂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重建心理弹性”的方法。在凯蒂父母的配合下,最终让她确信自己是安全的,消除了焦虑症状。 看到心理弹性这个词,你一下子想到的是什么?弹簧? 无论你拉扯还是压缩弹簧,最终弹簧都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心理弹性”代表的是一种心理恢复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困境、面临挫折的时候,根据外界环境因素的特点,灵活地面对和处理问题的素质。 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弹性具备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面临逆境和适应良好。相应的有两个影响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不到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遭遇挫折及因挫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保护性因素指能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结果的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 所以,提高心理弹性,主要措施是减少危险性因素和增加保护性因素。 在基尔比博士处理的这个案例中,凯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因为看到了一个令她非常恐怖的画面,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这个画面让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遇到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她的焦虑久久无法缓解。 从这个例子中来看“心理弹性”。在遇到那件非常事件之前,凯蒂虽然会玩电子游戏,但玩的都是和她的年龄相匹配的游戏,一切发展正常。但是她正常的成长被一个“丧尸”破坏了。自从遭遇这个,凯蒂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这意味着,她的心理弹簧被拉扯到了一个非正常的水平且无法复原,这导致孩子每天过着高压力高焦虑的生活。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无法离开电子设备。拥有电子设备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多,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年龄越来越小,上网时间越来越长。与此同时,孩子的网络素养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提高。孩子走在熙熙攘攘的网络里,随时会遇到令他迷惑害怕的东西。拥有良好心理弹性的孩子,将比心里弹性差的孩子,更好地适应网络世界。 1.潜伏期的孩子容易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 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玩暴力血腥的游戏没有问题,因为他们知道,那些是假的。但是对于潜伏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他们会相信牙仙堡、幽灵的存在。 虽然我一再地告诉孩子,幽灵和鬼这些东西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它们并不真的存在,而且当我询问孩子的时候,他也会告诉我它们不存在,但是晚上,孩子依然会说,他害怕幽灵。有一段时间,孩子因为看了奥特曼而晚上做噩梦。 因此,对于潜伏期的孩子来说,我们要做的,并非完全禁止他们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这是不现实的。 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推迟孩子玩电子游戏的年龄,孩子一旦开始玩游戏,家长要自己搞清楚国内电子游戏的分级,禁止孩子玩超出他们年龄限制的游戏。即使孩子在玩适合他们的游戏,一开始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参与,从而确认游戏是适合孩子的,并且及时处理如同案例中凯蒂遇到的那种情况。 这是尽量避免孩子在网络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性因素。 2.心理弹性的基石是情绪调节力 一个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孩子,便是无形中增加了自己心理弹性的韧劲。 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并非从不恼怒、沮丧、害怕,而是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 情绪调节能力需要在实际的社交活动中去习得,需要在每日和父母的点滴互动中习得。 如此,当孩子在虚拟世界遇到问题时,因为平时的良好亲子关系,他会和父母讲出他的困惑,而不会因为担心父母打骂自己而缄口不言,这样,父母才能帮到孩子。 其次,孩子的情绪调节力强了,即使遇到非常事件,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也能够慢慢地从应激事件中恢复过来,而不至于将弹簧拉伸到了几近折断的程度。 那些因为频繁地玩暴力游戏而增加了对他人攻击性的孩子,那些因为一些电子游戏的蛊惑而轻生的孩子,皆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弹簧没有办法再回复到正常状态而导致的结果。 当孩子在上网的过程中遇到麻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谈一谈: 当你看到游戏或者电视里那些画面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这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不善表达自己感受的孩子,父母则帮他们说出:你是感到生气、难过、害怕还是兴奋?让孩子自己选择。 如果你感到害怕(生气),你觉得自己要怎么做?——促使孩子思考遇到网络困惑时可以做什么。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的这些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怎么样?——帮助孩子理解他人,增强同理心,并且区别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差异。 3.抗挫折能力为心理弹性保驾护航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制造挫折或者困境去锻炼,只要教会孩子应对日常出现的自然挫折就足够。 如果一个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事情,身边没有好朋友,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更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因为他需要在那个虚拟的世界寻找自我认同感。 在日常面对电子产品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自然挫折: a.帮助孩子建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和计划,培养孩子成为电子产品的主人,让他确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好电子工具。 b.遇到网络危机的时候,懂得向他人求助。向他人求助和自身的独立并不矛盾。 c.扩展孩子的爱好和社交活动,在自己独立做成事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获得乐趣,避免孩子沉溺网络世界。 d.发生问题的时候,父母避免使用消极言辞,和孩子养成在处理挫折的时候,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行为,使用“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 举例:当孩子因为手机游戏而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就如何发挥电子产品的优势并且避免其影响学习这件事展开讨论,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妈妈:我看到你这次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我不知道。 妈妈:你觉得会不会是因为你这段时间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导致的呢?因为之前你的成绩是很稳定的。 孩子:或许吧。 妈妈:那么你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呢?既能够保证你的学习不受影响,同时你也可以玩电子游戏。 孩子:我不知道。 妈妈:咱们一起想一想。你觉得会不会是因为你玩游戏时间太长了? 孩子:我想是的。 妈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制定一个规划,看看怎么保证学习和游戏两不误。你去拿来纸笔好吗? 孩子:好。 …… 不要使用诸如“看我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你这个孩子就是这样,真是烦死人了”这样的言辞。这样的说法不仅无益解决问题,同时有损亲子关系。尝试使用“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法,让孩子对自己更加自信,从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坚信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能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