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下的西安
趁着五一小长假,今天终于登上了久违的明城墙。在西安来回辗转接近七年,第一次踏上这亲切却又陌生的城楼上,不甚倍感欣慰。自己终于可以亲身感受下老一辈们留下的灿烂文化遗产。
永宁门,作为西安的南城门,也是踏上城墙的关口之一,这里热闹非凡。楼下拐角一隅也是古乡古韵,来来往往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都在这里停驻,休息,拍照留念。 因为天气的原因,这里也成了乘凉避暑的绝佳口。
顺着楼梯一直往上,就到了城楼顶。本以为城墙上的大道比较狭窄,没想到上去才发现视野这么开阔。它所承载的厚度,远远大于它的高度,并驾四驱完全不是问题。也难怪,作为历史上的防御工程能,做到南北相连的地步,打起仗来人员军事调动基本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敌人要想攻破,也是颇为费力的一件事,何况外偶还有护城河所围绕。城墙的每一块砖瓦,也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略有差别,用的方砖也是‘特供’,和我们常见的大小也是完全不同(好多青砖上都刻着‘户县大王王守一九八四’)。虽然有一的部分是近些年修复完善的,但有的从岁月遗留的磨损的痕迹来看,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始建于明,算是有600多年的光阴)。

沿着城墙之上向东而走,会发现整体地势外高内低,而且内圈专门做了加厚,不但防御性更加优越,对于雨水的排出也更加的方便。一直往东,看着城墙内外两侧的建筑,明显可以感受到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变化差异。城外高楼林立,城内望去,眼下仅是一片葱郁,完全掩匿了城内发生的故事。宛如一位老者,没有任何过分的喧嚣,更没有任何鬓角。低调,睿智。只是默默驻足那里,等待人去发现他所拥有的别样之美。

东边一侧,是最早可以迎接夕阳的地方。晨钟,古寺,驻足在东南一侧(查了下,这个其实被人们称为角楼,四个角都有建)。盘旋在古寺周边的燕子,让人不时觉得好像穿越了历史的千百年,仿佛遗留下了历史的厚重感(燕子都在这种高处建了窝)。沿着东边往北而去,没有太多风景,基本都在改造。唯一让人留恋的是城墙下的古玩交易,以及西安网红打卡圣地永兴坊(东长乐门边上)。这在安然的岁月下,仿佛给城墙内增添了一些烟火气,让人不觉的这么寂静。

城墙北侧,这里紧邻大明宫,又靠近火车站。从全国坐火车来的游客,普遍都会在这里留下对西安的第一印象:西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作为全国的旅游文化中心,这也不失为一种赤裸裸的讽刺。就这火车站来讲,也是颇足年代感。据父辈说在他们小时候,西安的火车站就长这样子,三十年过去,基本未曾有过任何变化。就仿佛融进了古城之中,在这岁月的侵蚀下,基本一成不变,如今还是这么陈旧。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之一,确实也是一种诟病。好在随着西安的发展,火车站也开始了搬迁改造。将来的某一天,也许这里也就真的成了老一辈心中的一段历史。
西侧,这里最大的景点莫过于城墙下的喇嘛寺。从城角往上看,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皇家寺庙的那种庄严。因此这里也成为了热门的婚纱摄影点之一。沿着城角一侧往南走,天基本已经黑了。吹着凉风走在上面,看着城下来往的行人,车辆,城外侧的高楼,以及远处隐约的灯影,不时让人觉得在这没有任何纷扰,岁月下的静好。
和城外相比,整个西安城内都显得太安静,太低调了。城外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城内放眼望去,看不到所谓的高楼,也听不到任何岁月的喧嚣。以至于让人觉得这就是一处室外桃园,完全与世无争。唯一可能让人感受到一些现代人气息的,充满城市意味的,可能就是城南角的酒吧街了吧。仿佛这里就是给城外忙忙碌碌的人们,专门打造的一个宣泄场所,避世圣地。在每一个夕阳后的下午,大家不约而同开着车,三三两两来这里纵情高歌,买醉,以此忘却自己的烦恼。城墙下的小馆“大兵的小屋”,丽江风味的小吧,依旧也是热闹非凡。年轻的少男少女们,都在这里唱着诗与远方………

沿着城墙荡完一圈,不禁在想,到底什么是西安。有时候给人感觉是一种文化,有时候感觉代表的是一种生活。但在这几年的漂泊中,对我跟多的感触,他更像是一种选择。走出家乡,踏入的第一座城就是这里。毕业之后,踏出的第一座城还是这里。辗转几年,回来过,走过,磕磕碰碰又回来过。这座城,承载着我太多的迷茫,踌躇。虽然现在依旧迷茫,踌躇。可是心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扎根在这里。

无在乎城外,城内。只愿那份初心,能够像这城内的风景一样,依旧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