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查看话题 >创意写作课程第一期——短篇创作

Volg。1
今天上的创意写作课程是分析发表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短篇小说《猫人》,作者kristen Roupenian。
《纽约客》是一份美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很有传播度和影响力,能够在《纽约客》上发表小说是英语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包括村上春树、艾丽丝·门罗、塞林格等知名作家都曾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猫人》的作者并不具知名度,但这篇虚构的短篇小说却引发了包括其他国家读者在内的争议、讨论和共情。我想这很大程度是文章所探讨的「社交软件的涉性交友」贴合了时下的一个主流生活方式——现如今我们与人交流的很大一部分都会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进行,包括小说中的女孩(玛格特)在一次兼职中认识了一个陌生男人(罗伯特)后,她与他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就大多是在WhatsApp(应该是这个)上完成的。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能够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次「约炮」的幻灭过程,但小说的吸引人之处就是胜在作者对玛格特的大量心理描写之上,从初认识的心怀好感,再到对他一些行为的疑惑不解,最终在大篇幅的「看电影接着做爱」后产生了不安、恐惧和落差感所带来的失落,这些作者都刻画得无比真实,这也是为什么会引发那么多人共情的原因,因为在通过社交软件上的约炮后,有些人很可能都经历过玛格特的这种心理变化。

小说引发热议的另一点可能就是对角色认可的分歧上,站在玛格特的一方会认为当你发现做爱的那个人不是想象中的那个人之后,抛弃他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你发现跟你一直在聊骚的那个人是一个三十四岁的中年大叔,我想你也会很失望);而站在罗伯特的一方是因为他没做错什么,约会的主动一方是那个女孩,想要做爱的也是那个女孩,最后却无情地把他抛弃了。
所以小说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很真实,不脸谱化。在生活中你难以把事情分类成「对错」这两个沟壑纵深的阵营,你所做的抉择也不是由「对错」来决定,而是你的处境。「对错」往往是在事后定义的。这也就造成了站在罗伯特的一方你会觉得那个女孩是婊子,站在女生的一方你会觉得那个抛弃的决定是非常之对,非常之明智。

在毛姆的《文学回忆录》中,他提到了「为描写而描写」——某个人上街到一家药店买牙刷,作者一定会告诉你这个人经过的房子是什么模样的。这种刻意在「猫人」中没有,里面出现的WhatsApp也好,罗伯特戴着的那顶奇怪的兔毛帽子也好,还有罗伯特那些不被女孩理解的小动作,都在为后面的行为做铺垫。
在WhatsApp中emoji表情在强化一种错乱感,就好比那个流传度广的🙂(笑脸emoji),它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方的理解是多义的,可以是开心、冷漠、敷衍,这就造成罗伯特的形象在玛格特心中不断的重构,在揣摩中去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罗伯特」形象,所以后文玛格特在想抛弃罗伯特时会很犹豫不决,因为她依旧在怀念着那个内向寡言、需要她保护的「罗伯特」。
那顶奇怪的兔毛帽子就像希区柯克电影中那把藏在抽屉里的「枪」,不被观众看见,但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却始终悬在观众的心头,让观众保持长久的好奇心,那这部电影也就有看下去的欲望了。而在小说中那顶奇怪的帽子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感,在我看了三遍小说后都始终给我这种很神秘的感觉,这全靠作者的写作功力,在整篇小说中作者在不影响阅读体验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埋了很多这种小细节,那个出现多次的「罗伯特会不会杀了我」的不安情节就足以看出作者多么心思缜密了。

那种细节在前面是非常淡的,罗伯特粗鲁生疏的舌吻技巧,他在被抚慰时所发出的那种奇怪的叫声,都指向后面他是一个性格怪癖、从未做过爱的老处男形象。
至于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猫人」,是因为罗伯特曾在WhatsApp的聊天中说过他养了两只猫,但玛格特去了罗伯特家后却没有看到,那到底有没有猫呢?这不重要,在虚拟聊天中他是一个有猫的男人,在现实中他却是一个没有猫的男人,这一作用的深意就已经达到了。
首发于公众号“啊ban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