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迷惑行为之口是心非
近日在生活中见到一些场景,发现了不同人群在对话与表达的时候有一些迷惑行为,只是在作为旁观者的那一刻,才看到原来这些对话竟如此神奇,每个人都在口是心非而不自知,不相信的话,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看一下。
场景一:
周末的早上,婆婆早晨起床,简单洗漱后信步走到厨房,看着没有一丝烟火气得厨房,在转头看看坐在客厅迷瞪的公公,她气不打一处来,又不好发作,叮了咚隆开始做饭了,锅碗碰撞的声音吵醒刚晨起锻炼之后的公公,公公惊醒,问然而他哼哼两声,又睡过去了了。
场景二:
两个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异性,似乎双方都不太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欢,有一种谁先说谁就吃亏的感觉,又或者是害怕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总之即便心中思念百遍,见到对方也表现的风轻云淡,虽然收到对方的消息欣喜若狂,回复的字眼却简单又冰冷,明明收到对方信息很开心,通过手机看到的却是一个“哦”字。
场景三:
阳光正好的中午时分,几个妈妈站在小区广场的中间闲聊着,孩子们则围绕在他们周围跑着,跳着,几位妈妈互相恭维,你家孩子聪明,我家孩子调皮,当哪位孩子受到其他妈妈一致的夸赞,那么哪位被夸赞孩子的妈妈尽管心里乐开了花,表面却压住微笑,开始列举孩子不听话的种种事迹。
这样的场景我还能持续不断的写下去,因为口是心非这个现象是这样的普遍,普遍到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常常都在口是心非,即便有时候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说真话,我们都不一定有勇气面对真实。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场景一,公婆这种对话形式,在那个年代的夫妻中很是常见,甚至在很多小年轻的夫妻中也很常见,我生气了,我有需求,你应该知道我的需求,你怎么能不知道的我的需求,我的想法不需要说出来你就应该知道。种种这些想法关闭了沟通的渠道,明明是需要这样,却偏偏说不需要,就像妻子不理丈夫,丈夫问,怎么了?妻子说:没事,丈夫看着不对劲,到底怎么了,妻子说:真的没事。这个对话无限下去就是一个闷闷不乐,一个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口是心非呢?
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对于对方有期待,因此对象也一般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用自己以为对方懂的方式对待他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经过相处或许会形成彼此之间的独特沟通方式,但要永远觉知,他人不是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别人,更不要用口是心非的表达去刺激对方,对最亲近的人,直接表达的效果往往更好。
再说场景二,这时的口是心非与第一种形式不同,支配我们不敢直抒心意的是恐惧,对于将来发生的事情超出自己预期的恐惧,对于说真心话以后产生的结果不愿意承受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远离真实,当我们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也就没办法在真实世界获得真实的反馈。
案例中的暧昧对象,如果他们一直不能或者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心,那将持续在这种不确定的纠结状态中呆更长的时间,如果场景变成职场的的沟通,因为害怕同事说自己不合群,违心的参加一些饭局聚会,事实是去了也没办法完全融入,结果是目的没达到,自己还不舒服,这就是口是心非比较常见的结果,我们所恐惧的如果与心不符,我们所表达的如果与心相悖,在宁静的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怦怦的心跳会给每一次口是心非的表达敲醒警钟,不要害怕,我们与自己永远是在一起的。
场景三中我们不适应他人的夸赞,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当别人给予夸赞,我们夹杂着谦虚,夹杂着骄傲,夹杂一些不要张扬的内心声音,怯怯的给对方一些官方的回应:没有没有,一般一般,您过奖啦。相信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谦虚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文化中不喜欢张扬,不喜欢特立独行,对于别人的夸赞也总是不好意思大方的接受,我确实承认中国文化对于整体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影响,不过我依旧要提出这样的视角,让大家看到我们还有别的选择。
谢谢你夸赞,听到这些我很开心。这样随心的回复对于发出表扬的人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吧,自己的言论或反馈有了积极的回应。
抛开案例,我们再来说说口是心非,说直白了就是嘴里说出来的与心中想的不一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这必然造成我们自己的一种分裂,通过外部环境的传递与曲解,别人理解的我们和我们表达的我们本身存在差距,和内心真实所想的差距变得更大,这样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必将产生错位,最害怕的就是我们用别人的理解绑架了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常常口是心非,时间久了,我们会被自己骗到,我们渐渐变得迟钝,不知道嘴里说出来的是真的,还是心里想的是真的,口是心非想一种隐藏的病毒,不会致命,但会侵蚀健康的细胞,让我们离最自然的自己更远。
从小就听狼来了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说假话是不对的,然而随着年龄渐长,我们所出的环境似乎和小时候不一样了,周围的人都带起面具,想要真实表达似乎也没有合适的出口,有些真实表达的人在经历过几次碰壁之后也开始带上面具,我们确实可以将自己的不真实怪罪给社会环境,归因于其他人的不真实,然而,这些并不能改变自己不真实这个事实,时间久了,当夜深人静,我们身心俱疲,想要摘下面具却发现面具已经深深的刻在脸上,无法分离。
从最简单的口是心非说起的话题,似乎引出了太过残忍的结局,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谎言中迷失自我,但对自己的口是心非有一点点的觉知,去分辨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尝试与真实的自己在一起,回想我们出生时候的模样,一切具足,原本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