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思威溧阳路接地气的中只角&1933老场坊》

住在上海的老居民对上只角下只角没有概念的,倒是那些外来人口很关心上下之分。
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早些时候的掏粪工,嫌洋泾浜以北的下水道没油水,以南的有地沟油。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也就是劳动人民对居住区非常在乎,其实真住在上只角的人对下只角没有很大的概念的原因是49年之后,人们都统一的工资,生活差异不会太大。
洋洋洒洒写了上只角的文章,一定是住在下只角的人写的,因为他们永远自卑,内心想忘往那里的生活。如果细分的话,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只角,又看不起下只角,他们比较集中的居住在虹口区四川北路多伦路一带。既不算有钱也不算穷人,坊间叫做中只角。
以前和格里董、小松他们扫街,基本都是虹口、杨浦、南市,因为那些地方最接地气。
虹口区中部南起黄浦江畔虹口港,北迄四川北路,原称狄思威路。
1943年更为今名,两侧大多是旧式的里弄和仓库堆栈。溧阳路共两段,中间被四平路隔着。有花园洋房48幢双拼联体别墅,灰砖红瓦青一式的英国建筑风格。
洋房群按照当初设计意图,上下2层,加上屋顶阁楼也可以算作3层。每户大约700平方米,花园面积近400平方米,大多有两个门牌号,朝北二楼半的亭子间为佣人房,面积也有近30平方米,阁楼有“老虎窗”。
由于无资金动迁基本上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房子,几十年来没多大变化。这就使得溧阳路一直都是那么幽静、沉稳,成为历史见证与人文传沿的载体。
复泰里:
溧阳路155号,有一栋老房子,让我纠结了很久。
这个貌似的里弄没有中文名字也就算了,第一组字母如果是英语又没法读。去居委会咨询过,回答是百业里,晕。
又问了不少人,都说拼音写错了,但民国时期的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
以后每次路过都不死心,要去转悠一下。巧的是一天看到一位老太太,夹着一支烟正哼着《赛吉利亚舞曲》,我好奇的说你的《卡门》很有腔调。
老太太似乎很高兴,我说我想知道这楼上的字母怎么拼。老太太说还你真问对人了。这条路以前叫狄思威路,这楼上面的第一个字C和Z以前是通用的,它是复泰五金号业主张朗斋的产业。后来租借给华成烟草的戴耕莘老板。
华成烟草,民国6年就有了,民国13年又租隔壁的181号的两层仓库做厂房,后来又在附近租用5间楼房、1间过街楼及其它零星房屋。
规模不小的。再以后各样居民搬进来后,就叫复泰里了。
好奇心释然后,我又随口多问了一句,你有家人是烟厂工作的?老太太呵呵地笑着说,我的妈妈是卷烟女工,名字叫卡门。
呵呵,欢乐的老太太,欢乐的魔都。
名人地标建筑有郭沫若故居、关紫兰旧居、鲁迅存书室等以花园洋房建筑群最为出名。
金仲华旧居:
溧阳路1156弄10号,报刊编辑金仲华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任职曾协助胡适之主编《东方杂志》。
1934年任《世界知识》半月刊总编辑,参与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永生》、《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后任香港《星岛日报》主编,并加入保卫中国同盟。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新闻报》总编辑。解放后任《文汇报》社社长、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市首任体委主任。
陆澹安旧居:
溧阳路1219号,红砖黛瓦,圆弧拱形门窗的日式洋房。这一排三层别墅是当年东洋人所造。
郭沫若旧居:
溧阳路1269号,坐北朝南两层楼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06平方米。
1946年郭沫若居住在此。8月邓颖超等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文化人士在此为朱德同志60寿辰举行庆祝会。
该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与郭沫若故居比邻的,是不大为人知的贺子珍的旧居。
关紫兰旧居:
溧阳路1333弄1-3号,关紫兰出生于上海,中国早期杰出的女油画家、艺术家。
1927年毕业于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作品多次入选日本重要画展。
师从陈抱一、洪野,是中国较早接受20世纪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画派---野兽派影响的画家,并受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影响。
曹聚仁旧居:
溧阳路1335弄5号,坐北朝南二层楼石库门里弄房,建筑面积232平方米。抗战胜利后曹聚仁居住在此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此楼里先后编写了《大江南线》和《中国抗战画史》。
此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鲁迅藏书室:
溧阳路1359号,红瓦灰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房。藏书室在二楼,面积20.5平方米。
1933年鲁迅曾以内山书店店员镰田诚一的名义租下此屋,藏书约6000册,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遗著及纪念物等。
1936年鲁迅逝世后,许广平迁居,藏书室的藏书也一同搬去。
建国后,鲁迅绝大部分藏书由北京鲁迅故居保存,故上海鲁迅藏书室未曾恢复。藏书室现为民居,外观已有改变。
《鸳鸯蝴蝶派三骑士》:
粗大浓密的梧桐树掩映下,老洋房鳞次栉比若隐若现。溧阳路曾居住过许多文化名人,虽然那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往事。斯人已去,物景犹存今人不见旧时月,金月曾经照古人。
陆澹安先生他早年从事教育、当过校长,做过编辑,主编过《侦探世界》《金刚钻报》等。侦探武侠小说《李飞侠外传》《落花流水》等蜚声海内外。研究过电影戏曲,曾和洪深、严独鹤一起创办了中华电影学校和中华电影公司,集写、编、导于一身。
擅写弹词,由他改写的《啼笑因缘》《秋海棠》弹词一经传唱红遍江南。
鸳鸯蝴蝶派名气大的代表作家或如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秦瘦鸥等。当时的评论家也将陆澹安归为蝴蝶派的一员,专栏和弹词一度还获得了“鸳鸯蝴蝶派三骑士”之一的雅号。
题《鸳鸯蝴蝶派硏究资料》的两首诗,读之颇有深意。
其一:蛮触事雄已可怜,漫劳萁豆更相煎。即今高处不胜寒,愿作鸳鸯不羡仙。
其二:劫后神仙不值钱,而今鸡犬尽升天。何如幻梦成蝴蝶,消受庄生一觉眠。
愿作鸳鸯不羡仙,巧妙地借用初唐卢照邻的名句,喻己甘为鸳鸯蝴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鸳鸯蝴蝶派受到了批判陆澹安也不再写小说和弹词了,他将兴趣又转到了学问上来。
以一人之力编两部大词典:《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另外,还写了《隶释隶续补正》《汉碑通假异体例解》《古剧备检》《水浒研究》《说部卮言》等多种学术著作。
PS:1933老场坊
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工部局出资兴建,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外方内圆的结构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建筑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
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有三座,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
1933老场坊脱胎换骨为一座别具特色的创意园区,电影《小时代》等的取景地。因为阴气太重建议选择阳光明媚去漫步廊桥,看点:
牛道
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如今依然保留了这一原先的建筑特色,游客拾步而上,依稀间仍可感受七十多年前的风貌。
廊桥
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
中心园
1-3层是当初屠宰工艺的车间,之间靠X形的物流楼梯和旋转弧度很大的法式旋梯相通。
伞形柱
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八角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方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其他部分。
花格窗
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窗户的水泥全部是30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坚固异常。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同时,窗户正面朝向西方极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
法式旋梯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如此大的角度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备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