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
小学的时候历史老师就向我推荐这本书了,但是我直到工作后才买。虽然上学的时候超爱背古文,可是买回来的古文书一本没读过。我大概还是适合背的。
这套书不够貌美。橙色的封面,不喜欢。冲着出版社买的,上海古籍。内页附注是红色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高中课文。高中背了两年文言文,高一高二语文课文全部是文言文,高三复习,高中三年没学过现代文(高中的时候真的很羡慕我的初中同学们,觉得他们课业好简单),这种情况下我是班上公认的语文强人,可见我多爱背古文。每节语文课的开头都是老师点同学起来背诵上节课学的古文,如果有人背不出来老师就喊我起来背给他们听。但是翻开《古文观止》的目录,似乎学(背)过的篇目也不多。目录标了每篇文章的出处,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楚辞、史记,然后就是各大名家了,唐宋八大家之类。
背过的那几篇,还是可以看看的,除了复习,更要看看注释和翻译。毕竟高中课本上注释很少,没有翻译。天哪,选教材的老师是不是跟我们有仇?
读到两百页,但已经是好几年前读的了,应该都忘光了。能读到两百页说明还是可以读下去的,但是不记得为什么中断了。也许是因为读了两百页还没有读到文艺复兴,实在撑不下去了。时至今日,已经找不到继续读下去的理由:我对艺术史没有多大兴趣,豆瓣高分书那么多,啥时候才读得完呢?而且,虽然读了一半,但是之前读的已经忘光了,是应该继续读还是从头读起呢?
读过南怀瑾那本,不是特别喜欢他的讲解,所以又买了这本,看书签才知道读了一半。想必这本是没有南怀瑾生动的。
上大学复习考研的时候,班上同学在图书馆占了一大片座位,大家每天一起学习。有一天早晨,看到前一天晚上一个男生发来的短信,手打版《心经》,分成四条短信才发完。那个男生说他中考之前在家门口捡到一本《心经》,觉得自己与佛有缘,就每天读一遍,然后顺利考上了XX中学(当地No.1的名校),现在发一份给我,保佑我能考上梦想的学校。结果我俩考研都落榜了。
看见评分很高,何况有我喜欢的巴赫就买了。读了一节,觉得蛮有意思的,但就是没接着读。如今再翻开,觉得自己应该是读不懂这本书的。我虽然很喜欢巴赫,但是并不懂他曲子里那些乐理。当年学钢琴学了几首巴赫,但是不多,老师也没讲乐理。对卡农、和声学感兴趣,但也没有特别学过。埃舍尔不认识,但有一款游戏叫纪念碑谷,跟他好像有点像。哥德尔不认识。
大学的时候选修过《道德经》,每次课都会睡着,但我固执的认为,是老师讲的不好。我记得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讨论断句,发给我们的教材是没有句读的版本,真让人绝望。后来买了这本书,也没有读过。我觉得我这辈子应该不会读了吧。但总觉得这么经典的书不能处理掉,说不定有一天就读了呢。
简体的都没读,何况繁体竖排版呢。
《老子》还能勉强读一读,《庄子》可真是读不下去。每次翻完第一篇《逍遥游》就弃读了。不知道他到底想说啥。
啥都不想说了,赶紧处理了吧,还是数理化更适合我。
封面是白色的,比这个好看,版本就是这一版。已经不记得自己有没有读过了。印象中是有读完一本论语的,但好像是李泽厚的版本?据说现在小学生都要学论语了,所以这些四书五经也不敢扔了,还要找更适合小朋友的版本。记得有一次去山东出差,酒店床头就有本论语。读了一会儿,觉得孔子根本不是圣人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点直,有点假,有点二。其实这很符合山东人的形象啊!直率、为了仁义而仁义、幽默。并没有很想再读一遍,但是为了娃儿不得不自鸡。
98年印刷,封面不一样。应该没有读完吧。小时候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就一个劲儿读红楼梦和鲁迅。没想到选的倒还不错。那时候喜欢《野草》,虽然读不懂,但就是喜欢。现在鲁迅已经被踢出语文课本了,所以更不敢扔了。虽然留着也不会读。
鲁迅的杂文如果没有背景介绍很容易读不懂。不管知不知道前因后果、读不读得懂,到了这个年纪,都懒得读这种针砭时弊的小文章了。针砭时弊有用吗?当然,真成了鲁迅,发发牢骚还是有点用的。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吐槽是没有用的,除非你吐槽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或许还有点用。吐槽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消极影响,我的意思是,被吐槽的人即使改变,更多也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养育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积极主动影响他人的机会,孩子确确实实会被父母影响,父母也确确实实想把孩子向好的方向影响。可惜这么单纯的关系也很难处理好,很多人都处理不好。其他的关系,也只能发发牢骚了。
我那本是96年印刷的,真的很旧了,虽然我很爱护书籍,但也旧到不想翻开了。毕竟还有那么多没读过的好书,此生还会再读这本半文不白的小说吗?
高中的时候在妈妈的一个朋友家看到张继青的DVD,一口气把两张碟看完了,妈妈的朋友表示我这个年纪能耐下性子看昆曲的不多。学校文化艺术节,又集体在体育馆看了昆曲表演。大学时候有一门选修课的老师是昆迷,有一次邀请十来个同学去他家,给我们看了不记得是谁唱的牡丹亭的DVD。工作以后自己常去朝天宫看昆曲。还有一年在南京开了昆曲什么节的,各地昆剧院来表演。昆曲牡丹亭看过很多遍了,游园惊梦的唱词都快背下来了,但是却搞不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最后怎么还魂的,石道姑是谁……每次看都觉得要把戏本子读一遍,但是回头就忘了……
看过牡丹亭,西厢记就没什么吸引力了。印象中这本书还是初中买的,当时应该读过。
我买的不是练习册,为啥只能搜到练习册?当年考研考的社科院,这本是专业课参考书。看起来挺新的,怎么好像没读过的样子。
学经济金融的都知道这本书,读过这本书的就不知道有几个人了。嗯,我读到60页了。
读不下去,就像读不下去《水浒传》一样,对市井的、粗俗的人群缺乏鉴赏能力。
有时候当字典查一查,全部读下来那是不可能的。
我初中就开始读中医教材了,但是读到五行就觉得晕,没法儿接受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来读一些中医写的书,不成体系那种。黄帝内经买回来也是只能读到阴阳,一读五行就读不下去了。
高中时候政治课会学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大学的时候院刊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就在图书馆读了,超级感兴趣,整天跑去读,假期回家自己买了一套。读完以后又买了萨缪尔森,可惜没有曼昆有趣,所以一直没读。
大概是因为读不下去萨缪尔森,宏观又学得很烂,所以才买了这本书,但是买了以后好像没读过。
MBA教材。从那时候起变得很忙,没空读。上课时间其实可以读的,但我上课都用来睡觉了。
同样是经济专业必读书,同样没有读……
虽然红楼梦读了十几遍,但这本书是后来买的。优点是孙温配图加原文,缺点是把孙温的图截得七零八落的,文字部分也被图片搞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