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却千姿百态!
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苦恼》讲了一个老马夫郁那死了儿子,痛苦欲绝,急想找人诉说自己的不幸,但没人愿意听,最后对自己的小雌马讲了他的一切悲哀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短篇《散步》,都是让人感觉沉重的故事。而且他们写作的体制几乎一样:先是通过人物的背景,心里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的不幸和悲哀,然后再叙述别人、别处的场景来烘托反衬人物的无助和苦恼。最后是简单、自然,又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局。 郁那的痛苦是大极了,失去了儿子,没有了互相依靠的亲人,也失掉了继承赶车的人。所以他感到寂寞孤独,无助绝望,就像文中说的,"像中魔的人,不知道他身子在何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这里。" 他身心都是空荡荡的。 失去儿子的苦恼是显而易见的,但更大的痛苦是外界给予的。 小说里写到了四种人:不屑于听他诉说的军官, 问他"娶了老婆吗?" 的三个以他为取乐对象的少年酒鬼,一个为有钱人看门的人,本来是和他一样的出身,现在却麻木不仁,不可一世,如此冷漠,还有就是和他一模一样的马夫,累的已经无力听他说话了。这是小说的主要部分,除了烘托作用,也为结局作了铺垫。 故事的语言朴素但准确生动,描写特别的细致入微,每一处都可以让我们感到一份沉重。例如"黄昏的时候,大块的湿雪在街灯的四周懒懒地打旋;屋顶上,马背上,肩上,帽上,也盖着薄层的湿雪。赶雪车的马夫郁那卜太伯浑身都是白的,像个鬼一样。他坐在车箱上,动也不动 ,……他的那匹小雌马也全白了,也不动一动。她的寂静,她的瘦骨的巉棱,她的腿的挺直,看上去她竟像五分钱一匹的糖马。" 这样的描写你自然觉得压抑,人物也一定是有心事,不开心的。又比如这句 "我?嘻–嘻!……高兴的先生们,我现在的老婆只是这个潮湿的地面了。……呵–呵–呵!……只是那坟墓了。……我的儿子死了,我还活着。……稀奇的事,死错了人。……死鬼不来找我,倒找着我儿子……" 这活生生就是一个穷苦老汉死了儿子的言语和反应。最精彩的是结尾那句,"那小雌马嚼着草,听他诉说,她嘴里的热气呼到郁那的手上。郁那忍不住了,就把他的悲哀全告诉她了。" 故事有了结局,而且这简单的一句话,把郁那"无处话凄凉" 的无助、无奈和痛苦,失去儿子的不幸、寂寞、孤独,还有生活里的种种悲哀都一股脑儿倒给了我们。这让读他的人同情感动,又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