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书摘要(一)
朱子读书讲求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曰:“从头逐段仔细理会,久之必自有疑、有得”,又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我以为,写读书摘要,逐字品读原文,然后或是誊抄,或是概括,下足功夫,循序渐进,最能得其要旨。但这是极为艰苦的功夫,我过去尝试过几次,都半途而废了。这次恰逢系里开了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课,我对维特根斯坦一窍不通,连哲学史上的论述都没去看过,但这兴许也是好事,我不必带有成见和预设来阅读维特根斯坦,仅仅从文本出发,到达意义深处,方能得其真旨。所以决心随读写下摘要,希望这次能够坚持下去。
一、序言
《哲学研究》一书的诞生:过去十六年间哲学思考的沉淀物
主题:意义、理解、命题和逻辑的概念、数学的基础、意识状态
形式:评论、短文(思想跳跃度高
如果违背思想的自然倾向,将它们强行纳入到一个方向,那它们就会变得无力。
哲学考察迫使我们在广阔的思想领域纵横交错地四处周游。
维特根斯坦将《哲学研究》比作一系列风景速写,因而有着重复的缺点。
《哲学研究》应该与《逻辑哲学论》一起阅读:“只有与我那种旧的思考方式相对照并且以它为背景,这些新的观点才能得到正确的阐明”
《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的错误,弗兰克·拉姆西和皮埃罗·斯拉法帮助我认识到了这些错误。
“我带着疑虑将它们交给公众。这本书以它的寒酸在这个时代的昏暗中有幸为一两个人的心智投入光芒,这并不是不可能,当然也不是很有可能的。
我不希望我的书让别人省却思考。而是,如果可能的话,去激发另一个人自己的思想。”
二、第1~10节
第一节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一卷第八节:成人称呼对象并且转向这个对象的时候,是用他们发出的声音来标示的
奥古斯丁描绘了一副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的图画,(图画在维特根斯坦这里,一般指观念。
“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意义与词语相对应,意义就是词语代表的对象”
奥古斯丁并未提及词类的区别,但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名词,然后是动词、形容词,其余词类自行就位。
拿红苹果的例子:
一个人去买红苹果,卖家按照顺序念出基数词:“一,二,三,四,五”,每念一个词,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苹果。人们就是这样简单地使用语言的。
但是人们在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然倾向,譬如这个例子里,人们会追问“五”这个词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回答说: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只有“五”这个词的用法。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们思考哲学时的这种自然倾向是一种“哲学病”,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就是要治疗“哲学病”,去除他们的自然倾向。
第二节
设想一种符合奥古斯丁的描述(即词语的意义与对象相对应)的语言:建筑工人A和助手B,A向B呼喊:块石、柱石、石板、横梁一类。B则按照A的呼喊把这些石料递给他。
但严格意义上,这不符合奥古斯丁“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代表的对象”的图画
因为块石、柱石等词语,代表的不仅仅是石料(对象本身),而是代表着把石料递过来
维特根斯坦强调,这一语言是一种完整的原始语言。完整的是说,这一语言是自洽的,不需要增加其他的东西了。
第三节
奥古斯丁描述了一个交流的系统,但是这一交流系统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限制在了词语的意义是它代表的对象上
第四节
设想一套文字:字母不仅是声音的符号,也是重音符号和标点符号,这样一来,每个字母好像就对应这一个声音,而全然没有其他意义。
维特根斯坦批评奥古斯丁关于语言的看法过于简单,语词的意义在实际使用中是多变的,不仅仅意指对象。
第五节
回顾第一节的例子,关于词语意义的一般看法(对话者的倾向,使我们无法更清楚地看到语言的功能
原始的语言使用方式就可以消除这一迷雾。
孩子在学习说话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原始的语言形式
语言的教学不是解释,而是训练。
这里的“原始”是相对于对话者哲学的自然倾向来说,是语言实际上起作用的方式,比如“五”就是拿出第五个红苹果,“石板”就是递一个“石板”过来。
第六节
回顾第二节的例子,A对B呼喊C,B作出反应
指物教词法,在词语和事物之间创造了一种联系
但是人们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脑海里先想起事物的图画,但是在第二节的例子中,唤起意象(或是图画)并不是词语的目的。
第二节中的例子,词语的使用是简单的、直接的、原始的。A对B呼喊C,B作出反应,C是与实际情况相关的,不存在一个中间的存在于脑海中的意象。
所以指物教学法是特定的,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用杆子和手柄共同构成刹车的例子来说明: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
第七节
将第二节中的例子引申为一种语言游戏,语言游戏的定义是宽泛的,如:
一方喊出一个词,另一方依照他行动
一方指向一次词,另一方说出那个词
一方说出一个词,另一方跟着念
维特根斯坦还强调,语言游戏是强调的是人类活动,“那个由语言以及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为构成的整体。“
第八节
语言游戏可以复杂化,d这个指令可以是按照第一节中的拿红苹果的例子那样,按照字母表(数词)的顺序,每念及一个字母,就搬运一块石板到指定位置,直到念到d。
第九节
指物定义是最初学习词语的重要方法,但是词语的用法时多种多样的,哲学病患者以为所有词语都要指物定义,以寻求词语与对象的对应关系。
维特根斯坦认为,孩子在学习数词的用法时,只需要将对象组放在他们面前,并指着告诉他们:”a,b,c块石板“,他们就明白了基数词的用法。这样看似是同样的指物教学法,但数词代表的是对象组的名称,与对象本身的名称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第十节
哲学病患者仍然忘不了“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所代表的对象”的自然倾向——“这种语言中的这些词语标示的是什么呢?”
维特根斯坦:词语的意义不能脱离词语的使用方法
虽然人们可以用词语标示对象来简化对“石板”这个词的用法的描述,把它与“块石”区分开。人们也可以说“a,b”等符号标示的是数,以与“石板”这些名词区分开,也可以将c与a,b,d区分开来,这样词语的描述是变得相似了,但是它们的用法却完全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