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沟通——《学会提问》与《故事思维》

01 引言
我们是理性人吗?
是的,我们都知道趋利避害,看起来我们是理性人,可是我们经常会为要做决定而犹豫苦恼,为做了某种决定而后悔遗憾,甚至做出自相矛盾的决定或者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比如非典期间抢板蓝根,此次疫情抢双黄连等事件,无不反应了大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考,侥幸心理、沉没成本、厌恶损失等各种因素作祟。如此看来,我们的确是理性的,但却缺乏对思考的再思考,也就是缺乏理性思维。
我们都是感性人吗?
是的,大部分人都是感性的,看到他人悲惨的遭遇我们会报以同情,我们感动于凄美的爱情故事。可是,我们与人相处、和人交流的时候,却往往缺乏共情能力,总是好为人师,明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而且论据充分,可对方就是不听,许多本应该解决矛盾的有效沟通最终演变成激化矛盾的鸡同鸭讲。
如此看来,我们的确是感性的,但却缺乏共情能力,也就是缺乏感性思维。
总体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但缺乏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以至于做出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理性思维,什么是感性思维,如何学会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又如何驾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时机呢?
让我们来看看《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与《故事思维》这两本书,或许里面有我们要的答案。


02 关于思维、理性和感性的概念
介绍这两本书之前,我们先更清楚几个概念,那就是思维、理性和感性。
思维,最初是指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也就是说思维是关于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

理性:理性是人类具有的依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法则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志和能力,通俗的讲就是有目的的活动。理性是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会经过全面的思考和评判。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理性,所以人也被称为理性动物。
理性思维:是以逻辑为基础、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抽象性与间接性。
感性:是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感性思维:也称形象思维,即是以感受为基础,以丰富、具体、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界事物。它的特点是具象性和直接性。
03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省察即反省、再度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呈现,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是理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作出无数个选择,小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大到人生的职业规划、结婚对象的选择,都需要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条件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想要做出明智的决定就需要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批判性思维。
一、关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是指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再思考。
而《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是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工具。
本书列举了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不断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对论证过程提问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首先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去挑错、去找茬而是帮助我们独立思考,并通过“问对的问题”让沟通交流更高效。其次,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评估别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让自己的意见和思考越来越成熟。
最后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有能力反驳一个观点,才能理解一个观点。一是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二是有恰如其分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怎么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需要大量地训练、实践和反思探索才能掌握。学习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提问论证过程,是由结论和理由两部分组成的。所以用批判性思维提问,就是既对结论提问,也对证据进行提问。为更好的学会提问,避免遗漏,最好是列出提问清单,比如: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三、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常见的重要误区
在判断过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信息最容易被忽漏和遗忘:
1、论证的理由并不是唯一,还有其他可能性一个论证过程除支持的论据之外,还可能有其他的论证理由,也就是说,理由只是解读这个论证过程的一种可能性,并不是唯一理由,可能还有其他理由。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2、价值观假设一个完整的论证,包括结论 、理由和价值观假设。其中价值观假设是指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无需额外去说的事情。当你学会除了对论证过程提问,还对其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进行提问的话,你就开始了批判性思考。
3、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是在论证的过程中,有些觉得是理所应当的理由而并不需要说出来。
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希望它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

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比如: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必须尽快完成论证;
3、持论者所拥有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常常和你的并不相同。要学会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站在对立面,考虑被提倡的行动的潜在负面效果。
四、几种常见的谬误
在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谬误,所谓谬误,是指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比如:
1、人身攻击谬误: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2、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允许了 A 事件,就必然会引起 B 事件和 C事件。
3、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4、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5、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6、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7、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
04 故事思维

1.什么是故事思维
《爱情公寓》里面有一个这样的情节,悠悠误打误撞买了一辆车,于是决定卖给另外一个顾客,在推销过程中,关谷惟妙惟肖的描绘了一段浪漫的开车的情节,不仅一下子打动了顾客,连悠悠也被吸引,最终留下了车。
你可以想想一下么,每天清晨,我送我太太去上班。行走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迎着朝阳,摇下车窗,心中没有一丝焦虑和慌张,轻轻的摆动方向盘,划出优美的弧线。一路上可以品茶可以聊天可以谈心,无噪音之乱耳,无家务之劳形。每逢周末,过年,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同伴去旅行,最好的朋友坐在后座,而最爱的人就坐在右手。这就是典型的故事思维。
故事思维是感性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我们向他人传递信息的包装方式,它使得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能够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情感是人们做决策的决定性因素,而以情感为线索串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这便是故事。
2.为什么要故事思维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如何影响别人、打动对方,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而讲故事是实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讲一个好故事永远胜过讲道理。
人们面对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事实时,内心总是抗拒的,但是,当你学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表达,就可以直达沟通对象的内心,触动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人类爱听故事的天性决定了在大多数场合,故事总是胜于事实,情感总是胜于逻辑。获得影响力最佳的方式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共情,永远是打动人心最好的方式,所谓润物细无声,百炼钢也能化为绕指柔。故事是产生共情的最佳方式。
故事是思想的烙印,故事可以对观念产生影响,故事可以触摸心灵最深处。
总体而言,故事思维就像是为你解决问题插上了翅膀,它不但能使你迅速获得周围人的信任,而且还可以可以帮助你扩大影响力。
3.怎样讲好故事
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有效的故事往往会暗含着以下6种主题:
第一种,“我是谁”的故事;
第二种,“我为何而来”的故事;
第三种,能提供愿景的故事;
第四种,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
第五种,能说明价值观的故事;
最后一种,“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一个故事包含几个主题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故事有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故事时,你可能需要用到沟通的最基本技能,也是能用的唯一工具——就是你自己。你的身体语言就是一个完整的剧场,包括舞台,演员,服装,音乐以及动画,全部融于一体。你要明白,即使是一句话的故事,你所传达给听众的,也绝非只有语言,而是一个集合了视觉,听觉和动态的综合表演。
在所有的信息传达因素中,语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会在语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讲述是观众愿意看到的。你要保证自己的表演有足够的吸引力,还要保证故事通俗流畅。要让故事感动听众,首先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否则一切免谈。
讲故事的黄金法则就是“具体”。以时间、地点、人物为背景,事实才能成为真理。故事比事实更“真实”,正是因为它是多维度的。表演故事,注入情感描述细节,而不是陈述事件,细节能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人们喜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立素材库,活出自己的故事,故事无非分为两种:亲身经历的故事,和非亲身经历的故事
05 刚柔并济——理性与感性
理性思维是刚,是基础,是本质,是我们日常决策当中重要的依据。没有理性思维,人就成为被本能所驱动的动物。
感性是柔,是工具,是途径,是我们日常交流的手段。没有感性思维,则人可能变成没有人性的机器。
如何驾驭好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把握其中的度可能是需要我们一生去不断探索的主题。
就我现在的理解,理性思维是我们工作中的基础,而感性思维是手段,在做决策的时候尽量使用理性思维,而在沟通的时候不妨试试惯性思维。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形成自己的判断的时候,使用批判性思维,凡事要问深几层,为什么、可靠吗、唯一吗、有遗漏吗等等。
当我们想把我们的判断与人交流的时候使用故事思维,让人能够更加形象的、直观的接受我们的信息。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没有那么非黑即白的明确界限,在情感中、在与人相处中到底需要几分理性几分感性还是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这其中的尺度把握只能由各位读者自己去把握。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06 关于作者
《故事思维》的作者是安妮特·西蒙斯 (Annette Simmons),她是将故事思维应用在商业领域的先驱,曾创办美国团体程序咨询公司,致力于提高公司领域组织的团队建设及整体协调水平。曾服务的客户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税局、微软公司等。本书是其公认的奠基之作。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作者有两个人,分别是美国的尼尔·布朗教授和斯图尔特·基利教授。
尼尔·布朗: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曾为美国国家安全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斯图尔特·基利: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精彩回顾:再答李约瑟之问——《潜规则》与《血酬定律》 绝代双骄——《一九八四》与《动物庄园》 《黄飞鸿2》比功夫更精彩的看点 选择与自由——《月亮与六便士》 “李约瑟之问”与《万历十五年》 我们会成为乌合之众吗?
微信号:choosefor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