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他的死。
他的诗,总是充斥着强烈的扭曲感,一点点剥离,一点点撕裂,直到最终从高楼一跃而下。和很多自杀身亡的作家或艺术家一样,在初期阶段,他只是将自己浓烈的感情与极端痛苦转化成一种被称之为“诗词”的新型毒品,他发现,这种转化可以使自己的痛苦得到暂时的缓解,于是不断地制造被称之为“诗词”的新型毒品成为了他缓解痛苦的唯一良药,直到有一天,他彻底沦陷了进去。他不仅不断地制造名为“诗词”的新型毒品,也在不断地吸食自己制造的新型毒品,最后,他发现自己无法抽身而出,于是选择结束这一切,在数次的犹豫之下,从高楼一跃而下,鲜血吝啬地从他身体里挤出一点点,他就像一块烧饼,死得干巴巴的,而不是如他理想中的化作一滩烂泥。 他自杀身亡后,得到了一些人的关注,总有一些人表示对他的诗词感同身受,其实不过是兔死狐悲罢了。他的诗词本身,感同身受者,绝对无法说出口,若你问我为何?那么我只能告诉你,只有当你走到他那一步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的,永远只能靠自以为是的想象力在想象世界里面去煞有其事的体会。 反观自身,有时候我也会制造一些新型毒品。当我看到他的诗词以及死讯的时候我吓坏了,忙回头去看自己。看完松了一口气,我虽然也时而剥离,时而撕裂,但与他相较而言还是差着好大一截。更需要值得庆幸的是,无意间我看到自己不久之前写过这样一首诗词: 美中不足的是, 黑暗之中总有一缕光, 光明之中总有一缕暗, 而我们,是光与暗的使者, 而不是通篇的撕裂与剥离或沦陷深渊无法自拔。 他曾写过一首以句号形容自己的诗词,不久以后,他果不其然的给自己画下了句号,一代英才,可悲可叹。 就这个“句号”,我发现我也曾怀疑过会给自己早早画下句号,不过只是特殊情境下的偶尔怀疑,如果你仔细看了我上面的诗词,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句号。 他不同,他关于句号的诗词没有半点犹豫性和怀疑性,而是就好像在陈述一件事实搬的记录下来。现在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有人在他生前明白他的“句号”,也许他就不会早早给自己画上句号,可是这样的如果又何其之多? 他的死,在众多早早给自己画上句号的人里面,算不上默默无闻。他的死得到了不少也不多的一些关注,并且还会继续有人关注到他,同时前面关注者也会渐渐忘记他,直到有一天,百分之九十五关注过他的人都忘记他,或者死去,再到有一天,那剩下的百分之五也死去。 说起来,大多数关注他的人,恐怕不是关注他本身,亦不是他的作品,而是物伤其类,将自己投射到了他身上以后,感受到了恐惧,感受到了痛苦以及撕裂。 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死,使关注他的人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情绪认同,因而他不是死于默默无闻,但也没有成为因为自杀身亡而名声大噪的诗人或艺术家。 我并不同情他,我亦不同情所有早早给自己画上句号的人,当然我也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之所以不同情,是因为同情这个东西里面带着认同,当你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的时候,就相当于认同乃至肯定了他的不幸与苦难,与此同时,这样的认同,也间接作用于自身。 因此更多的时候我只分析他人或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作为一个情感动物,虽不同情,但难免遗憾。为了少点遗憾,我只能将他人的苦难与不幸当做对自己的警醒。
-
豆友22328456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1 20:02:44
-
稚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3 19: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