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的若干
对于经典作品里的文学意识形态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若干笔记。
我们在阅读时都会出现一些“盲点”,这个“盲点”是来自于个人的特殊性格,来自于时代的某一种特殊风气,无形中主导了我们怎样去读一部小说、一部作品,怎样对人物和情节发生诠释,以至于这些诠释跟感受其实是在预先的前提下就已经被决定,而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涵。那么到底,我们被自己、被时代的某些惩戒所预先决定的阅读方向以及阅读方向下所决定的某些阅读成果究竟是什么。我们活在时代空气底下,可是我们不知道构成空气的具体因素以及它的色彩,我们只是想当然的运用这套价值观跟思维模式去投射在我们周遭的一切以及作品里的行为表现,我私认为我们要把这些我们习焉而不察的思想运作法则去掉,然而我不一定能做到。(苦笑)
今天想要叩问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个作者真的是用他自己的价值观来主导他的写作吗?
第二个问题:假如一个作者是用他的自觉的个人的价值观在主导创作的过程中,难道没有其他非自觉的歧义是会渗透到他的笔端而影响到他的写作吗?(简称潜意识的干扰,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些意识形态已经加进他的具体写作里,所以怎么可能有所谓的清晰的作者的价值观在作为指引)
第三个问题:假设一个作者真的用自己的价值观写作,是非分明,用他与你所认为对的东西作为全书的主轴去引导,你认为这样的作品是一部好的作品吗?一部好的作品不应该是广袤地多元地开展人性的各种可能性吗?
第四个问题:作者在创作时,除了潜意识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一些迄今为止我们没办法破解的创作的奥秘呢?(如安娜·卡列尼娜)一个活生生的角色,或者说一个角色想要活过来,是根本不受小说家的控制,它有它自己的生命,作者必须顺着它的个性去写,它已经脱离作者掌控,于是作者退居二线,成为一个把角色生命呈现出来的媒介。(文学的复调性)
第五个问题:一个作品的生命是由读者赋予的,读者不去读,不去诠释作品,作品就会被封印,所以读者怎么读既然那么重要,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管作者怎么想。(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
结论:不要去用所谓的你的或作者的价值观去作为你对作品里人物和情节的论断标准。
-
邓某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3 19: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