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The Island》
难得在安静的家里,一口气看完了一本小说。都记不起来上一次完整读一本小说是什么时候了。有点像看完了一部电影。虽然中间也有起身喝水吃东西,可看完整本书,抬头时,日暮西山,有一种满足,也有点”就这么结束了?”的不满足。
小说的第一句,就让我觉得惊艳。许久没读过这么精美的文字。“缆绳解开后,绳索在空中飞起,绳上的水珠溅落在女子赤裸的手臂上。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不久水珠就干了。阿丽克西斯注意到皮肤上盐的结晶闪烁着复杂的图案,好像钻石文身。”整天在快餐文化里,读着略夸张的标题式语言,又或是像赶时间一样的,三两句话便恨不能表达全部的观点,简短浓缩。读着这么精美细致的描写,突然像是喝到一口久违的慢炖汤,才明白平时竟喝的都是味精汤了。
我通常都觉得优秀的作家,像一个钻到人心里的小虫子。对每一个人的心理变化,都揣度细微。有很多细节得不能再细节的心理,让人大呼:“你怎么知道,就是那样!”例如,玛丽亚说到安娜来了解她的病情,善良她居然隐隐觉得安娜是恶意地快乐的。她和佛提娅的对话,也是以安娜开始,然后两个人避而不谈,然后又以安娜结束。那种欲探欲避的状态,让人觉得真的很真实,确实会这样!很多这样的细节,让你身临其境,人物血肉丰满,有着七情六欲。甚至觉得和主人公是心灵想通的,有一种美妙的代入感。
我觉得我写不出小说的主要原因,便是结构与铺陈。我不知道哪里应该安排一个人物,不知道哪里应该细节,哪里应该一笔带过。不知道应该倒叙还是直述。可是精巧的作者写小说,像电影的一帧一帧,画面切换自如。随着小说的展开,你看人物悉数出场,情节跌宕起伏。在这个小说里,你随着主人公一下子回忆,一下子拉回上上一代,一下子回到当下,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自然。小说用的是倒叙,可最后结局又是在现时当下,完成眼前的放下与原谅,完成三代人的救赎,不可谓不巧思。
最后,所有作者的精神与价值取向,是通过故事反映的。她有她的喜好,并不是只一味地中立。她喜欢玛丽亚的无私与恬淡,不喜欢安娜的轻浮自私。她对索菲亚描述得不算多,但也对这个叛逆的、与内心受伤的人,怀有深深的同情。贯穿在小说全部的,是浓烈的爱。阿莲妮对学生的爱,佛提妮对一家三代的爱,玛丽亚对周围的人的爱,克里提斯对病人的爱……都让人感动。许多的人物有大爱,无私与奉献。也有许多脉脉温情的爱,充满温暖。有爱的人,最后都善终。吉奥吉斯一生坎坷,失去了妻子和大女儿,最终晚年安详。玛丽亚失去母亲姐姐未婚夫,也获得了家庭的幸福。索菲亚后悔对养父母的冷漠,也得到了女儿的理解,终于打开心扉,放下过往。无爱的人,最终都下场凄凉。所以说,作者扬善嫉恶,内心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
作者对历史也是极其了解的。她对希腊的历史民俗,对二战在克里特岛的情形,都很了解。甚至婚俗,希腊地区的食物,当地的屋内陈设,都颇为了解。所以说,好的作家,如同宝藏,千年磨一剑,做大量的研究,有了丰富的积累,到了不喷不快的时候,才能成就一个好作品。
当然,小说也显示出作者不自信的部分。作者显然对于女性的了解多于男性。女性的描写更加细致,而男性多是形容式的描述,却少了很多的细节。
文字,最是不能偷懒,无法隐藏的功夫。没有长期的案牍之累,没有茂盛的内心花园,都无法成就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这里面有耐心,有激情。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娓娓道来,写一篇至少合格的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