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历山铭》
《历山铭》,阮元撰文,桂馥书丹。现存一石,位于千佛山历山院西门门坊内;国家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等处藏有拓本(国图藏本见图1)。
关于此石的来历,济南本地文史学者郇起鸿撰文称:
据笔者调查了解,现存千佛山历山院的《历山铭》刻石,是济南市民窦乐三1980年捐献的。20世纪二十年代,窦乐三随父由桓台来济南谋生,租住在大明湖司家码头一临水院落。民国十九年(1930),窦家由司家码头外迁时,在寓所水边淤泥中发现《历山铭》刻石,于是将其家藏。此后,《历山铭》刻石长期作为窦家的“茶几”。“文革”时期,窦家将其藏于厨房炭池中,这块珍贵碑刻才有幸躲过一劫。1980年,窦乐三将《历山铭》捐赠出来,它才重新回到千佛山。
他认为此石为原刻。然而此石第一行第七字“集”的写法与国图、济南市图所藏拓本写法不同,郇起鸿据此推测拓本可能为伪。他说:
千佛山现存《历山铭》刻石与市图、国图所藏拓本不同之处,主要是铭文中“乾隆六十年龙集单阏七月庚戌朔”之“集”字的写法不同。千佛山现存《历山铭》刻石“集”字之“木”无中间一竖,且非因风化导致的破损。市图、国图所藏《历山铭》拓本之“集”字的“木”有中间一竖。“集”字之“木”无中间一竖的隶书写法,出自《杨震碑》(《汉故太尉杨公神道碑铭》),一些字书收录了这种写法。笔者曾细审《杨震碑》影印拓本,其“集”字之“木”无中间一竖,实乃因风化导致的破损。将残损的字形录入字书,是金石学的惯例。类似取《杨震碑》“集”字之“木”无中间一竖的写法,称“帖写”,是一种规范的写法。清雍乾之季,金石考据成为时尚。桂馥作为精通文字的书法家,其所书《历山铭》流露“字字有出处”的学究气息,当不足为怪。据笔者分析,如果市图、国图及社会上流传的《历山铭》拓片是赝品,应该是在《历山铭》原石丢失期间,有人仿原拓片重新刻石后,又重新制作的拓片。这种技法在坊间是制作假拓片的基本方式。
昨天我去千佛山,找到这块刻石,将它与国图所藏拓本对比,确实有所不同。除了郇起鸿所言“集”字写法不同之外,还有一些细微差别。比如,第一行第八字“單”字,刻石的写法是上部两个“口”右侧一笔向下伸出,连接到下面的横笔(见图2);而国图拓本中,上部两个“口”并未与下面的横笔相连。又如,第一行第十三字、第二行第十二字,刻石残损,但残留的笔画较多(见图3);而国图拓本中,残留的笔画几乎没有拓出。

图1

图2

图3
不知道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意味着刻石、拓本必然一真一伪(或一原刻一翻刻)。如果拓本为伪,那么伪拓产生于何时,作伪的动机是什么,为何留下明显的差别,这些伪拓又是如何入藏国图、济南市图的?如果刻石为伪,那么原石现在何处?
昨天上山还看到另外一处桂馥手迹,也贴在这里,与友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