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眼中的B站和《后浪》

意料之外,B站五四青年节的特别节目《后浪》在网络上突然走红,并引发了各种争议。和朋友小峰在交流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不如找几个朋友一起做一期播客吧。很快,我们就组好了4个人的小team(我、Antti、Gracie和小峰)一起来讨论这个热乎乎的话题。
遗憾的是录制完后,发现音频里只有我的声音、没有其他人的声音,心碎一地,没关系,我会凭记忆把大家的观点都呈现出来。
为什么找一个60后为年轻人发声?
昨晚B站献给年轻一代的演讲《后浪》在网路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段视频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呈现,以青年宣言《后浪》为词。这个视频已经在中央一台播出,同时还登上了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截止目前,播放量已经突破500万次。
B站邀请演员何冰来呈现这个作品,其实是加分的,因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确实让作品充满了力量感,可这也恰恰成为了年轻人不喜欢的点,他们觉得“不喜欢这种鸡汤,喝完之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他们更想要简单直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今,整个社会体系给年轻人的压力确实不小,好像二十出头就已经背负上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难以轻松地、纯粹地做自己,生怕出一点点差错就会影响人生轨道的进程,也经不起太多走在岔路上的试验成本。大家都很着急,急着达成目标、急着证明自己、急着“打好基础”。Antti坦言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整个社会的浮躁,在我看来,这种浮躁可能不仅仅来源于外部,更多地也可能来自于内部。
追求真相、独立思考
当被问到“当代青年最需要的是什么”时,生活在二线城市的小峰说是“真相”,因为自己所在的城市信息相对闭塞,也没有出国看看的经历,曾经以为国外就像新闻里面报道的那样“今天这里炸了、明天那里动乱了”。他说想要了解世界的真相真的很难,稍不留神,就会被舆论带了节奏,那种被带节奏之后的醒悟,会让人觉得自己特别蠢。
Gracie提到了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个关键点。就在大家因这个视频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有公众号推出了“捧A站踩B站”的文章,假如你对两者认识不够多,且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那么这个时候,就会被这样的文章影响立场。我们都欢迎这个世界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争议也说明有思考,但是希望争议是基于作品本身展开,而不是对“你方观点、我方观点”的批判。
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3位朋友都比我小,可是他们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却比我更深。大家都想要挣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却又以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种矛盾的冲突在大家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真相”和“独立思考”似乎离我们很近,又好像离我们很远。
被谈及次数最多的居然是房子
在被问到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时,Antti和Gracie都提到了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小峰已经有了,所以没有提及哈哈),说这样比较有归属感。Antti是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而Gracie觉得这应该是必需品吧。
房子对于我来说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必需,只是我不想要被一切身外之物所控。我理想的状态是全情投入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中,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那么很多东西自然会随之而来,我更追求这种自由的感觉。
不过令我惊喜的是3位朋友都非常务实,不会被带有情绪的字眼所影响,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去到哪里,比曾经的我聪明多啦。而且他们看待“房子”这样的目标也很乐观,这宏大的目标正好成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关于B站
最后,我们聊了一些平时都在B站做什么的话题。
小峰是戏剧爱好者,他说B站有丰富的戏剧资源,之前给我推荐的袁泉和王洛勇演绎的经典作品《简爱》就是B站上面的资源,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看这个作品时,感受到的演员那细微的表情变化和细腻的情感刻画,非常动人。
Antti很喜欢B站相机设备的开箱视频,会有使用测评、微单型号对比、成片效果对比等,因为这些摄影器材一般价格都会有点小贵,这类视频可以防止自己踩雷。她还喜欢brushletter的视频,想通过观看视频习得这个新技能。
Gracie最爱看的是李永乐老师的各种科普视频,李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来自北方、base香港的Gracie还有个小爱好是在B站看吃播,尤其是介绍各种内地面食的视频,她都感到十分安慰,似乎能够填补心中那块对面食的眷恋。
我通常用B站来借鉴一下学习博主们的方法介绍、工具推荐、好书分享等等,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优化自己的技能水平,整体来说,比较关注个人成长、开拓视野方面的内容,喜欢日拱一卒、每日精进的感觉。
(想要加入我们一起录制播客的朋友可以留言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