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里的廉价感动与青年群体的失落

B站广告《后浪》刷屏朋友圈,我的许多同事和朋友都有一本正经地转发,尤其是转发时还配上《后浪》原视频中自信又上进的文案,着实成为了“五四青年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也仔细看了,作为广告片,这支短片无疑是成功的,而这铺天盖地的营销阵势,还夹杂着某种意识形态的宣扬,令人隐隐不安,实在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视频中一位老艺人煽情地,爹味十足地对所谓“后浪”又是满怀羡慕,又是满怀感激的,配上粉饰太平样板戏一样的精致炫美画面,展现的是每天摇晃着高脚杯的光鲜“后浪”们的青春,所以你看到了繁荣大都市里的精英挥斥方遒,他们整日环游世界,乘风破浪出海探险,享受最新奇的高科技产品,有着优质的人际兴趣圈层……
当然这个广告文案最终方案拍板的大概率不会是他们口口声声赞誉的“后浪”,他们大概是看不到那些拼尽全力在几平米出租屋里挣扎着的生存之苦,大多数“后浪”们如你我一样,一方面在新时代奴隶制“996”压迫下的心力憔悴,一方面是高房价剥夺掉原本应有的生活体面,那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那些走街串巷无所依托的年轻人,那些根本从一出生就注定接触不到视频中的光鲜新世界的年轻人,和视频中的“后浪”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可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可能在物理距离上只有十几米,可总有那么些人,那么一大群人的诉求被选择性地看不见了。
或者说,看见了,也听见了,但那些被归纳成不合时宜,鼓励多元价值观,宣扬独立思考,可往往多走一步便步履维艰,我们生活在“被封了,快闭嘴”的语境下,这种集体主义失语的大战车碾过你也碾过我,所有原本的意义体系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瓦解。今天随机问几个年轻人,还有谁知道“五四青年节”的历史由来呢,何为“五四精神”,最近刚读到张熙若先生在一篇纪念“五四”的文章中简明扼要地从大知识分子的立场指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
而守着这样的“五四运动”,是最不时髦的“五四”,是如今青年最不喜欢的青年节日。不管是逐利的资本还是高墙下的官僚,都越来越懂得软化,越来越懂得如何以年轻人最舒服的方式消费年轻人。B站在推出这个广告片的时候,也许根本就不会考虑何为“五四”,就只是一个节日借势营销而已。他们会尽力迎合年轻人,不拍出爹味,怕不酷、不潮、因为那意味着不卖座,意味着投资回报率太低。消费社会自有一套规则和玩法,也许没有人考虑更长远的意义,但它却自然而然地会消解一些东西,不过也不要紧,年轻人也乐此不疲,无论多么举足轻重的公众议题,惊厥的意识形态,最后都沦为各种段子和抖机灵,在社交网络的表情包中被消解,大家彼此默契相顾无言,说一些安全又无趣的话。
消费社会,消费“五四”,消费年轻人,消费他们的希望和未来,让他们成为脱水的蔬菜,变成塑料韭菜,《后浪》中有很讨巧的提到青年“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在精心修饰的镜头华丽剪切下,我们看到的是摩天大楼、科技产品、电子游戏、环球旅游……,这些是什么,是物资,曾梦寐以求的权利不过是消费时代下单纯的物资而已。那些现代社会的光明和正义,那些无问西东的真理,以及普世价值下年轻人追求多元价值取向,自由表达以及叛逆和悲伤的权利,最后也瓦解了,仅剩下歌舞升平中的物资而已。
在这宏大叙事的空洞中,无病呻吟的感动中,仿佛听见,油头满面的中年人在施咒,听话哦,你是最乖的,你是最努力的,加油干吧,世界是你们的,你们是我们的。
如果你觉得我这么说有失偏颇,不妨回到《后浪》文案赏析,“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这写的是什么傻x玩意儿,归根结底,哪有什么前浪后浪的,这个时代要求你拥抱主旋律,唱响正能量,忧伤和迷茫是不被允许的。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这句文案就不仅仅是傻x 的问题了,这个是坏,真的坏,一方面在鼓励价值多元,一方面暗戳戳地挖苦不同声音,年轻人没有选择,不会赞美成为一种懦弱。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未必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希望那些强大的“后浪”们,有一天也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弱小,这个过程漫长又艰难,要不就从拒绝这种廉价的感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