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店的倒掉
傍晚,楼下烤肉店一纸“出兑”张贴在日落余晖尽头处,终于以这种不算突然的方式宣告了缘尽,值得玩味的,店家并非纯粹倒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而是自去年开业伊始生意就不好作,店内始终缺乏人气,何况现在不流行忍痛都改叫止损了,凭我的味觉记忆这家店更像是俩王四个二被闷在手里,一票火花带闪电般的绝活未经亮相就得被迫偃旗息鼓,炭火盛放的铸铁烤盘上集中了被剪好的厚片肥切,未经深度腌制便透露出自由的肥香,和明火碳烤来的不同,这种贴锅式烧烤不带有那么强烈的炭焦味,因此无法百分百去掉肉腥,但无论配以麻料还是干料入口都更绵密嫩爽,绝无炭火加工那么的干燥,风味而论纵贯整个沈城恐也难有几家,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句话除道出了选址的重要性外按现代人们的理解任君再有本事背后没有专业团队的辅佐也一样寸步难行。
我家临街,更倒霉的楼下多为露天烧烤且分布较为集中,他们从来都是制造噪声和光污染的主力军,牌匾上类似小丹东、小锦州、枪弹、兄弟、伙计、一担挑等毫无创意的字样将东北独有的表面自来熟文化径自归纳得无所不用其极,年轻张扬却又缺乏内涵,创城过后这里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不少,以往通宵熬鹰的都统一改在夜间打打游击,只抓固定时间差还得是小心翼翼地才能将桌子稍稍摆出来,几巡过后要么被城管发号施令要么一伙懵子又借酒力欲将五魁首赋划破长空好让周边的怨声载道一如往日重现;出人意料的,长达两月之久的疫情管控只熬死了其中少数部分,让外人看来这条已经不怎么赚钱的温州一条街似乎也有着自己一套不大规律的生存法则。
已停业的这家烤肉店是家分店,总店在杏林据说开了有二十余年,几乎熬黄了周边的林林总总,二十年前的杏林街也算沈阳夜生活的一大聚集地了,那里距市中心很近,人群聚集又比较方便,附近的迎新、天光、合厚等社区生活气息浓郁,天时地利人和最终也成就了这一带露天烧烤经济的崛起,也使得杏林街上的两排车道常年为仙气所缭绕,直到后来裕景中心的建立被提上日程,这波上演了二十多年跌宕起伏的都市生活大排档才终于迎来了杀青。现如今的北杏林已经将重心推向南头,而北头唯一显眼的就只剩下这家烤肉店总部了,然而为什么橘生杏林则为橘,生在小南就成了枳?
总店分店都分布在城市的二级马路上,相距也仅仅只有二十多分钟的步程,然而两家店的经营状况却是大相径庭,楼下这个位置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来都不算稳定过,被换的店家无一例外都只做着流于表面的功夫,至少没有呈现过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所以当有一家真材实料的烤肉店入驻时,仿佛忽然就有了在这条街上停下脚步的理由,甚至连阳光也不再黯淡,继而开始盼望她开业,盼着有人能够像我一样也喜欢吃这家的烤肉,盼着她多推出优惠活动,盼着她疫情过后的复工,盼着复工后人人嘴里流传“报复性消费”局面的出现,然而最终,盼下来的却还是一纸“出兑”,不免心生凄凉;去年入秋很快,待烤肉店彻底装修完毕已经过了最热的时候了,店里面的人们十分勤快,每天都将店面收拾得十分整洁,翡翠色卡座沙发价钱不菲,整体装修简洁而温馨,丝毫不拖泥带水,看得出店家是下了决心来此发展的,之前吃饭时候有过闲聊,她们来这里做过一个多月的市场调查,附近周围的烤串店火锅店人流尚可,然而经过一个月的试营业后她们还是发现风向不对,六十元一份的超大厚切烤肉内容十足,诚意十足,无论分量还是风味都足以秒杀三千里、冷面大王、千里马等这些沈城鲜族烤肉的老油条,然而有客不进门,店家经常一脸捉摸不透的愁容,只有当熟客光顾的时候才会现出一丝微笑;冬季,对全国而言都是火锅季,不分地域,不分口味,也不由分说,烧烤店由于先天不足,因此在冬季大多选择银根紧缩,节约开支;烤肉店新改装的地热十分温暖,赶上雨雪天踏足进场的无一不夸老板娘的贴心周到,直到元旦和年前,她们吐露出的心灰意冷终于占据了上风,但大概也该是年后再做打算的样子。
分店的最终停业我们更应该称为翻车,注意这和平时一些年轻人幻想不上班自由开个奶茶店、烘培店、泡面小食堂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都不能叫同一行业,真正拥有丰富阵地战经验的店家只是适时关闭了一处实验室,而大本营的经营才是贯穿始终的根本,前几年家里面有亲戚搞鲜奶吧加盟的,那是一个典型到无以复加的赚钱算我赔钱算你的坑爹项目,几个月下来据说苦没少吃,老板当得也光鲜不起来,唯一值得庆幸的地段还算优越,所以撤的早,做生意终究不是请客吃饭,没那么多温馨的结局值得推敲;看看魔幻程度堪比《山海经》的《致富经》,哪怕里头只有小学文化的,无论多大岁数只要踏实肯干能钻研的最后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去翻翻百度无论选择什么加盟项目她都能第一时间给你列出两年之内的回本方案,出了山海关的买卖要都那么好干早都去干了,谁还打工呢是伐?
火了的《后浪》将里面红男绿女的生活圈子昭然若揭,包括“最新电子产品的展示环节、手持单反跨雪山踏草地、开赛车搞电竞、出国旅游说走就走、潜水带帆船、巴黎铁塔背景墙、跳伞跳楼冲击运动极限的”,扪心自问这种生活的唯一意义不就是炫耀么,其中形成常态化的无非也是变成了常态化炫耀而已,平常人家的家底子不都留着还贷或是娶妻生子么,剩余的哪还支撑得起这般高贵潇洒的兴趣爱好?一个大张旗鼓鼓吹消费主义的商业宣传视频无论请哪个大牌作阵其里子又跟你我有什么关系?真正追随初心的又能有几个?还不是一窝蜂跟着流量瞎凑趣么?我接触到的大部分青年哪怕在单位活动当天分明允许自由服装搭配的情况下却也不敢跃雷池半步地选择了西装三件套,这种的才叫常态,至于这一意孤行非要代表数亿青年,赶在疫情未结束就开始忘乎所以的,那种的叫病态。
汤放凉了,该倒就倒,隔夜容易吃坏肚子。
任崇
2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