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里看见那些真实又伟大的女性
01
那天在绘本100讨论微信群问大家:
三八妇女节要到了,我们来谈谈绘本里的女性形象吧。 有哪些你喜欢的?不喜欢的?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大堆:
喜欢的:
《生气汤》里的妈妈
《我永远爱你》里的妈妈
《妈妈,买绿豆!》里的妈妈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里的妈妈
《魔法亲亲》里的妈妈
《我的妈妈真麻烦》里的妈妈
《大嗓门妈妈》里的妈妈
《我讨厌妈妈》里的妈妈
《让我安静五分钟》里的妈妈
《老虎来喝下午茶》里的妈妈
《妈妈的马》里的妈妈
《妈妈有什么用》里的妈妈
《澡堂里的仙女》的仙女奶奶
《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菊花》里的音乐老师
......
不喜欢的:
《仙女花开》里的妈妈
《澡堂里的仙女》里的妈妈
......
咦?
奇了怪了:当我们讨论一个女性时,她就非得是个”妈妈“吗?
她就不能是一个女儿、一个情人、一个朋友、一个同事、一位战友......吗?
02
有一类绘本,是人物传记。
活生生的人,真实的生命故事,以绘本的形式呈现,读来就像在与勇敢的心灵作伴。我很喜欢。
说说这类绘本中我喜欢的那些真实又丰满的女性人物吧。
1、海莉·塔布曼
《自由的苹果》

哈莉特·塔布曼(在这本绘本中,她的名字被翻译成“海莉·塔布曼”),1822年生,逝于1913年3月10日。美国杰出的黑人废奴主义运动家。
她本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奴隶,历尽磨难。她后来成功逃到北方,又冒着巨大的危险,先后潜回马里兰州138次,亲自引领3000多名奴隶成功脱离奴役,从未失手。她被称为“黑奴的摩西”、“摩西祖母”,地下铁路最伟大的“列车长”。美国废奴主义运动的领袖约翰·布朗称她为“塔布曼将军”。南北战争期间,她为北方军队担任护士和厨师,同时不时潜到南方作为侦探,还带领了几百名南方奴隶加入北方的军队。1863年,她策划了一场对南卡罗来纳州南方军的袭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女人策划和发动的战役。
她曾一度被美国人民遗忘,穷困潦倒。后来重回公众视野,情况好转。晚年,她在自己的地产上帮忙建立了一个非裔美国人养老院,她自己最后也在这个养老院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美国财政部2016年4月20日宣布,将在新版20元美钞正面印上塔布曼的头像。塔布曼成为美钞上露脸的首名非洲裔美国人,她也是一个世纪以来美钞上出现的首名女性。
这个绘本的作者曾经听塔布曼的曾外甥女讲过一个关于塔布曼的故事,关于苹果。
塔布曼小时候在奴隶主的农场里,辛苦工作,每天摘苹果,但一口也不能吃。小小年纪的她非常好奇苹果的味道,有一次偷偷尝了一口,奴隶主瞬间就出现在她身边,把她打了个半死。
克服千难万苦逃离奴役、获得自由,塔夫曼实现了她的第一个梦想。
在北方安定下来以后,塔布曼又实现了自己的第二个梦想:她在自家土地上栽满了苹果树。每到苹果成熟的季节,塔布曼不仅自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邀请镇上的居民一起来摘。
对每一个前来分享塔布曼的苹果的人来说,她栽种的,是“自由的苹果”。
塔布曼结过婚,她的丈夫是个黑人,但不是奴隶。
2、伊丽莎白·布莱克韦尔
《谁说女性不能当医生》

伊丽莎白·布莱克韦尔1821年2月3日出生于英国一个制糖商人家庭。尽管在当时,男女接受同等教育非比寻常,伊丽莎白的父亲还是坚持让女儿受到与儿子们一样的优等的教育。11岁那年,他们全家移居美国。
自幼聪慧好学的伊丽莎白并非从一开始就想当医生。相反,看见鲜血她会逃得远远的。她也并非一开始就想去帮助病人,自己生病时就躲起来,不想让人过多的关心。
17岁父亲去世,伊丽莎白就去一所小学校教书了。24岁那年,她去探望一位身患重症的女性朋友,朋友对她说,非常想请女性医生来检查自己的身体,并且认为伊丽莎白就是不二人选,她相信伊丽莎白就是那种聪慧、坚定、可以改变世界的女孩。
经过慎重的考虑,伊丽莎白在获得家人的支持后,开始申请医学院。先后有28所医学院拒绝了她,理由是:“女性不能当医生。女性不应该当医生。”
终于,位于纽约北部的日内瓦医学院接受了她的申请。1849年1月23日,伊丽莎白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社会不接受一位女性医生执业。她一边继续深造,一边默默寻找机会。她的妹妹埃米莉也学了医。
1857年,伊丽莎白姐妹俩创办了纽约妇女儿童医院。同年,她成为第一个名字被英国医学院簿(the British Medical Register)登记在册的女性。
1868年,伊丽莎白创办纽约医院女子医学院(the Women’s Medical College of the New York Infirmary)。
1869年,她搬回英国,帮助当地成立伦敦女子医学院。
1871年,她协助组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致力于健康、卫生、预防疾病的全民教育。

伊丽莎白·布莱克韦尔65岁左右
她的这些成就,不仅为将来女性成为医生铺平了道路,还传播了“可用药物救治穷人”、“通过讲究卫生来保持健康”的思想。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允许女性自由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必须得推翻重建。”
1910年5月31日,伊丽莎白去世。
如今,许多学校和医院以她的名字命名。美国医学院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美医学院过半学生是女性。若无先驱披荆斩棘、冲破阻隔,如果没有她那样超乎常人的勇气与坚韧,如今的现实是不可想象的。
伊丽莎白终生未婚。曾领养过一个孩子。
3、安妮·卡罗尔·摩尔
《摩尔小姐——儿童图书馆的推动者》

安妮·卡罗尔·摩尔1871年出生在美国缅因州的利默里克,她有七个哥哥。父亲是一位律师,经常在晚饭后大声给她朗读故事和诗歌。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图书馆不能自由进出,美国小朋友不能把图书馆的书带回家,甚至连图书馆的大门都进不了。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图书馆不应该向孩子开放,可是摩尔小姐不这么想。她和志同道合的女图书馆馆员们一起,共同打造了专属于儿童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896年,摩尔小姐为儿童图书馆馆员撰写培训教材,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图书馆“四尊重”理念——尊重儿童、尊重童书、尊重馆员、尊重专业。
摩尔小姐还组织形式各样的儿童阅读活动,比如首创“儿童读书周”;大力提倡图书馆故事会。她还是为移民儿童购买母语读物的第一人,还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童书评论家。
1911年,纽约公共图书馆开馆,中央儿童阅览室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那些年,在图书馆的外面发生了很多大事:两次世界大战、流行病、经济大萧条......不过,图书馆的中央儿童阅览室总是明亮而温暖,孩子们在这里结识新朋友,学习有趣的东西。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社会逐步认识到阅读之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权利。在美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模仿摩尔小姐主持的中央儿童阅览室,连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典、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的图书馆也纷纷效仿。儿童阅读的风气和环境也因此被打开了。

摩尔小姐70岁那年退休。之后,她依旧带着自己的行李箱,走遍全国,帮助更多的人为孩子们建造了不起的图书馆。
摩尔小姐被尊称为”儿童图书馆的贵妇人“,美国天主教图书馆协会授予她”女王奖“,美国图书馆界公认她是20世纪100个重要的领导者之一。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然而最初的图书馆却并非天堂。是在千千万万个“摩尔小姐”、“摩尔先生”的努力下,如今的孩子们才能安心地在天堂般的图书馆里徜徉。
没有查到资料,不知道摩尔小姐有没有成过家、有没有孩子。
4、旺加里•玛塔伊
《和平树:一个来自非洲的真实故事》

旺加里•玛塔伊(Wangari Maathai)1940年4月1日出生在肯尼亚的涅里。他的父母是一对文盲农民,一共生了六个孩子,玛塔伊是老三。
与奥巴马的父亲一样,玛塔伊得到美国奖学金资助,前往堪萨斯主修生物,“美国在各个方面都改变了我。我看到了民权运动。它改变了我对怎样成为一个公民,怎样做一个女人,怎么生活的想法。我一直都知道我会回肯尼亚。”
1966年,玛塔伊学成归国后,在内罗毕大学从事兽医学研究,并成为东非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女性。
玛塔伊在肯尼亚中部高地长大,那里绿树覆盖着山峦,溪流里满是小鱼。当旺加里从美国留学回到家乡,她发现小溪干涸了,人们营养不良,树木都不见了。
依靠一己之力,她能让家园改变命运,恢复原貌吗?
人们抱怨政府,但是旺加里不抱怨。
她跟妇女们说:“想一想我们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砍伐肯尼亚的树。当我们看到自己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我们就能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种树呢?”
1977年起,玛塔伊通过创建民间组织“肯尼亚全国妇女委员会”,鼓励妇女种植树木。该运动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为上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女性能够在自己的社区扮演重要的角色。
25岁就成了教授的玛塔伊和一位年轻政治家相识、相恋、结婚,不久两人又感情破裂,她被那个自己爱过的男人害得不轻,被离婚,被构陷,被监禁。
为了环保、反对独裁者的乱开发,她组织抗议活动,被指控犯有叛国罪(这是死罪)扔进监狱。获释后她继续跟独裁者对着干,继续组织抗议静坐,被警方打得头破血流。浑身是血的玛塔伊被带走,在警察局签字画押时,她用手指沾着自己头上伤口涌出的鲜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一早,所有女人又回到现场接着抗议,带着颈箍、缠着绷带的玛塔伊也在。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手段,肯尼亚妇女又一次用和平的政治施压的方式战胜了重权在握的男子。
——哎呀,玛塔伊的故事,值得专门写一篇来好好讲讲!

2002年,玛塔伊当选国会议员。2003年,出任肯尼亚环境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她是“绿带运动”的创始人。
2004年,玛塔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非洲妇女。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公布的声明说:“玛塔伊是促进非洲和平与改善非洲生活环境的杰出代表,是所有争取民主、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非洲人的榜样。”
2011年9月25日,玛塔伊在奈洛比医院因骨癌病逝,享年71岁。
玛塔伊结过婚。他们后来离婚了。事情闹得很大。这个丈夫害她害得不轻。
5、安娜·巴甫洛娃
《天鹅——安娜·巴甫洛娃的舞蹈与人生》

安娜·巴甫洛娃(1881年2月12日-1931年1月23日)是俄罗斯芭蕾舞女皇、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女性之一。
八岁的一天,妈妈带她去看芭蕾舞《睡美人》,安娜深深地爱上了芭蕾。好容易妈妈同意她去学芭蕾,却因为年龄太小、身高不够,学校不收。熬了两年,十岁再去,终于收了。
14岁,安娜开始登台。她是天生的舞者。她成了芭蕾皇后,很多人认为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芭蕾舞蹈家。由她主演的《天鹅之死》更是在世界舞台上演出场次高达4000余次。
20世纪初期的欧洲,芭蕾是一种唯有富人才能学习的才艺。安娜小时候家里很穷。她爸是农民出身的士兵,她妈给人洗衣服。安娜不仅成为了不凡的舞者,她最大的贡献在于相信芭蕾是适合任何人的舞蹈。
安娜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她的心里永远装着病人、穷人。她不希望让人因为战争、贫穷,或是受到歧视而失去与艺术邂逅的机会。
世界的饥渴,安娜用美来喂养。

1931年1月23日,安娜·巴甫洛娃在巡演中因肺炎病逝于荷兰海牙。临终时最后的一句话是:“准备好我的天鹅服!”
这本绘本,又美,又优雅,又动人。文图俱佳。强烈推荐。
安娜·巴甫洛娃把她的全部精力献给了芭蕾。据说有一段时间她秘密地嫁给了她的经理,没有生孩子。她在巴黎建了个俄罗斯难民孤儿院。她也很爱动物。
6、可可·香奈儿
《可可·香奈儿的小黑裙》
《Little People,BIG DRRAMS:Coco Chanel》


我家写可可·香奈儿的,有两本不同的绘本,中文、英文各一。中文的那一本,里边还有小黑裙的小手作,太讨孩子喜欢了!
Coco在孤儿院里长大——哪怕她的爸爸还活着,她却依然在孤儿院里长大。她的出生是个错误,她是个没人要的孩子。11岁时,她已经是孤儿院里最会缝纫的孩子了。
离开孤儿院以后,为了生存,她努力工作,白天当裁缝,晚上唱歌。
凭借设计上的天才和勤奋,Coco渐渐引领她那个时代的女性重新定义了美:女性的穿着,不应为了取悦于他人,而是要让自己舒适、方便、自信。
戴上轻便的帽子,再也不把小船和花果篮顶在脑袋上了;
穿上马裤,跨坐在马背上,直接的策马奔驰;
扔掉紧身衣,穿上宽松的针织裙子和上衣,可以穿着跳舞和骑自行车的裙子。
所有Coco制作的衣服还都有口袋,和男装一样。
还有香水。
Coco还告诉女孩儿们:黑色是最好的颜色。穿着小黑裙时,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你本人,而不是那条裙子。
现在,人人都有一条小黑裙。
而Coco呢,
至少她不再是那个没人要的孩子了。

Coco终生未婚,她生命中的每一个男性都曾激发过她创意的源泉。
7、马拉拉
《马拉拉: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
伊拜尔:一个勇敢的巴基斯坦男孩》

因为在巴基斯坦基地恐怖组织统治地区倡导女性教育及其他权利平等,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在上学的路上被塔利班成员枪击头部。
马拉拉康复后,继续在自己的祖国为女性教育权而发表公共演讲,并推动国际社会援助保障所有的儿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014年7月12日是马拉拉的16岁。她那一天在联合国发表震撼人心的演讲,呼吁全世界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2014年,马拉拉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成为年轻女性争取人权运动的象征。

“让我们铭记: 一本书,一支笔,一个孩子和一个老师, 就可以改变世界。”
以前我写过她: 每个女英雄的出现,都因为情况实在紧急——《我是马拉拉》
这本绘本是正反书。一边看过去,是马拉拉的故事,另一边掉过头来,是另外一个巴基斯坦孩子伊拜尔的故事。他们都是大胆抗议世界不公,勇于直面巨大危险的人。伊拜尔因其抗争的行动,而失去了生命。马拉拉活了下来。
我家有两个版本的马拉拉传记。封面上的照片,让我觉得有些不真实,因为太过光洁美丽周正。
在网上搜索了许久,最终确认:马拉拉的脸上是带着塔利班拿枪抵在她的脸上开枪所留下的痕迹的。这才是真相,残酷又充满力度。

目前还没有看到关于马拉拉个人生活进展的报道。她的原生家庭和谐温暖。
8、珍·古道尔
《观察者: 珍·古道尔和黑猩猩在一起的生活》
《我……有梦》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1934年4月3日出生于伦敦。五岁起,她就开始观察身边的一切动物。这个世界真奇妙,充满了喜悦与惊奇,珍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看了《人猿泰山》,她梦想自己长大以后也在非洲生活,跟所有的动物住在一起,和它们做朋友,帮助它们。长大以后,她去打工挣钱,攒够钱买了张去非洲的船票,就去找黑猩猩去了。
在非洲,珍慢慢成长为一名灵长类动物学家、自然保护志士、人道主义者、联合国和平大使。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强烈推荐布莱特·摩根拍摄的纪录片《珍》。
我有片源。但是不知道咋分享。
你们应该自己能找到的。
珍至少结过两次婚。
在丛林生活的第7年,她和国家地理杂志社派来从事摄影工作的摄影师凡拉威克结婚、生子。8年后因为工作原因聚少离多分开。
她在41岁时再婚,第二任丈夫是坦桑尼亚的国会议员及国家管理局局长布萊瑟森,布萊瑟森在五年之后因癌症去世。
9、弗里达·卡罗
《永远的弗里达》
《Little People,BIG DRRAMS:FRIDA KAHLO》


弗里达·卡罗1907年在墨西哥科约阿坎区的一所蓝扇子里降生。卒于1954年。
弗里达年少时就有旺盛的余力,天生就会讲故事,经常打扮成男孩。6岁那年,她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右腿萎缩伴随一生;18岁时,又遭遇一场车祸。此后,她一直忍受着痛苦的治疗,躺在病床上等待康复期间,她开始画画。

弗里达·卡罗一生创作了143幅作品,其中55幅是自画像,很多时候,她把自己画成长胡子、眉毛连在一起的样子。
写同一个人物,这两本绘本的呈现手法完全不同。《小人儿大梦想》的绘画风格,与全套其他各册一样,都是萌萌哒的造型,特别甜美可爱;而《永远的弗里达》则是绘画与摄影的结合,特别有质感,非常妙,我很喜欢!
还有,翻开《永远的弗里达》,你绝对会想起《寻梦球游记》!
弗里达1929年与里维拉成婚。
10、贝尔塔·本茨
《勇敢的贝尔塔:奔驰汽车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贝尔塔·本茨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勇敢、坚韧、富有创造力。自从嫁给了“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她变卖嫁妆支持丈夫研究汽车。1888年的一天,为了证明丈夫的发明可以替代马车,贝尔塔无惧当时德国皇帝与教会的禁令,驾驶着由她的丈夫发明的奔驰发动机车,去探望六十多英里外的母亲。这一次短暂的旅行使得本茨的发明被世人认可,同时使贝尔塔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汽车的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关于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的第一辆汽车的真实故事。《勇敢的贝尔塔》展现了一段对汽车发展及人类出行方式都影响至深的旅程,也颂扬了一位勇敢的女性,以及早期发明家和冒险者们对世界的持久影响。
卡尔·本茨曾在《戴姆勒-奔驰》传记中曾表示:“如果没有我们的妻子给予我们积极的观点,那我们不会有现在的一切,包括地位和名誉,我们曾牺牲的那些东西也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


哎呀,还有很多本,写不完了!比如整套《小人物,大梦想》里的每一本,还有海伦凯勒,还有两个版本的赫本,等等。
现在已经快3:30了,我7:30还得飞,5:30要起床,只能睡两个小时了。收工收工!
先只写这10个人,其他的改天再接着写吧~
以上,这十位真实又伟大的女性,她们有的在原生家庭得到了很好的爱、呵护、教育,有的则被遗弃;有的有美好稳定的情感生活,有的不知道有没有;有的结过婚,有的终生未婚;有的生过孩子,有的没生过孩子;有的养过孩子,有的没养过孩子;有的长寿,有的早逝;有的身体健康,有的残疾......
从自然属性、生理属性来说,她们各不相同。但她们全都是真实又伟大的女性,活出了各各不同的精彩。

03
认真说一句:
我现在看到的人物传记绘本,一是中国大陆引进的版本,二是通过网络买到的外国原版绘本。大陆原创的人物传记类绘本,我似乎还没有见到过。
其实,了解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那些人物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体会到他们对于今日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意义重大。
印象中美国人非常重视这件事,比如启发引进的人物传记系列,林肯、乔丹、马丁路德金......全有。
记录历史、讲述历史、传承与积淀,作为一个专门的种类,人物传记类绘本真的很有重要出。
真心希望能够看到中国大陆原创的、中国真人传记绘本。
以上,算是送上我没赶上三八妇女节的节日问候!
-
羊驼君的大眼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9-19 14: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