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安妮鲜花 解答合集2 第35天
1什么是英文思维
就是想到什么不假思索的可以说出来,不用脑子过一遍该用哪个句型或语法问题,就像我们中文和人交谈基本上就是脱口而出。
为什么我们会想要翻译过来,因为脑子里储备的英文场景不够用,不翻译就说不出来,这就是中式英语。
所谓的思维对应得就是场景,当你对一种场景下的表达熟悉的时候,脑子里有现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译,没有场景只有孤立的单词和句型,那就只能套公式了。
(怎么解决就是多听多读(听说没问题了在读)多看接触原汁原味的东西,输入量够大,坚持下来)
2别让语法偷走语感
背单词,背句型,记语法我们学英文的三大法宝,其实语法只是一个辅助,更多的是靠脑子里积累的大量听别人的说法和写法,说法需要听人说,语法需要看人家的书,通过情景对应,在同场景下的表达方式移植过
来,这正是英语思维的过程。
语法肯定要学的,不是母语需要通过语法去了解他的一些规律,但是不能用语法规则来学说话,语法是为写作服务的,写作也不能全靠语法,书读的多了,知道的表达方式自然就多了。就像中文阅读少了,高年级写
作就上不去一样。
我们是语法先入为主,剥夺了我们体会英语语感的机会,而把语法当做万能钥匙,忘记了吸收英文原版听力和阅读素材,这才是语法带给我们最大的危害。
怎么培养语感和英文思维一样,低幼小童可以多听听韵律强的容易上口的短小句子,清华幼儿启蒙,sss里一些语速稍慢简单的歌曲开始。有用没用不知道,反正听歌多了以后唱歌,学乐器好像要顺点,作者认为以后
说出来的话语调也更好听点。
3妈妈英语不好宝宝照样行
多少妈妈想给孩子英语启蒙就在自身不行这关放弃了
孩子能否走上正确的轨道和妈妈的理念,方法,坚持有关。像宝宝学说话一般到3岁可以讲的话让别人理解,那三岁前都是在听,输入和储备的过程,真正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应该是听。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孩子感兴趣,合适的材料。这个听力辩音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孩子能看能听进去的,积累到了一定量,自然会有收获,不需要要家长指手画脚,那家长英语好不好,
区别有多大呢。
英语不好的妈妈有的会在论坛上做足功能,尤其是资源的使用方法研究的非常透彻,这样提供给孩子的资源一样有效。口语不好的有的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有的就不对孩子评头论足了,不会去纠正错误,孩子压力
不大可能更容易建立对英语的自信。
营造家长英语的小环境
家庭英语环境的核心不是和孩子说几句英语这么简单,和孩子说一些外国人觉得奇怪的中式英语,就像在洁白的画布上涂上了以后需要清理掉的颜色,重点是听力辩音能力的训练,一个是情景对应,最重要的是对英
语的兴趣培养
我们缺的是,大量的听,原版的视听资料,有的认为听不懂是无效的,语言识别能力并不依赖于他对语言含义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到了一个环境之后会很容易上一个台阶,而没有这样积累的孩子,可能需
要补上这一课
(个人认为既然大量听,听啥不重要,那为啥不大量听可以理解的内容呢,多完美)
语言互动的交流,家长能交流最好,成人是他们的语言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成人,口音问题不算大,可以大量的原版,动画来介入纠正,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
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说的是正确的英语情况下,首先和孩子一起先去输入,吸收。原版原汁原味的,因为书中,动画片的说法都是活学活用,然后在相同场景下说出来。比家长用设计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对
话,要有价值得多。
创造一个互动的环境,或者是和英语为母语的孩子或老师一起交流,当孩子有比较强的辩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后,输出是一个很快的过程。
4语言的情景对应
很多家长对孩子是否看懂了一个动画把控不准,两层含义,1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2对句子,词汇是否明白。有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孩子都有不认识的词,就会认为孩子没看懂,其实要与语境对应,看懂了
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某个表达,这就理解的非常好。
我们给小宝宝说话也不会去纠结他是否每个词都听懂了,明白了整体意思就可以了。也不会要求他跟读,背诵。
英语思维没有捷径,只有大量地听,读,看,不是每天几个小时的大量,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的积累。过度会造成孩子压力惧怕,逃避,抗拒英语。
每天半小时,一小时也罢,让孩子觉得英语和中文一样,就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5孩子的兴趣靠什么来维持
兴趣的维持需要资源的重组供给和及适时的转换,对一个东西没有兴趣,可能听不懂,或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的正常反应,给换其他看看。
孩子兴趣的发展过程,就是家长不断观察,不断思考,并最后转成所提供资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