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丨为了太阳,蓝冰,和连绵的群山
荒原,冻土,一望无际
冰封的贝加尔湖
远处雾气半遮的山峦
傍晚会趁着夕阳余晖变成温柔的粉色
厚实的积雪
偶尔留下动物脚印的原始森林
没有方向的流浪者
是踟蹰的狗
牛与马鼻息喷出白雾
男人呵着气修补屋顶
天空被不知疲惫的飞鸟划过
冰冻的夜晚
伴着兽类的低吠入睡
雪山,沼泽,森林,莽原
寒冷包裹着寂静
保留了一切最初的美好
与神秘
……





最开始想来这里,是因为两年前去北海道时在知床斜里的鄂霍茨克海看到了流冰,据说是从遥远的俄罗斯飘来的,清透的蓝色不染一点杂质,彼时天空被夕阳镀上了温柔的粉色,看着短暂的温柔和美好即将消逝,有一瞬间怅惘,回程便有了“找个机会去贝加尔湖再看看蓝冰”的念头。


飞机即将落地,周围天空一点点呈现出浓重的紫蓝色,穿过大片冻土之后看到了被雪覆盖的不释之冰,下面是凝固住的湖,静谧无人烟。在飞机上看到有工作人员下机后和地勤人员握手打招呼,很像从前苏联电影里的样子,握手的同时拍着肩膀,互相称呼对方为同志,这成为了未来的几天里经常会看到的场景,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很多年前还是被流放者的专属地,如今也依旧是天寒地冻,但精神上早已摆脱了沉重的枷锁。

下了飞机之后走出机场,迎面的冷空气即便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惊讶了一下,是此前去任何地方都未曾体验过的冷冽。脚步不自觉变快,直奔在路边等候我们的大巴车。司机三三两两的站在车身前抽着烟谈笑,胖乎乎的鸽子成群扎堆在广场上咕咕哒,一点也不怕人。

伊尔库兹克的公共设施都比较简陋,越往朝向贝加尔湖的东北部走越是如此。翻译软件有用,但经常没有网,比较年轻一点的服务员大多能听懂一些英语,不多但是够用,后来也遇到了完全不懂的,靠手语交流也是可以的。

从伊尔库茨克开往奥利红岛的路很颠簸,坐在后座像是在骑马,还是脾气很烈的那种。车身内壁包裹着厚厚的隔温皮子,防止冷空气侵入到车身里,之后坐的越野车和渡冰船也都如此。
过冰面的时候需要换乘另一种专门的车,可以非常快的行驶过冰面,每人400卢布, 开车的俄罗斯大叔特别酷,放了一首很high的俄罗斯舞曲,窗外景色是连绵的远山和终年不化的冰川。


午餐在沿途的一家餐厅解决,店里没有人会英语,因此只能用初中储备下来的一点点俄语以及翻译软件做基本沟通,顺利的点了几个味道还不错的菜品。







经历了几种交通工具,从普通的大巴到小坦克式的包车,从环岛的公交车到专门在冰上行驶的汽船,旅途一路都很安静,多数是当地人,有蒙古语族的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也有突厥语族的鞑靼人和图瓦人。
漂亮的俄罗斯少女,以及看不出是哪里人,气质温婉独特的异国女孩,和当地的蒙古族后裔老奶奶,带着很大的包裹,应该是从镇上回岛,带着采购的一大包东西。男性比较少。


经过200多公里的森林、雪地、冰湖,终于抵达岛上村庄。
奥利洪岛村落是贝加尔湖中部偏北,湖水最深处的小岛,一直被视为俄罗斯北部萨满教的中心,被信仰萨满教的布里亚特人视为圣地中的圣地。岛上的每一处石头、湖岬和山丘都被赋予传说或神话,所以奥利洪岛也被俄罗斯人称为“神秘岛”,据说贝加尔湖的神灵就居住在萨满岩里面。


选择了当地靠近森林和湖泊的木屋,经营这里的女主人会说英语和一点中文,在这边算是很罕见了。
热水澡能让身体迅速回暖,同时也把一身疲惫洗去,是只有在最寒冷的地方才会升腾起来的幸福感,这一点和在知床不同,日本是无论到哪里都有最完备的条件提供现代化的游住体验,可以边感受雪落边泡私汤温泉,但这里不同,它是半原始的,带着野性和不可控。


吃饭的地点选择不多,下榻的地方也恰巧拥有周围最有名的wood cafe,不少住的比较远的人也慕名前来,肉食居多,味道品相都相当好,有了寒冷衬托,美食和温暖格外让人感动。
小木屋周围是雪和森林,离村庄其实还有一段距离,但家家户户都用木桩做成篱笆,防止流浪的野生犬类和其他危险动物的靠近,夜晚睡觉总能听到不知是狐狸还是狼的嚎叫,很有可能都有。











狗在雪中看向远方,牛温吞地扭过头,马缓缓踱着步子走过去,静的只剩下村庄,和雪。寒冷的西伯利亚,Khuzhir,是北半球最冷的地方之一,在外面待上一小会儿睫毛头发都会结冰。
这里也是古代强悍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匈奴、鲜卑、突厥、鞑靼、蒙古以及女真族…小时候看书,非常喜欢的霍去病也到过贝加尔湖,从第一次看到至今,算来也有十五年了。
前往贝加尔湖乘坐的车像战车,灰绿色小小的长方块儿,里面照样还是软包,和大巴一样起着保暖作用。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有1637米。
选择了北线的路程,越往深处走风越大,四野茫茫无际,已完全脱离了现代社会。这是一个感受不到时间流逝的地方,仿佛一切都被冰封成了隔绝于外的存在,林间的飞鸟,被车轮带起的雪雾,还有横贯旷野寂静的风,都悄无声息。远处的山峦一半隐藏在了云雾里,看不清晰,下午的时候才出了太阳,世界又变得晶莹一片。








缓慢,本质,纯粹。没有污染,极寒让人的新陈代谢变慢,不知道是不是老的也慢一点。看到了心心念念的蓝冰,美到失语。贝加尔湖腹地原先被称为“宁静之地”,现在也会有一些冬捕者、探险者和萨满。





在冰面上驰骋的车,车速很快,音乐是必需品。一路开到布里亚特共和国,沿途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红松和冷杉,没看到雪兔。司机大哥是布里亚特人,抗冻体质让人敬叹,仿佛一包烟能解决掉百分之八十的寒冷。中午给我们做了一顿当地风格的午餐,熏鱼配上土豆和一些米煮的汤,味道很鲜,喝完从胃暖到心。




本来下午想去拍村庄,结果刚走到大路上便开始有一些野狗跟随,远处两拨野狗貌似因为地盘被侵犯发生了冲突,厮打的很激烈,一只西伯利亚雪橇犬失去了眼睛。常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完全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但也有些畏惧,跟随着的野犬逐渐开始聚集,不到一拳的距离,还发出呜呜的低吼以示警告。三点多太阳还很晃眼,路上却没有一个行人,感觉不太对劲就想往回走,结果很凶的几只狗紧跟不舍。当下意识到了危险,恐慌之余想到不能跑,也不能摔倒,最好的办法是找人帮忙。
也算是幸运,从岔路开过来一辆车,应该是当地人运油桶的皮卡,也顾不上害羞,直接招手拦下,快速的叙述了一下正在面临的事情,两个本地好心人也大致听懂了,跳下车帮忙把冻住的车门打开,上车后这才松了一口气,一路跟随的野犬似乎心有不甘,还汪叫了几声。


晚上在住所吃了晚饭,此起彼伏的犬吠声依旧存在,心有余悸的查了很多资料,说一般当一群狗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可能已经准备围攻你了……后怕后怕……缓了很长时间看了看别的内容分散注意力,比如俄罗斯的克格勃,比如政府解散,看视频讲苏联没解体之前的情况和现在俄罗斯社会现状对比……总算平复了心情。

印象很深的是去距离住所十五分钟路程的超市买东西,浑身贴满了暖宝宝,戴上了棉口罩、围巾以及帽子出门,却还是五分钟之内被寒冷打透。村子里的超市应该也是家族生意,结账时大妈看到我戴的帽子有兔耳朵,用俄语和另一个大叔夸可爱,听懂了还挺开心。买回来的可乐放在屋外半小时,基本上就呈结霜状态,完全是天然冰室。


离开小岛的时候就开始怀念。壮阔的冰面,隔绝的村庄,单调的生活,也许大部分人以伐木为生。一百里外有零星的村庄,一路都还是村庄,三百里后才是城市。有喧嚣的商场、上下班的公务员,后现代的涂鸦,灯火耀眼的餐厅。一路上的颠簸让人放空,眼前是就匆匆掠过的牛、羊、马群,思绪会无意识的剥离出来,附着到窗外这些眼见的事物身上。
像是从梦里醒来就看到了现代俄罗斯的景象,但或许也不那么完全,在寂静与繁华间穿梭,时间的概念趋于虚无,昏昏然间听到的异国音乐,像是从极远处传来,和我隔了一个世纪。


















伊尔库兹克市内,沿途被很多苏联风格的建筑惊艳,能看到几十年前生活的样子。晚上去市里好评非常高的店吃了晚饭,味道很好,有一种柠檬水加上姜和气泡特别好喝。走回去的时候和小喵聊了一路,到了酒店先喝了杯热热的红茶,洗了个热水澡,感觉被冻透的身体一点点暖了回来。酒店的空调很暖,但也很干燥,好在一夜好眠。










白天的伊市暖和又平和,远没有在奥利洪岛时候冷到难以忍受。逛街,随处见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下来,幸运的发现130风情街和一些教堂走着就都到了。路过一家风格古老的手作店,打开门有风铃声响。里面卖很多别有匠心的小礼物,比如陶瓷的摆件、琉璃娃娃,木质俄罗斯套娃,还兼卖一些书和文具。
男主人看起来带着一点忧郁气质,像极了俄国诗人,印象深刻,买了一些有特色的小摆件,他一个一个珍重的包好。看到桌面上还有一本老台历,画着大大的老鼠,憨态可掬,便问店主能不能买,他笑了一下说当然可以,也用牛皮纸包起来了。



路过报刊亭的时候透过橱窗看到了大小不一的老鼠娃娃,也顺手买了几只。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鼠年的原因,老鼠元素的东西很多,像是挂历、台历一类上面也都画着鼠,感觉很神奇,难道俄罗斯人民也按12生肖过么?后来一查,发现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确信十二生肖,算是冷知识吧。 几天下来,对于战斗民族的固有印象一点点打破,过关时候工作人员会热情打招呼“здравствй(你好)”,办完手续之后会笑着说“Спасибо”(谢谢你),帮忙搬行李的大叔甚至让人感觉到一丝“铁汉柔情”,边比划边温柔的提醒衣服不要被箱子蹭脏了。遇到的本地人也都很亲切,问路,买东西,就算很多时候语言不通,但也是竭尽所能的给予帮助,和城市给人的感觉一样,善良随和。
旅途上的开心有很多种,体验未知和新奇,陌生人的友善,奇怪知识的增加,放空一切的平和,还有更深的了解自己。
期待下一次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