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感》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502)
习性是社会世界规则性的产物。一个社会世界是因为习性并通过习性而存在的。若要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之间的抉择,我们只有置身于资产的物质世界规则性与习性分类图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源头。……作为按习性类别被感知的习性体现,资产代表了差别占有能力,即资本和社会权力,并作为象征资本发挥作用,确保区别所带来的损益。
分类体系以及社会阶级这一概念本身,促使人们的思想结构化而趋于一致,从而强化了决定分配体系并保证其再生产的客观机制,再加上客观机制自身的效能,将促成阶级的存在;如果不是这样,分类体系和社会阶级概念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如此决定性作用的斗争赌注。(注:基于社会现实创造的分类和阶级的概念,成为政治斗争的主要目标。)——“卷一 第九章 主观的客观性”
与对象的关系出现的变化,更确切的说,是这种关系的客观化,决定了科学实践的变化。而在科学实践的一切变化中,最明显者无疑是导致与公开或隐蔽的法律条文主义和规则及仪式用语决裂的变化。——“卷二 前言”
如果说婚姻策略的基本和直接职能是提供确保家族再生产,即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那么,在一个受货币稀缺性支配的经济世界里,它还必须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常常受感情支配的家庭社会学可能只是政治社会学的一个特例:夫妻在家庭力量关系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在家庭权力,亦即在对家庭事务的合法垄断权的争夺中获胜的可能性,从来就与他们所拥有或带来的物资和象征资本相关。(注: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在哪里都不例外;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亲疏远近,就有力量对比和角力,这背后都是实力为后盾。)
习性导致对既定秩序和该秩序的保护人即长辈的命令的服从。婚姻策略与财产继承策略、生殖策略,甚至教育策略,也就是说,与任何集团为把权力和世袭特权传给下一代并使之得到维持或增加而采取的全部生物学、文化和社会再生产策略密不可分,故它们的原则既不是计算理性,也不是经济必要性的机械决定,而是由生存条件灌输的潜在行为倾向,一种社会的构成的本能,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人们把一种特殊经济形式的客观上可计算的要求当作义务之不可避免的必然,或感情之不可抗拒的呼唤,并付之于实施。——“卷二 第一章 土地与婚姻策略”
亲族关系是人们制造出来并用它做某件事情的东西,指出这一点,并非只是像现行分类型要人们相信的那样,用“功能主义”解释取代“结构主义”解释;而是从根本上质疑隐性实践理论,该理论促使民族学传统“以对象或直觉的方式”,而不是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把握亲族关系,而正是实践活动生产、再生产亲族关系,或按照必然是实践的功能去使用亲族关系。
一个社会组织如果倾向于简单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倾向于集团生物学意义上的再生产及其生存所必需的资料的生产,同时也倾向于生产活动赖以实施并合法化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关系结构的再生产,那么在这个社会组织中,其利益在家庭单位内可能发生冲突的不同类别行为人的策略原则就是一些利益体系,而这些利益体系是由体现一定再生产方式特征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客观的为他们规定的。——“卷二 第二章 亲属关系的社会用途”
正是铭刻于身体潜在行为倾向最深处的实践图式,产生了劳动和仪式的划分,产生了能强化或确认这一划分的表象的划分。经验研究确立了诸文化体系之任意的亦即历史的独特性赖以存在的“对立柱列”,使我们能够重新把握基本分离的原则;基本分离,亦即原始划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初始的构成、建立、制定行为,但事实上它是在日常实践的日常行为中,比如在由男女劳动分工调节的行为中建立的,而这种既是无意识的又是集体的连续创造是其持久性的根源,并使其能够超越个人意识。
实践逻辑的有效性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实践逻辑运用了一些基本图式和象征体系,在每种情况下,它都通过选用某个基本图式和正确使用象征的多义性,使自己适配于每个实践领域的特殊逻辑。结果,一旦人们想对图式体系的全部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必然会发现一些不确定乃至不连贯的因素。(注:实践逻辑不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循环论证逻辑,对于它而言,有效性远高于其他目标,通过尽可能的借助于实践活动和象征性表达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对隐含于这些活动中的双重含义和双重作用予以分辨和确认。)
实践感,作为对实践活动和物件的意义的实践掌握,使人们有可能把所有趋于相同意义者,所有至少大致相配同时又符合所追求的目的者聚集到一起。——“卷二 第三章 类比的化身”
住宅是一个按照组织宇宙的同一些对立组织的微观世界,它同宇宙的其余部分保持了一种对等关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住宅世界整体上与世界的其余部分保持了一种对立关系,其原则不是别的,就是住宅内部空间和世界其余部分的组织原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所有生存领域的组织原则。——“附录 住宅或颠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