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站 2020 年五四青年节宣传短片《后浪》?
作者:WouldYouKindl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359306/answer/11990653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委婉了说,商业广告《后浪》很好地向“前浪”投资者们展示了b站部分“后浪”群体的投资前景。
自己的股价也确实因为这个广告而飙升了。
然后,身为一个《后浪》中所言的“弱小的人”,谈谈对《后浪》短片本身的看法。
激励和励志并不是《后浪》的问题,生活中偶尔打点鸡血也是需要的,谁还没搜集过些励志歌曲、看过些励志电影呢。
怪鸽那没有太多实质内容的“奥利给”演讲,不也同样可以正面向上被人喜爱嘛。
如果你能从《后浪》中感受到热血和励志,那也不是坏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旁人也没有按头和褒贬的理由。
但现在这么大反弹的声音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很多青年在热血过后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异样,更别说还有大量对《后浪》完全没有共情的青年。
《后浪》最大的问题不是鸡血,而是各种意义上的割裂。
第一,演讲人和主题之间的割裂。
不得不承认,原本激励向的文案在经过何冰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演绎之后,第一次听感觉确实比文字本身更有感染力。
然而有利就有弊。
听完再回想这个短片,感觉更像是过来人的夸赞中有点宠着青年人的意思,值此节日说说好话。
带了点讨好,少了些真诚。
(何冰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此处也无关何冰老师本意如何,我愿意相信他是带着真情在演讲。此处仅个人谈感受。)
现在用百度搜索“何冰”之后,置顶就是何冰老师的《后浪》演讲。


对《后浪》的描述为“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走上舞台,以青年宣言《后浪》为词,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
这段介绍,尤其“认可”“赞美”的字眼在主观上更加重了这种“哄”的感觉。
想想五四青年们,他们争取的完全不是认可,相反他们恰恰采用了以前不被认可的方式。
小结:《后浪》并不像后浪的发声,而更像是前浪给后浪些糖吃。
第二,价值导向和“五四”精神的割裂
文案有很多的导向,粗粗听着都没啥问题,但细细一想特别不“五四”。
尤其是那句“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在一个励志向的视频中突然去批判一个群体,本身就非常突兀,情绪都不连贯了。
(把这理解成被动的,请自行结合下文,此处应该是主动)
而且这句话本身是下定义式的粗暴逻辑。
更何况这句话本身就是在用嘲讽“弱小”和否定的方式去批判嘲讽和否定,文案可谓鬼才,把自己套娃进去了一半…
否定不等于找茬抬杠,习惯于否定的人也不能粗暴地等价于弱小。
“习惯于否定”本是一顶没有标准但又可以任意批量生产的帽子…“习惯”两字确实是限定词,但并未改变此处明显不提倡“否定”的导向。
如果在一个需求进步和改革的大时代下,那些习惯于用否定和嘲讽旧世界来点醒大家的人,他们就弱小嘛?
不是这样的。
相反,他们虽然习惯于否定,甚至毕生都在否定旧事物,也不妨碍他们依然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思想导师。
若“只有弱小才会习惯否定”的逻辑成立,那杂文日常就是否定和批判的鲁迅先生(先生甚至连怎么喝茶都要写“不喝好茶,不识秋思,倒也罢了”去跟人计较一番的),放现在怕不是也有很大概率要被戴一顶“习惯嘲讽和否定”的帽子再被归为弱小的人?
作为一个大家都知道是输出价值观和立场胜过输出内容的短片,内容可以不求有功求无过,就不应该去突然把一种行为贴标签地进行褒贬,难免让不少刚受到鼓舞的人因为一句话带负面情绪的批判而皱起了眉头。
从这点而言,《后浪》文案是有待斟酌的,起码配不上何冰老师的演绎。
好多人质疑我的逻辑。明明是把“若A则B”和“只有A才会B”混淆了。这两者又不等价。
从集合上来说,前者A是B的子集,后者B是A的子集。
“只有A才会B”确实是不和“若A则B”等价的。
《后浪》中的这句“只有弱小的人,才会习惯否定和嘲讽”,确实是可以推出“若某人习惯于否定和嘲讽,则是弱小的人”的。
“只有弱小的人才会习惯于否定和嘲讽”和“弱小的人习惯否定和嘲讽”不是等价命题…
思考一下,“只有小于1的数才会小于0”是真命题,“小于1的数小于0”是假命题(反例0.5),两者不等价。
此外,《后浪》传递的价值导向是告诉青年人更应该去接受身边事物,去追求兴趣爱好,视频里有高空跳伞、汉服等等,颇有点小资气息。
这种价值取向并不能说错,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我也很支持这种观点,我自己也是个游戏玩家。
但把这段内容作为主体去放在“五四”语境下有点微妙。
考虑到“五四”反对帝国主义否定封建主义的抗争背景,是在时任政府当甩手掌柜时,学生们走上街头表达激烈的观点,精神上是更倾向于去挑战和抗争的。
当然,五四精神一直在变。
在现在,五四精神可以是探索,可以是创新,可以是突破,可以是奉献。
但无论哪个时代,五四精神都不可能是《后浪》这样的小资气息、享乐气息和消费主义。
追求人生价值的方式,在视频中也被割裂和窄化了。
不是不能享乐,而是不能只展现享乐,却没有劳动和创造。
小结:《后浪》的小资小生活态度与“五四”中学生们勇于突破和改造的价值导向又有不小的割裂。
最后,观众观感的割裂。
在我看完视频后,基本能猜到到不同观众一定会感觉天差地别。
无论是文案的叙事视角,还是视频混剪中展现的大都为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视频里那些可以为自己各种爱好去消费去享受人生的片段,加在一起都让很多观众感受到非常别扭。
视频仿佛添加了切尔诺贝利发电站保护层一样厚的滤镜。
非常多的青年发现了,他们并不被包括在《后浪》的语境中。
如果把视频声音关了,字幕遮了,就看《后浪》视频画面,有共鸣的青年人能有多少占比呢?
这也是《后浪》最大的问题所在。
这点在b站《后浪》视频下方是不太看得出来的。在官方对评论的引导下,氛围随着评论数量的减少而其乐融融。这毕竟是主场,是不能失守的必争之地,可以理解。
(当然现在最新评论也有失守的态势了)
而b站其他视频就未必如此了(比如我后面会提到的二次创作视频《前浪》,或者朱一旦刚发的《非浪》)。
其他论坛更不用说,无论虎扑s1知乎等等用户定位不同的平台,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甚至人民日报官博发的《后浪》评论区也不例外。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人日官博搜“后浪”,5月3日21点11分那条。
青年人间不可避免的很多现实问题,是一通鸡血不能改变的客观事实。
《后浪》中展现的青年人仿佛什么都可以选择,现实中你真的有这么多选择吗?
不少人在听到何冰老师那句“有选择的权利”时,难免会在心中反问:我们真的有那么多选择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