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天你站在 ICU 外,能做些什么?
读大学时,有个室友考试前感冒发烧,我们去考试他留在宿舍,等我们从考场出来,辅导员通知我们到医院一趟,到了之后,医生已经在 ICU 外下了病危通知书。在父母从老家赶来之前,医生宣布抢救无效。
医生说不是感冒发烧,是病毒性心肌炎。亲身经历了一次「好好的人送来,咋说没就没了?」同时,那也是我第一次面对 ICU。
疫情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个名词,它究竟是什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家人朋友不幸进了 ICU,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什么是 ICU?
很多人对 ICU 的印象可能是:病人全身插满管子、费用昂贵、死亡率高。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现在很多医院的 ICU 抢救成功率已达 80%,部分医院甚至能达到 90% 以上。
不过,即使有这么高的抢救成功率,也不意味着抢救成功的病人马上就可以出院了,病情还可能发生变化。ICU 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为病人的康复赢得时间。
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现代医学救护生命的最高形态。它拥有最具重症救治经验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精心的护理,是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集中体现。
ICU 分为综合 ICU 及专科 ICU,后者包括外科 ICU(SICU)、儿科 ICU(PICU)、呼吸科 ICU(RICU)等。
在国内,ICU 往往对医院评级有很大影响。但同时,它也是医院花钱最多的科室,所以评级时它是香饽饽,而平时却又让医院不堪重负。
▍什么情况下会进 ICU?
ICU 主要收治的是急危重症患者,包括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
一般经过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才能确认是否需要进入 ICU,还有一部分来自医院内的其他科室。在院前的救治过程中,有 2/3 的严重交通事故伤者在 25 分钟内因没有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
进入 ICU 前,家属可能会被告知以下信息:
- 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
- 病情可能的恶化原因
- 可能采取的诊疗方案
- 诊疗风险
- 病情的可能变化或结局
- 初步估计的近阶段诊疗费用
务必认真聆听、仔细思考、慎重决定。
▍进了 ICU 家属能做些什么?
1. 尽量保持情绪稳定
这很难,但手忙脚乱对救治病人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不是遭遇突发性事故,请尽可能向医生准确描述一切信息,包括症状、病史等。
2. 遵从医嘱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治疗费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仅要听,而且要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刻不容缓地听。
有些患者家属在与医生沟通病情时,对医生的建议犹豫不决,经常跟家人朋友打电话商量决策,或者咨询其他医生朋友的建议。但是,医术再高明的医生朋友,也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就掌握比眼前的医生更详细、准确的病情。高危状态下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ICU 外紧急、远程、慌乱求助,收效甚微不说,几个电话下来可能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3. 按医院规定,定时探视
与普通病房不同,ICU 不允许家属陪床,不过一般会安排探视时间,一般十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别小瞧这段短暂的探视时间,这是患者与家属直接沟通的唯一方式。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显示,入住 ICU 的患者中,20%-60% 会产生某种心理或精神障碍——ICU 综合征,这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家属探视能有效预防 ICU 综合征。
4. 尽人事听天命
▍理性面对治疗结果
ICU 抢救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不幸离世,这个比例没你想的那么高,通常只有不到 10%;大多数患者是第二种,抢救成功,转入普通病房,少数甚至能直接出院,总体来讲第二种占 80%-90%,甚至更高。
也有少数患者长时间、甚至永远离不开 ICU,这时候就需要家属在治疗收益和附加损害之间权衡,做出艰难的决定。
▍ICU 贵吗
贵。
各种高端设备、抢救手术等费用不菲。经验丰富的医生、高配比的护士,人工成本也不低。还有每天不计其数的检查、药物、血制品等。
一项针对中国 ICU 病房中与机械通气相关的研究显示,每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 ICU 平均费用为 15271 美元(约合 10.7 万元人民币),每位患者平均每日 ICU 费用为 1212 美元(约合 8555 元人民币)。
在 ICU 的总费用中,药品费用占 42.2%,其次是一次性医疗材料(20.1%),实验室检查费用(15%)和人工费用(8.7%)。
ICU 虽然贵,但却不怎么赚钱。有研究显示,2004 年国内 ICU 收费标准甚至低于监护项目的实际成本。近年来,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但 ICU 依然属于医院盈利能力较差的科室。
患者觉得贵,医院不赚钱。这个两头不讨好的科室需求却有增无减,因为它极尽人类的医学智慧让人活下来。
与我们很多医疗产品一样,希望你知道,但愿你不需要。
参考资料:
- 什么是 ICUwww.hjzyy.com.cn/Html/News/Articles/2552.html
- 实用急诊护理books.google.com/books/about/实用急诊护理_第2版.html?id=GjXb_Bj-_s8C
- 重症监护室患者 ICU 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402&filename=1014297563.nh
- 中金:中国 ICU 建设拓展空间有多大 www.chainnews.com/articles/852047607288.htm
- 得到 App〈薄世宁医学通识 50 讲〉发刊词www.igetget.com/course/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param=NkPfVsmf2X&token=LOx1El850jp9VaRfjJZg6MbrdvRBoA
- A Contemporary Assessment of Acut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Beijing: Description, Costs, and Outcome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70868/

哪有什么高情商,不过是懂得共情。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与朋友或者家人的交谈中,感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种种纠结的情绪瞬间被融开,哪怕这感觉只有一瞬,也是美妙至极的。这种情感就是“共情”。我的哲学老师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共情他人。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
在剑桥词典的定义中,共情(empathy)指的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如果你共情能力强,你就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对方所描述的情形,从而发自内心感受到喜悦、悲痛等情感,你所做出的回应可能也可以更满足对方情感上的需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走心”。
举个例子,“暖男”和“钢铁直男”就是能共情与不能共情的一组鲜明的对比。当女生明明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比如当她们说:“今天一直写报告,中午饭都没吃呢”,暖男就能够体察并回应她们的情绪:“心疼,饿着肚子是不是很辛苦?” 而钢铁直男可能只会察觉到语句的表面意思,说:“那报告写完了吗?”每一句话都堪比原子弹,炸平了女生脆弱的心灵。
所以共情能力,在维护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中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们也开始对“共情能力的脑科学基础”有了崭新的认知。
共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海法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中其实有简和繁两套共情系统,分别负责处理不同的共情场景。
一套较简单的系统是情绪模仿系统(emotional contagion system)。本质上来说,共情就是与他人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I feel what you feel),而这套系统帮助人们在观察到别人的动作、面部表情、语言时,自动激活大脑的某些区域,产生与亲身经历相似的情感。比如当人们看到他人经历针刺、刀砍之类的画面时,负责处理痛觉的岛叶(insula)等区域叶会变得活跃,让人们产生相似的情绪,从而产生共情。
在这套系统中,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起到了至关的作用。镜像神经元最早被发现是在猴子大脑中的 F5 区域,后来在人脑中的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构。近期的一项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对方脸部表情的变化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活跃起来,在大脑中模仿对方的表情,并因此给自己创造相同的情感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对方情绪所感染”。通过“自己来体验”的这种方式,人们更能理解身边的人的情绪。镜像神经元活跃程度越高的人通常共情能力也越强。
但是共情也往往不仅需要情绪上的感知,有时还需要复杂的认知推断。这就用到了我们另一套更高级的系统——换位思考系统(cognitive perspective-taking system)。所谓的“换位思考”(perspective-taking)指的就是你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的能力,从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现在的情绪、举动,这一点在共情能力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像刚刚指的直男的例子,他们虽可以感受到女生的情绪,但因为他们无法从女生的角度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所以给出的回应并不能满足女生真正的需求。
换位思考不仅是“我能感觉到你的感受”,而是“我理解你的感受”,这比单纯的情绪共鸣又更近了一步。这个系统主要是被大脑中的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所控制,一些脑科学研究发现,人为的刺激增强这个脑区域的活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体察情感的能力,而如果这块脑区受到了病变或者损害,人的共情能力就会大大下降。
很多科学家也对两套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他们发现这两套系统在大脑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项研究发现,与人交流困难的自闭症孩子其实情绪模仿系统其实并无异常,但是他们的换位思考系统却受到了极大的功能上的损害,也就是说,单纯能够感知别人的情绪是不够的,如果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也无法做到与他人共情。之前提到的海法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其实比较低级的生物如鸟、松鼠都具有“情绪模仿系统”,而换位思考系统只有较高级的灵长类生物才具有,这说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其实是一项通过人类祖先艰苦的进化所保留下来的高级能力。
于此同时,情绪感染系统如果过强,也会对我们的共情能力造成影响。苏格兰的一位神经科学家 Adam Smith 提出,如果你太容易沉沦于别人的情绪之中,这反而会抑制你换位思考的能力:如果别人很开心,你会变得兴奋过头,而如果别人很伤感,你又会变得自怨自艾,这其实都不是很有助于我们理性思考对方的问题的,忘了我们原本安慰别人的初衷是找到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跟他们一起被情绪所左右。
而人际关系中最圆滑的要属那些换位思考系统强,但情绪感染系统弱,所以很难被别人情绪触动的人。Adam Smith 在论文中指出,这种人因为有很强的理解他人的能力,他们在与人共处中常常如鱼得水,人情练达,并且因为他们很难被对方的情绪所左右,所以他们更擅长控制、欺骗、和伪装。但这类人的一个缺陷就是他们通常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这让我想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权力的游戏》中的瑟曦皇后,她很擅长于看到对方的渴求和软肋,所以可以轻易地玩弄敌友在鼓掌之间,但是她无法享受真正的友情、爱情、亲情,满眼看到的全是功利。
所以这两套系统在产生共情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使用上要注重平衡,采取一个中庸之道。
共情是很多人可望不可求的能力,可能大家都希望像资深心理咨询师一样,说出的话能够直戳听者内心,让他们觉得“你真是一个懂我的人”,但往往可能事与愿违,你说出来的话太像一个命令、或者一个居高临下的建议,让听者反而失去倾诉的欲望,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共情的表达呢?心理学家 Carl Rogers 给出了以下几种小技巧:
1)回应对方的肢体动作
Reflecting nonverbal behaviors
对对方的肢体动作进行观察和解释是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会用的一个技巧。咨询者进来进来倾诉的时候,可能会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那咨询师可以从观察最明显的肢体动作开始展开对话。
例子:
咨询者:我不知道今天从哪说起比较好,最近烦心事太多了。
咨询师:单从你肢体动作上来看,我看见你今天垂着头、坐姿无精打采的,最近一周肯定过得很压抑吧?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感到精疲力尽?
肢体动作不仅是反应情绪一个很好的媒介,而且通过描述肢体动作,我们共情的语言也不会显得突兀,不会听起来像是我们主观的臆测,也表现了我们对听者的关注和关心。
2)回应对方更深层的情绪
有时候,向你倾诉的人可能不会把一些深层的情绪很直接地说出来,但在听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突然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的话里还包含着另一种情绪,这时,你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给他们听,会大大增加他们被理解的感觉。
例子:
咨询者:我最近真的为我和我丈夫的关系感到很懊恼,无论我尝试什么方法来补救我们的关系,都好像没有用,他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我有时甚至想朝他砸东西。
咨询师:在你的描述中,我能很切实地感觉到你的懊恼和纠结,你试了那么多种方法,但是没有一个奏效,一定很令人丧气吧?但我还从你的话中听出了一种情感,你是不是还感觉到悲伤,为不能和丈夫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悲伤?你感到悲伤,说明你还是很爱你的丈夫的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倾听者不是一上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转述对方刚刚的说辞,给予对方情绪一种肯定。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你一上来就直接否定对方的情绪,说“不,我觉得你感觉到的是悲伤,听者会觉得他的情绪没在你这得到认同,导致对你后续说的话更产生一种抵触感。他们可能会产生“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的想法,觉得你的观点是自说自话,所以承认对方的情绪的合理性是在共情时很重要的一个技巧。
3)运用视觉想象
描述情绪情感的词终究大多数都是抽象的,而运用生动的视觉想象,会把听者真正带入那个情绪的画面感中,增强双方对情绪的体验,也让你更好地表达你体察到的情感。
例子:
咨询师:当你向我描述你的遭遇时,我的心理其实产生了一幅画面:我感觉到,你好像被人按在地上,那些诋毁你的人居高临下地向你宣判着各种负面的评判,你感到动弹不得,束手无策,你好像要努力寻找一条逃出去的路,但发现到处都是死路一条。
这种强大的意象会让听者进入到一个更生动的画面感中去,像是一个恢弘的情绪的世界,它能帮助倾诉的人通过这种夸张的方式更加看清自己的情绪。在这种夸大但又准确的视觉想象中,听者更有可能找到自己情绪的解决方法。
以上关于情绪感知系统、换位思考系统、和共情表达技巧的科普,虽然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共情,但共情终究不应该是机械化、方程式的,共情应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表达。
所以为提升共情,你需要去不断练习,去体察他人的情绪,并学会去表达你的感受,最终共情会变为一种更直觉性、下意识的行为,更加真情流露的表达。
愿各位都能够成为身边朋友可以依赖的那个 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