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 尹烨(上)《生命·成长》



导读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承包”我们每天关注的新闻。尹烨也作为“非典”科研攻关主要参与者之一以及传播生命科学“科普工作者”。对此次疫情,他辟谣和科普了很多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备受大家关注。
作为华大基因的CEO,尹烨做基因测序解读,破解生命密码,搞清楚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他热爱科普,作为生命科学圈的“名嘴”,讲述每一个人都能听得懂的生命科学。
在《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中,我们与尹烨从生命科学的角度一起探讨教育与成长。

尹烨
华大基因CEO
传播生命科学科普大V
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
发表论文40余篇
开设《天方烨谈》电台节目
“尹哥聊基因”公众号
讲述大众“听得懂的生命科学”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我曾经感慨于上大学的时候,打球好有人喜欢,打电子游戏好有人喜欢,学习好有人喜欢,演讲好有人喜欢,辩论好有人喜欢,到了工作以后就变成了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很悲哀。
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弄成了钱是唯一的准则,用钱去衡量所有的一般等价物,进而把教育变成了急功近利,大家所有教育目标就是在于上好大学、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下一代继续更好地培训,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
这是影院效应,第一排站起来了第二排必须站起来,所以你不焦虑你也被别人带焦虑了,全民族就进入到一个集体教育。这种情况下怎么会出现一个大家满意的教育?幸福感也很差。
有些问题肯定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但很明显,如果我们永远都不改变的话,那这个时间会来得更慢。
我们不是自古就这样,如果自古都这样那诸子百家就出不来了。这可能还是一个阶段,但是我不担心的就是在于我看见了今天更多的孩子们,其实他受到的教育背景开始更多元化了,而且大家慢慢地也明白,教育不可能只是学校的事情,更不是补习班的事情。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修炼,他们开始学着怎么去当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02
唯一能改变的其实就是自己

在遗传学上,当你的孩子越少,你投入的精力越大。因为你必须保证他成功,像信天翁,他一次就生一个蛋,这个孩子必须得成功,要不然基因就断了。鱼就没有这个问题,鱼一次几百万,几千万个卵都可以,死95%,还有5%。这是两代人,在多子和计划生育之间你必须会造成这么一个结局。
所以我们能体会到这种教育的感受可能跟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不一样,上一代人可能还没怎么做好准备,孩子可能就霹雳啪啦已经过去了。或者都有多个孩子,也不可能投入那么大的精力。

所以很多家长问我,我看见孩子就想抽他,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就是这样的。
我反过来说,这孩子上次发烧的时候你为什么找我?他说因为他高烧。那一刻你想什么?他赶快好。我说是一样的问题,你这个房子我说开门你不让,等我要拆房顶了你才说开门可以。不就是这个问题吗?家长陷入了我执,其实孩子病的时候你就希望他赶快好。
每一年出生缺陷率有5.6%,我们有上千万个罕见病的孩子,这孩子踏踏实实活下来,健健康康的,不比什么都强吗?

其实我执的本质在于应该执我,执你自己,不是执别人。你觉得弹钢琴好,你自己去弹。孩子从小就都在钢琴这个氛围下,他自然就会去弹钢琴。这个地球上只有不合格的父母,孩子是从父母所印随和印迹过来的。你唯一能改变的其实就是自己,你变好了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好,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03
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身教大于言传,爹妈如果不看书,他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天天看书?这是个特别奇葩的问题。大家特别喜欢生一个蛋,然后告诉这个蛋,我上一代是做母鸡,算了,下一代你要变凤凰,咱们一起努力变成凤凰。他忘了他自己要先变成凤凰。
家长其实在很多的要求上,我认为脱离了孩子当前的一个认知的局限,换句话讲,我们永远在错位,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去各种书山字海,当孩子真的该书山字海的时候,他乏了,他开始玩了,他开始打网游了,他开始早恋了。因为你让他太早干了他不该干的事情。
所以有一个绘本,叫做《阿虎开窍了》,说一只老虎,什么都不会,画画也不会,吃东西撒得到处都是,其他的动物都很好。老虎的妈妈就很焦虑,老虎的爸爸就说没关系,它会开窍的,它是老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它成熟的要晚,突然有一天它什么都可以了,也会画画了,吃东西也吃得干干净净,他也很有威严,也很有自信。其实如果你不能够有耐心去静待花开的时候,你也决不可以去拔苗助长。

当你愿意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孩子必然会做一个事情。比如你想培养一个孩子的一个阅读习惯,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家里要有书,然后你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看书,而不是看手机。然后把书放到他可以够得到的地方去,给他讲绘本,然后再让他慢慢地去做一些阶梯式的阅读,他自然就会看书了,这个书就是他家其中的一部分。
04 每一个现在都做好了,未来一定是你的

要给自己一些小的确幸,这是最简单的,所有人讲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我每天都逼着孩子背50个单词,你能不能背?我们每天逼着孩子运动,你能不能运动?就是这些的确幸,实际上是久久为功的,它像一个微积分一样,我看任何一个点,我都看不见趋势,但是可能积累一年两年以后就不一样了。
实现一个伟大目标的时候,其实是要把每一步做好,未来谁都把握不了,你能把握的是现在,但是未来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的,所以理论上讲,只要每一个现在我都做好了,未来一定是你的,所以你的焦虑要把它转成确定性,你的确定性是来自小确幸,而不是在于我许一个很宏大的目标,可能两天我就把它放弃掉了,那个其实更没有意思。

我以前也不理解为什么三代人才能培养出一代人,其实他是需要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一辈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表率,因为他会直接跨代影响到下一代的孙子孙女,或者外孙外孙女这一代,那你会发现很多高知家庭,如果几代都是高知,这个孩子后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从小看见的东西都是他家的这种生态或者文化的基因,已经就是构成了一种他愿意去积极向上。
而对于这个大部分家庭来讲,大家可能刚刚富起来,但从富到贵,这个贵指的是自己精神的高贵,这要有一个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不这么倡导,那可能永远都停留在这个状态,要是把财富当成唯一的追求指标,这个事情是很难的。
还有一点,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确幸并不是一定要去急功近利,或者一定要有功利性,你的确幸是要求你每天都往前走,因为太多人是坚持不了十天,这是最要命的,其实你后来发现只要能坚持180天以上,很多习惯就自然而然了。
2020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此念】公号第一时间播出
敬请期待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王昱珩(水哥)|《最强大脑》中国战队队长之一
史炎|脱口秀演员,噗哧学院院长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等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U型理论创始人
周芳 | 纪录片《水下中国》导演
- END -
出品|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
Yvonneloves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8 14:20:52
-
立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09 21:46:59
-
立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09 20:55:23
-
不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28 22:27:49
-
CIISO 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17 16: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