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当道,编剧都去哪儿了?
01
不知道你发没发现,今年承包热搜的电视剧几乎是一水儿的IP改编剧,《龙岭迷窟》、《清平乐》、《鬓边不是海棠红》、还有我们曾经聊过的《我是余欢水》……
2019年豆瓣评分最高华语剧集的年度榜单中,除了两部中国台湾剧集,剩余的八部电视剧,《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我在未来等你》、《都挺好》、《庆余年》、《小欢喜》六部剧集改编自文学IP,《宸汐缘》、《大宋少年志》两部为原创剧本。

百度沸点 2019 年度十大电视剧榜单,上榜的十大热门电视剧中,除了《破冰行动》,其他九部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亲爱的热爱的》、《招摇》等都来自文学IP改编。

2019年度微博电视剧大赏十大人气剧集中,同样只有《我的莫格利男孩》和《追球》两部是原创剧本。

就连曾经被禁止影视化的耽美IP的也找到了新出路:双男主的“社会主义兄弟情、知己情”,如《镇魂》、《陈情令》和今年的《鬓边不是海棠红》等等。

不难看出,IP改编剧已经占据了大半影视市场,不少观众开始讨论:“还有没有非IP改编的好电视剧?”, “大量IP改编是不是影视创作的瓶颈?”。

02
对于“瓶颈”一说,我觉得不是编剧整体在创作中纷纷遭遇瓶颈,而是整个编剧市场进入了瓶颈期。
主要原因是因为市场涌入大量IP剧,造成原创剧本生存空间缩水。编剧想原创一部影视剧,既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支撑沉下心来写出一部优秀剧本,又要跟大量自带流量和话题的IP争夺市场,而影视市场资本化严重,快餐式的IP改编剧加快了市场节奏,编剧和原创剧本的生存空间双双缩水。
在搜集资料时,我在知乎看到了一个提问:中国的编剧都去哪儿了?回答:基本快饿死了。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是知识产权,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形象,一件艺术品,一种流行文化。更多的是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IP剧,是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
如果按照这个概念来定义,中国最早的IP剧是四大名著为主的古代文学著作,随后便是金庸古龙琼瑶等经典作品。

纸质书是早期主要的传播方式,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影视剧处于上升时期,观众一方面本就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读者,另一方面也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和评价反馈的渠道。
而随着这些经典之作几乎快被拍完拍烂了,以网络小说为主的IP改编剧被视为新鲜力量重新激活了影视市场。《步步惊心》、《甄嬛传》、《琅琊榜》等古装剧,《裸婚时代》、《欢乐颂》、《都挺好》等现代剧,这些都是网文IP剧中的优秀作品。
网文IP剧模式的成功,给后继者提供了一条看似安全保险的新路,但网络文学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也不太规范的领域,借助网络蓬勃发展的庞大的网文基数,成了大量的IP剧涌入市场的天然优势,也成了限制影视行业自由发展的裹脚布。
网文IP自带的话题和流量是资本趋之若鹜的一点,这就造成改编剧与IP本身捆绑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原著书粉针对选角和剧情改动的争论给改编剧带来热度,这是造势的一种常用手段。但也有不少影视公司借原作的空壳“魔改”导致“毁原著”,甚至还有带资进组的女二戏份比女一还要多的乱象,这自然就招致书粉的极大不满。

还有一些IP与其作者曾有抄袭融梗等争议,而这种原则性问题导致一些改编剧有了“污点”。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楚乔传》等剧集,还有改编自玖月晞的《少年的你 如此美丽》的电影《少年的你》也被指融梗《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两名主演因此收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今年4月21日,知识产权十大案例公布,《锦绣未央》因与16部作品多处存在相同或近似被判抄袭的案例也被列入其中。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不少IP剧扑街,而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IP剧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年度榜单,再换个角度想,原创剧本想要出头可谓难上加难。
03
从网络小说到可影视化的剧本,其实是有一段距离的。这中间主要是靠专业编剧来把网络小说改成剧本,前面提到的“编剧都去哪儿了”,我想大概有一部分编剧就进入了这个环节。
网络小说面向的是读者,在叙述方式上比较自由,可以使用大段抽象的描写,可以架空场景省略细节,而读者也可以发挥想象力把读到的文字间接转换成画面,不需要细致全面的叙述。
剧本则面向主创团队和投资方,还间接面向观众,需要呈现被表演被影视化的可能,描写出具体的场景,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在整体剧情设置上还需要考虑不同观众的理解程度。

所以虽然同样是文字的产物,网络小说和剧本呈现的方式,面对的群体都有所不同。与之对应的作家和编剧也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
作家,尤其是网络小说作者,正身处于从文学领域转向影视的大趋势中。不少IP剧的编剧也是原作者,“亲妈”的先天优势让剧情走向更流畅,呈现出的画面也更贴近原著,《琅琊榜》、《花千骨》、《香蜜沉沉烬如霜》、《微微一笑很倾城》都是如此。
每个作家文风不同,题材不同,各有特色,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特定的读者群体,所以作品自带的流量和粉丝基础更有竞争力,这也是一部改编剧走向成功相当程度上的保障,就算没有顶流演员的参演也能获得不少的关注度。
而现在编剧的工作大多从原创剧本变成将小说改成剧本,但处处受限,不仅要满足主创团队和投资方的要求,还要面对观众和原作书粉的评判。如果改编得好,原作者在影视圈声名鹊起,却少有编剧能拥有姓名,比如《陈情令》的编剧杨夏,抛开其他争议不谈,这部剧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名场面,又把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合理化,从一开始原著书粉的不看好,到后面剧粉书粉的一致好评,编剧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如果改编得不好,编剧也要承受原作者的粉丝和观众的双重攻击。目前正在播出的《清平乐》的编剧朱朱被指名不仅在人物角色的人设方面与原著不符,还有篡改历史之嫌。

但说实话,在IP改编的过程中,编剧不仅是直接改编剧本的人,也是最希望把这部剧改编好的人,不排除有些编剧对原著剧情把握不到位,水平有待提高,但很多时候编剧是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尤其对于那些被投资方强行要求注水的剧集,编剧几乎没有话语权。
作家写自己想写的故事,而编剧写投资方想要的故事,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04
IP剧已经过了前几年的黄金时代,质量开始好坏参半,《庆余年》豆瓣评分8.0,改编自我吃西红柿同名小说的大IP《莽荒纪》豆瓣评分却只有3.1,同为鬼吹灯系列IP改编的电视剧,《龙岭迷窟》豆瓣评分高达8.3,《鬼吹灯之牧野诡事》则只有3.0,充分诠释了IP剧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还有一些一度被看好的大IP接连遇冷,如《天盛长歌》、《如懿传》等剧高开低走,不尽人意。
很多人开始谈“IP”色变,还有人开始怀念原创剧本。

但不能因此说文学IP本身出了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个想靠IP剧赚快钱的环境。
文学IP只是内容而并非“原罪”。真正扰乱市场的是资本囤积IP后的无底线炒作、快餐式发展、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质量,这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快餐模式和态度并不利于整个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一些优秀的IP也成为快餐模式下的受害者。
对于喜欢的小说被影视化,很多书粉大都抱持着拒绝的态度,怕“魔改”毁原著,怕自己喜欢的情节变了味。

这背后其实是资本在消耗原作者用文字和时间慢慢积累出来的作品和感情。就像编剧一个月时间写不出一部好剧本,网络小说创作更是如此,在它成为IP之前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浸,所以很多IP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作品。2019年播出的《亲爱的热爱的》原著《蜜汁炖鱿鱼》创作于2014年,而同样于2019年播出的《庆余年》同名小说创作于2007年。

如果一部优质网文IP被拍成一部烂剧,对于原作者、多年原著粉、以及作品内容本身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毕竟好剧才值得翻拍,烂剧回锅往往无人问津。
前几天国内最大的IP培育平台阅文集团与作者签订霸权合同,愤怒之余,我开始思考,在这种压榨式的创作环境下我们还有多少优质IP可拍?IP热还能热多久?

IP剧的兴起是相对于以前的影视市场的一次革新,而当这种革新的形式成为常态,甚至开始发展成追求数量的“快餐车间”,我们需要让文学IP市场冷却,回归理性,规范市场,让新一代的网络文学作品有时间积累和沉淀,不至于在资本的推动下催生出一批不成熟的作品。
我们也需要有责任感的从业者来营造适合原创剧本生长的土壤和向上的空间,让编剧市场度过“瓶颈期”,也让好编剧有话语权。比起某一方单方面的数量压制,文学IP和原创剧本的良性竞争才是影视行业和观众都喜闻乐见的事。对于好作品,观众有耐心等,不抱偏见,也绝对不吝夸奖。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创新”是影视剧一直面临的一个难题,在IP剧之后,还有什么能重新撼动影视市场?
期待那些不知道去哪儿了的编剧给我们回答。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铁锹有话说(TQ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