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与“傻瓜”论短长?——论五类沟通对象
以下如同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所以会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多次切换。
引子(我发现的现象和问题):
人生苦短,不与傻瓜论短长(最早是从《欢乐颂》的安迪的嘴里听到的)的主张深得我心!
上次(《为了终结无意义……引发的我的自白》)讲到管理自己的情绪的思路。如果说上次那篇文章是讲感受自己,那么本文是讲感受对方。
都为解决问题,但感受对方,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先判定对方的类型,调整预期。没有预期落差,就不会有失望和不满。
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归根结底是如何快速判断对方是“对的人”(一个好的沟通对象在恰当时机谈论恰当话题),不要让自己做瞎子,不要让自己无差异地向对面的人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更不要奢望“非对的人”也能理解自己。
如果对谁都掏心掏肺或谆谆善诱,那也是一种瞎。
你必须有足够高的胜率,用胜率来获得行走江湖的安全感,同时在与其他人际交往者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而附带收获就是可以避免挫败——遇人不淑识人不明而导致的浪费精力和情绪波动。
我很反对在沟通交流上仅仅满足于无差别的那些原则(人际界的“政治正确”)。这是看不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但这个几乎是高度依赖于阅历的,小部分依赖于正确的思考。
如果觉得自己有想法,就觉得对方个个都是有想法。觉得自己有这类三观,就觉得对方个个都该有这类三观,如果没有,一定是TA不知道某些——让我来帮他懂。完了!我觉得这是很天真和很僭越的心态!一个人所在的位置越极致,那一定是越孤独的,还能在沟通中经常性出现同频共振,这基本属于奢望。所以,对人际交往进行高胜率预判,即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行高胜率的预判,是基本的生存技能之一,也是成长的方向。你看,小孩子看人,只有大人和小孩两种;中国人初次看洋人的脸,傻傻分不清。我们大脑认知的进展,就在于从轮廓到细节,每多看一次,掌握的细节就越多。有意识地去区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有助于加快成长的。
我无不遗憾地发现年轻的朋友们和感性的朋友们,更容易以己度人,无法——区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在心理层面的分野。也正由于TA们能想象到的人和人的差异相对有限,导致TA们更容易高估自己的人际能力、沟通效果。最终,我们会旁观到TA们会在不同的人身上使用差不多的方式,而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感情,抑或一旦发现浪费,而趋向于回避拓展陌生交际。
-----------------------------------------
为何是我率先于他人被逼到了不耐受的临界点?
你要知道你是一个在乎逻辑的人,渴望着含有逻辑的交流。同时你又是个典型的五号人格(九型人格),是个信息收集者(观察者)。
但这个国家的人普遍缺乏逻辑能力,甚至“逻辑”本身就让TA们痛苦,犹如“缺乏逻辑”让我痛苦。
当然,对于人类中的大多数来说,确实都不是很在乎逻辑,因为更高级的思维意味着更加累——对脑力要求更高。
最终,我明白自己的痛苦和孤独具有必然性。这也是我总是认同通过技巧来“改进用户体验”的意义。这是内心与沟通对象之间一个(或数个)必要的中继接口。
这绝对比信奉“他人即地狱”要来得更加积极乐观富有建设性。
-----------------------------------
我发现从交流的角度,可以挖掘出背后的价值观,有五大类:
A在乎事实;
B在乎逻辑;
C在乎情感可接受;
D在乎道义或政治正确或风俗习惯(包括个人习惯)这样的外在准则;
E在乎讨论中的胜败高下或优越感存在感……
这些价值观可以将沟通对象分为五类。指最优先的点的不同,而区分出的五类人。比如A表示最优先的是在乎逻辑,但TA可能依然也在乎情感可接受。
A者喜欢收集信息,喜欢泡各种信息群,喜欢翻墙,喜欢听到一切能够让自己知道比普通人多一点的信息。并谈论这些知道的事情。那些八卦心旺盛的人,多少都是A者。但真正的A者,是不惧看到那些自己不愿看到或与自己原先的认知相矛盾的事实的。主要看TA是否会对事实进行先行的过滤,并且是使用自己主观的标尺来过滤。
B者喜欢“高深”的东西,喜欢数学、哲学、宗教、玄学等思辨。并常常自造一些形而上概念,或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现成的概念。但如果这个B者很不在乎A,那么他的概念体系往往大幅偏离公认范式!但,他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词典!而如果也在乎A,则由于他会不断将自己的词典向公认范式调齐,TA这种自主的学习概念的方式加速了知识的内化!
C者喜欢听到认同和赞美,不喜欢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或要求,如果改变旧观念或旧习惯会让自己痛苦,就会让C者逃避。即,C者常常面对一个TA自己无可辩驳的道理或事实,但依然选择固守自己旧的(舒服的、习惯的)一套,拒绝将新但更好的一套内化,或极其艰难直到万不得已。C者以己度人时,也会认为其他人也天经地义都是最在乎情感可接受,这会让他们无差异地小心翼翼去避免冒犯——有一种将“避免冒犯”扩大化的倾向。
D者脑子里都是各种断言、宏大叙事和条条框框,可以是他自己思考或选择的框框,也可以是被灌输的框框。现实生活中,他会遵循、并要求身边人遵循一些准则,却不会去思考、证明必要性或意义——他压根就不认为要证明。既然他认同的东西是标准答案,那么其他的东西自然是离经叛道。
E者重症是各类杠精,轻症是比较自恋和控制欲比较强的人。后者虽然不抬杠,但TA总是要压你一头,几乎不会由衷说“你对的”“我错了”这类话,但又不是粗暴地抬杠——TA会“补充”——总是要和你保持差异,以显得自己更加周全。这种补充是强迫性的,而非良性的,因为这种“补充”往往会偏题,并且这种“补充”是隐含了——对方心智水平不及自己,所以对方需要己方的帮助。这种“补充”不但降低了沟通效率,而且弥漫着智力优越感(这很可能是E者潜意识追求的,所以我才把这类人归为E)。但我所说的这类E,也只是我见过的一类而已。总之,E的轻症形式其实是满复杂的。
再换个分类体系:
从开放性(O)和宜人性(A)的性格维度上又可以将人分为四类,或粗糙的两类——OA开放度高宜人性好的,和NOA开放度低宜人性不好的。
顾名思义,宜人性指认同别人,开放性指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新知识新方式新习惯)。
ABCDE五类,基本上是按NOA增加的方向排列的!
无底线无原则地接受一切外在的东西,这根本不值得推崇,这叫没有主见没有脑子。
即便是A,也不会无条件无时无刻地呈现OA特质。假如沟通对象不及自己,当然没必要去在意对方的主张。反过来,不愿意在意对方主张,不见得是NOA,如果对所有人和所有观点都如此,才是NOA。
但是E显然是最顽固的。
------------------------------------
我可以接受不止一种打开方式,也愿意改变,虽然有负激发的类型,但也有正激发的类型。——看人的。所以,首先我何不接纳自己?——消灭所有的负激发?可能么?必要么?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剖析,其实更明确自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只需要精进技巧即可。而这种强大的自我改造的欲望,也无非对应一种偏高的自我期待。待下次下下次……一步步的实践来检验。
我这种人的最佳交流对象是爱智求真者。只要道理说通,就愿意主动改变,还会自己找道理,积极内化。求真者在乎事实,并在乎逻辑;爱智者在乎逻辑。这里的“智”特指用逻辑思考,而非鸡汤式的人生智慧。
A+B+OA者有自己的思路,但又愿意在交流中捕捉对方的思路,并试图去同频共振。
两个ABOA在一起交流,岂止是正激发,简直是巅峰体验。并且既然都是就事论事,也就不怕被否定包括不怕争执,由于高度锁定话题,所以即便争执也不容易情绪化。这还是一种情感储蓄,有过几次巅峰体验,即便又遇到几次龃龉,也都很清楚双方就是这么回事情,压根就不会留下伤痕。
但是,ABOA很少。
-------------------------------------
其他的类型作交流对象又会怎样?而又该怎么办呢?
还是那个六字箴言:共情同理虔敬
一句话技巧:聊天是个服务工作!
遇到C者,要把主动权让渡给C——感受TA的舒适区。因为你很清楚:不用在C者身上追求结果,更不能唯结果论。在讲感情和讲道理之间,C者绝对是不能不讲感情的!感情没讲通,其他都是扯淡。从感情开始,到感情结束,中间插不插道理,那是随意!碰到相对OA的C者,其实也可以在特定领域聊得很深。感情到了,在非原则性差异的领域,C者完全愿意接受你的影响,也即这些都是可以深聊的领域。但碰到NOA的C者,需要回避的特定领域就会多一些,但依然不妨碍成为一个条件可走心的朋友。
其实,每个C者都希望自己的身边人也是C者。和这么多C者接触,我发现这是共同的感受——C者共情能力不差,就是容易理解同类但不容易理解异类,TA会本能地把自己的“情感可接受”的原则扩展成TA眼中所有个体的人际界普世价值。不过,C者占比确实很大,一个C者遇到另一个C者是大概率。这是C者自己的成长的囚笼。
和C者交流时,把自己变成C者吧!我能!
遇到D者,如果你和TA在某些领域有共识,那么大家相谈甚欢,其实不是你影响了TA,而是碰巧有共识而已。千万不要误以为自己影响了TA,然后随意进入陌生的深水区。如果另一些领域没有共识,你是怎么说道理都没用的。D者接受东西,不是认理,是认权威——如果这个观点的传播者有极其强大的背书,如果这个观点被超出其预料的群众数量所接受以至于让TA震撼,这个权威性和这个被群体认可的程度,超出了那个需要被替换的原有观念的权威性和群体认可度,TA才可能认真考虑要不要改变想法。你要么通过种种手段镀金,给自己戴上主角光环;要么就是通过表演、造势、吹牛,并用气场怔住TA,骗得TA相信你说的。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TA信服的长辈领导等有身份的人的帮助,来帮你去影响D者。别无它法。
不过,这么无趣的D,何苦恋恋不舍呢?
D很容易不舒服!并且D不舒服的时候,那些强势的D者教导你的欲望就很强,会让你也不舒服。就算不教导你,一种把你当成外人或者把你当成怪物的眼神和话式,就足以杀死你的愉悦体验。所以,让D舒服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就好好伺候吧!
“交流就是交换看法”——在D者身上是没有意义的。TA不是不知道别人会和自己有不同看法,但TA对于从这些不同看法中提取意义,是没有兴趣的。并且,你的坦诚,TA也不会用来化解对你的不认可。当双方有差异,你仅仅坚持呈现这个差异3分钟,和你坚持完整阐述差异用去30分钟,D者对于你的顽固坚持,只会在内心默默给出更多的不认同,双方的情感距离反而越来越远。如果你的阐述过于精彩漂亮,保不齐D者会恼羞成怒。既然聊过和没聊过,没什么区别,那么,让TA知道你的看法,又有什么意义?也许有吧——如果你很在乎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也是个D,至少你不允许自己提前脱离火线、非得对话题善后。不过,如果那多出来的27分钟是用来修台阶来给自己和D下的,那也算是一种建设,那就也算是有意义的。只要这个D者的OA还可以,那么,交情也就用台阶圆过来了。
我觉得,多数时候,一句“我不是这么想的”,点到为止不主动展开,也许反而在D者自恋的内心中不会留下太久的痕迹,也就对交情不会有太多影响。如果D者非得打破砂锅,那么虽然不需要怕什么而曲意逢迎,但依然少说为妙。若这个D者口舌欲旺盛,不依不饶,让D者多说,说够为止,痛快了,TA就愿意切换话题啦。
其实呢,不论谁,痛快了,其他的都好说了。D者舒服很重要,这也是一种伺候。舒服了,交情就绝对还是在的!
E者,是噩梦。E跟D的最直观区别在于:给E修台阶是没用的,TA不会承你情,反而觉得自己已经攻下你的山头,E是既无感受对方的能力,也无感受对方的欲望的,你的好意TA看不到。别跟我说你修养好,能够谢绝所有负激发。那是你没有碰到够强的E!这么多款E,总有一款是能够撬动你情绪的E。当然,如果能撬动你情绪的E很少,你的修为绝对够服人的——不把凡人当机器人,大家都屙屎!
面对E,你需要克制情绪、脱离火线。不过,如果你能够用一次冲突认清了对方的本质,又能做好自己,再强的E,也只能带翻你一次吧。——好吧,我尽量争取。
对于随性的E,可以和D者一样对待。对于强势的E,你想点到为止是做梦,那就当自己在练习闹市冥想——打通左右耳——让声音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大概也是一种非凡的能力哈!如果连交情都不要了,那么,有时候出门带书或耳机,也是很有用的。拿起那个手机来刷吧。如果你在意这段交情,你要更主动伺候——你要把TA想说的话说到前面去,让TA觉得你已经彻底被驯服而无需再被敲打!TA当时的用户体验最终都将投射到双方的关系中。
其实有些E,有个特点:看别人也动辄都是像自己一样的E。E具备出色的把天聊死的技能,所以如果E觉得对方和自己要犯冲,E会主动用TA的必杀技把天聊死,并且故意留给对方一肚子气。
E有很多在平常是不表现出E的,这种条件E,需要在有冲突的时候才会暴露。看看当观点不一致时,TA的反应,看看面对TA无可辩驳的事实或道理时,TA的反应,就知道,TA有没有可能是个E。
ABCDE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两项复合的存在,还有显性和隐性的不同切换。
比如,D者和E者多半无趣,但很多人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这类。高纯E算奇葩了。比如,很多强D可能就是脑内E。
由于权威制对广大国人从小到大的影响,多数人总有一些领域表现出D者特质。懂TA们!如果不小心踏进了那些领域,评判一下OA的程度。我发现,如果D者感受到自己的“强迫点”不被接纳,TA会不断强化不舒服的感觉,直到爆发;或虽然不爆发,但在内心留下永久烙印。所以,如果在乎这段交情,一定要,或者,只需要,快速“投降”(顺从),那么,都不会是问题。不给TA炸毛的机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