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每次读心理学的书,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读着读着,就发现生活中很多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都有了它的逻辑和源头。
这一章节总共有三个版块:从态度预测行为,行为对态度对影响,行为对态度影响的原因。
“道理我们都懂,却好不过这一生。”这一句网红台词已经听了无数遍,但是其中缘由却未必所有人都能参透。“道理”影射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态度,而“好不过这一生”是指我们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态度人们的行为并不完全统一。这个观念也应和了Batson所说的“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 即一个人显得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书中指出,在一定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态度预测他的普遍行为,而非具体的某一次行为。然而当这个态度是非常具体的,所预测的行为也可以是具体的,例如,对回收物品的态度可以预测个人对回收利用的意向。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自发的。我们在大厅里遇到熟人,会不自觉地说“嗨”,当服务员问你用餐愉快吗,你会下意识回答说“很好!” 当我们完成这些行为时,意识处于未激活的状态。哲学家Whitehead说过一句话:“人类文明随着不假思索的下意识行为的增加而提高。” (Civilization advances by extending the number of operation which we can perform without thinking out them.) 有什么方式可以使个人变得表里如一的吗?镜子是一个很有效的外在刺激, 能使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保持一致。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酒店前台的背景墙如果是用镜子做的,那么客人无理取闹或者发生争吵的次数就会减少,因为他能通过镜子看见自己发脾气的样子是多么难看。除此之外,他还能看到此时的形象与自己的内化的道德有多么不符合,毕竟人人都认为发脾气和无理取闹是不值得被称赞的行为。另外,商店里如果多置放块高大的镜子的话,那么被偷频率一定会下降,因为偷东西的人一旦看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不符,可能就会收回那只伸出去的手了。
接下来文章介绍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十分好理解,但是行为影响态度则需要更深层次的认知。首先,作者提到了一个单词:Role。“当我们扮演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会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有一个很著名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就是围绕角色扮演来进行的,还翻拍了一部同名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想要探究一个问题:究竟是人们使监狱变得暴力了,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了?津巴多教授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做狱卒拿着,另一些学生作为囚犯被关进牢房里。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大家都开始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情境中,假扮的狱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开始制定了残酷的侮辱性规则。犯人们则几近崩溃开始造反。在实验报告里写着:“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 随后这个实验因为出现社会病理学而叫停了。这个角色扮演的案例让我回想起之前去上音上的陶辛老师的课,他说演员和歌手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所扮演的角色中。但是演员经过专业的训练,他们能通过各种方法走出由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角色里,但是歌手就没那么幸运了,所以歌手因为走不出那个虚幻的角色而自杀的人数比演员要多很多。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登门槛”(Foot in the Door)。这个理论十分有实用价值,可以运用在生活很多地方。比如,你若要请一个人帮忙,先请他帮个小忙,再请他帮大忙的时候大概率会应允。其中的道理也非常简单,在他答应你的第一个要求时,他内心会把自己建设为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如此一来,也就不好拒绝第二个请求了。登门槛现象在政治,经济,两性关系里都屡见不鲜。“现实的教训在于:在我们答应某一个小要求之前,考虑一下之后会发生什么。”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也会诱发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邪恶有时会来自于逐渐升级的承诺。” 在《箴言集》里写到:“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person who has never succumbed to a given temptation as to find a person who has succumbed only once."(想找到一个仅屈从于诱惑一次的人,比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屈从于诱惑的人更难。)其实刘备在很早之前就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多半也有点这个意思。人一旦做了一件有违道德事情,心里的底线一旦被攻破,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至于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点:印象管理。人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自相矛盾,为了给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往往会表露出和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第二:认知失调。当两种想法在心理(认知)表现得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了缓解这种紧张不适感,我们通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选择性接触就是减弱失调感的外在体现之一。我们倾向于接触自己所认可的人事物,而对自己不认可的避而远之。实验表明,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中认为吸烟很危险的比例要小很多。认知失调可以运用在教育上。当一位家长说“整理好你的房间,乔尼,否则我将狠狠地揍你。” 乔尼或许会在听完之后立马打扫房间,但他并不是真心想这么做的,他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不被挨揍。也就是说,打扫房间这件事并没有成为一种内化的行为。在教育当中,威胁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第三,自我知觉。自我知觉理论由Bem提出,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根据次行为做出推断。登门槛效应就是如此,当你帮了一个小忙时,你会根据这个行为判断自己是个热于助人的人,一旦这个态度形成,你就会在今后努力做好“热于助人”这个人设。另外面部的表情和躯体的反馈也会影响你的态度。比如你保持皱着眉头的状态,你会感觉到负面情绪。而如果保持着咧着嘴巴笑的动作,则会感受到正面情绪。所以轻度抑郁症患者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自我诊治。人们可以通过模仿对方的表情来体验一个人的情绪。事实上,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身边人的表情。我猜共情能力高的人可能面部肌肉更发达也更善于模仿表情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见影片里的人哭泣,自己也很想哭。躯体反馈效应里还提到,因为肉毒杆菌可以消除表情纹,在它麻痹皱眉肌后,情绪的大脑回路会变慢,同时也很难模仿他人的表情,所以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因此肉毒杆菌会使个体的具身认知发生混乱。(以后谁想打肉毒我就把这话说给她听,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