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地方经典菜系变迁
查看话题 >中国菜面临失传?
(10多年前的一篇采访,至今觉得写得挺好)
特级厨师冯鹏专访
1.19万名运动员和教练员,3000名裁判技术官员,7000名记者,24.5万名工作人员……这是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在它华丽的身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数字,那就是在全部比赛期间,预计将消耗1300万份餐饮。
1300万份,这意味着一个绝佳的展示窗口,从东京奥运会到汉城奥运会,主办方都充分利用奥运契机,让日餐和韩餐大大拓展了国际影响,作为号称“天下第一”的中餐,奥运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然而,从北京奥运餐饮提供商的名单中可以看出来,虽首旅集团入围,但美国的麦当劳和爱玛客却占据了其余两席。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目前国际化大型餐饮企业较少,在国际竞争面前,大多数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中餐自身从口味、质量到传承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外国游客抱怨中餐“太油腻”、“口味单调”、“调料味过重”等,制约了中餐进一步走向世界。
为此,特专访了特级厨师冯鹏,冯鹏20多岁就成了特级厨师,曾为北京亚运会服务过,作为中国餐饮界的代表,冯鹏还曾在瑞士访问、表演过半年,在他看来,中国菜今天正面临着颇大的危机。
八大菜系都成了家常菜
“我不敢说全国都是这样,但在北京市场上,除了粤菜因选料以海鲜为主,还能保留一定个性,其他菜系都成了家常菜,现在厨师来应聘,问会什么,张嘴就是川鲁粤淮扬,一个菜系,一个人没4-5年出不了师,4大菜系都会,没20年功夫根本做不到,我说,你们会的不是什么川鲁粤淮扬,你们会的只是家常菜。”冯鹏说。
虽然八大菜系名闻遐迩,但一说到各家特色,人们便语焉不详。毋庸讳言,今天各菜系之间特色已经越来越模糊,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
首先,菜系之间做法趋同:比如鲁菜,以制作讲究著称,但如今“扒菜”已经很少有人能做。以“扒菜”中的香菇炒菜心为例,应该在大勺中将香菇和菜心码齐,整体翻炒,上菜什么样,在锅里就要翻成什么样,油菜和香菇要上下分明,不能因翻勺而混成一团,这至少要练上几个月,如今大家都是先炒出来再码盘,这样火候、口感完全失去了“扒菜”的特色。
第二,菜系之间口味趋同:中国菜讲百菜百味,但为了迎合食客的口味,如今都成一辣到底,浓油赤酱,比如“宫保鸡丁”,鲁菜和川菜做法不一样,丁宝桢发明的这道菜究竟属那个菜系,向有争论,如今只要把鸡和花生炒到一起,放上辣椒和豆瓣酱,这就叫“宫保鸡丁”,冯鹏注意过,至少50%以上的餐馆甚至把菜名写成“宫爆鸡丁”。历史上,北京菜、淮扬菜都鲜有辣的口味,即使是川菜,也有很多是不辣的,但在今天,已到了无辣不开饭馆的地步,冯鹏表示,“餐饮已经不再是文化,而纯粹是找刺激,在中国菜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人们只追求单一的口味。”
第三,菜品之间个性趋同:越来越多的中国菜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以“鱼香肉丝”为例,这道菜在选材上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即笋丝和木耳,否则出不来鱼味,但今天绝大多数餐馆都用土豆丝等材料代替,结果已经基本做不出“鱼香”的味道,只好用调料补,最后干脆做成“酸甜口”,把“鱼香肉丝”和“糖醋肉丝”做成了一个味。
第四,各菜系文化内涵趋同:中国菜历来讲究文化内涵,许多菜都包含着生动的传说,在中国菜发展历史上,创新菜是进步的动力,但一个创新菜往往需要很多年研发才能完成。如今,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北京一家小餐馆每个月都要推出“创新菜”,这些菜基本是东抄西借,根本不考虑口味、营养等,只要新奇、刺激就行,然后生编乱造一些典故,如今,大多数中餐馆中80%的菜都是所谓的“创新菜”,口味刺激,缺乏内涵,传统名菜没人做,也没人会做。
中国菜讲究功夫、选材和滋味,如今这些都被取消了,大家只有在油和调料上下功夫,见菜就放豆瓣酱,但真正的郫县豆瓣产量有限,而其他地区的豆瓣很难炒出红油来,于是餐馆就在菜里加玫瑰红,颜色看上去很鲜艳,诱人食欲,这已成今天通用的做法。
“我在外面餐馆基本不喝汤。”冯鹏说,因为大多数汤都是用味精调出来的,如果仔细品尝,会感到舌头发涩,用味精,几分钟就能做出汤来,传统的砂锅吊汤,至少几个小时。
真正的中国菜正在失传
“应该说,这些年中国餐饮在表面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今每年销售额达到了1.2万亿,但与此同时,中国菜的特色正在消失,一些菜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冯鹏介绍说,以鲁菜中的“三不沾”为例,绝大多数人连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三不沾”是一道功夫菜,在鸡蛋中加上调料,在炒勺中要小火翻30分钟,过去讲究饮食的人家在婚礼或重大场合中才会点这道菜。
在八大菜系被家常菜化的背景下,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急需保护。以湘菜为例,湘菜讲究原材料,一些所谓的“土菜”很有特色,但随着原材料越来越少,这些菜不得不改变制作要求,最终因丧失其个性,而失去传承。
冯鹏认为,在中国菜保护中,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困难。
首先,传承上有问题:原汁原味传承技艺,至少要有3年以上的积累,如今,肯花3年去学习的人太少了,老师傅看学徒不认真,担心砸了自己的招牌,也不愿意教。
第二,缺乏市场价值:许多频临失传的菜是功夫菜,费力颇多,产生的经济效益却不大,比如小吃,如今学了也没有发挥的地方,小吃本是中餐快餐中的精华,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如今北京小吃大多已失传,据记载,当初有300多种,如今常见的不过几种而已,还变了滋味。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不清晰:中国菜历来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厨师的技法、创新乃至菜肴的名称等,往往成为公共资源,在瑞士,厨师现场制作时不得拍摄或录像,必须征求厨师同意后,付费后才可以进行,即使如此,录像和照片不经书面授权还无法公开出版。刚到瑞士时,冯鹏对此感到很惊讶,但慢慢就明白了,没有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厨艺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别的不说,仅以鲁菜为例,鲁菜是明清两代宫廷菜的主体,是所谓主流,如今也都存在着传承问题,许多菜品有可能失传,那么,其他菜系的情况可想而知。”冯鹏说。
川厨遍地跑
“现在出一个厨师太容易了,一些厨师的素质太差了。”冯鹏20多岁就成了特级厨师,他的师傅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到40-50岁时,才能成为真正的特级厨师。冯鹏毕竟经过3年多的专业学习,并跟着师傅学徒了1年多,在他看来,这已经是一条被浓缩的求道之旅,然而,看到今天遍地厨师速成班,4个月就能出师,让冯鹏感到不可思议。
冯鹏过去光练刀功就要一年多,刀功重在匀,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口味,特别是切肉,对功力要求颇深,以“蹲剁”为例,今天大多数厨师不会。在冯鹏看来,如今餐馆切鱿鱼和土豆丝没有合格的,因为都做不到均匀,冯鹏的师哥甚至可以在大腿上剁肉馅,剁肉需要用力,而腿又不能受伤,从中可见用刀的功力,这是过去厨师培训中非常重视的。
刀功之外,还有勺功,就是翻勺,先用砂子,后用盐,因为盐轻,弄不好扬得哪儿都是,更能练手上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勺功要练4个月。如今许多厨师勺功根本不过关,许多餐馆中已经不用大勺了,都用四川的编锅,没有把,只有两只铁耳,这种锅根本用不上力,只能简单翻炒。传统的大勺铁很厚,较一般家用锅沉重,这样受热均匀,容易把握火候,但对翻勺技艺要求高,没有翻勺,许多中国菜是做不出来的。
除了刀工和勺功,炸也是一门对厨师要求很高的技艺,满汉全席中,30%的功夫在炸,什么时候用什么油,如何控制油温,如何炸出来漂亮,这都需要经验积累,刚毕业的前半年,冯鹏几乎是在油锅前熬过的,通过这个阶段,炸的技艺得以更上一层楼。
“除了所谓的功夫,还有对食材的了解,那就是一辈子的功夫。”冯鹏能做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中许多食材需要发制,以海参为例,自己发的要比外面发的味道好得多。还有像熊掌,在冯鹏看来,熊掌刚从冰箱中拿出来时,有一股浓郁的“臭脚丫子”味,当年一个月要发20多只熊掌,其中辛苦可知。
“只要会放辣椒,如今就叫会做川菜,就叫川厨。”冯鹏曾替一家饭馆选厨师,要求是真正会做川菜的,结果几乎是百里挑一,选了将近一个月,才找到能真正把滋味做到菜里的厨师,如今,那家饭馆生意火爆,远超过周边的饭馆。
食材制约着中国菜的发展
“选料精一直是中餐的优势,如今这个优势正在动摇。”冯鹏举例说,肯德基能风靡全球,因为它对食材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肯德基规定鸡只能养到7星期,到第8星期虽然肉长得更多,但肉的质量就会太老,因此必须在此之前屠宰。相比之下,一些中餐企业对食材的追求远做不到如此具体而微。
全聚德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过去全聚德烤制的鸭子都是厨师长亲自挑的,老师傅经验丰富,只需一摸就知道鸭子质量如何,而且全聚德一直指定食材的产地、品种和生产时间等,以确保产品质量。这是全聚德的品牌能够屹立百年、不断发展的根本。
保证质量就要有投入,一般情况下,烤鸭用的填鸭每斤成本便需8-9元,以一只鸭子重5-8斤计算,加上烤鸭用的果木柴也价格昂贵,如今一些烤鸭店甚至推出38元一套的烤鸭,连成本价都不到,还怎么可能真正对食材严格把关?
以北京著名小吃“驴打滚”为例,如今每年产量颇大,全国各地都在生产,然而,真正有豆香和糯米香的“驴打滚”已经找不到了。北京炒肝原来用的是口蘑汤,这在解放前就已经被简化成酱油汤,还有炸酱面,如今所谓“八大碗”,仿佛菜码放得越多就越“正宗”,但事实上,真正的老北京炸酱已经失传,如今炸酱除了咸,全无豆的滋味。包括北京果脯等,糖味盖过了果味,曾经丰富的北京食文化,如今竟出现了乏善可陈的局面。
在食材把关不严的同时,一些真正好的食材却被忽略,冯鹏在陕西吃过一种土豆,滋味非常独特,然而,这种优秀的食材却养在深山人未知。“餐饮正在成为廉价加口味刺激的竞争,在这种低水平的竞争中,真正受害的是中国菜,大家都在掠夺式经营,很少有人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
以满汉全席为例,当年要吃三天三夜,期间一直在听戏,满汉全席用的都是珍稀食材,但滋味平淡,古人的吃是一种文化,一种姿态,并不注重吃的本身,他们用吃来实现养生、体现自我价值的目的。而在今天,人们把吃当作是和吸烟一样的过瘾的行为。
“中国物产丰富,有很多很好的食材,今天人们对此太不重视了,假的也多。”冯鹏在做厨师时,曾偶然使用过真正的野生榛蘑,只是简单地煮了一下,结果香飘四座,食客争相品尝,有的食客甚至要了3-4份。但这样的食材,如今一货难求。
劣币驱除良币
好的食材可遇而不可求,好的厨艺渐行渐远,这使餐饮界的“抄袭风”经久不息,每家餐馆每个月都在推出“创新菜”,每个“创新菜”的后面,都是成批的抄袭者,他们学不到100%,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仿制,然后用调料去弥补。
“一个成功的新菜推出,满屋的客人一半是厨子。”从酸菜鱼、麻辣小龙虾,到水煮鱼、香辣蟹,无不是在短短几周之内就成了所有餐馆的热销菜,以簋街为例,号称是北京的美食街,但在这里,真正有特色的餐馆并不多,倒是一旦有什么新菜,所有店铺几乎同时打出招牌,这些年来,簋街的“麻小”、“烤羊肉串”历久不衰,这些舶来品的风头完全压过了北京土生土长的本土菜。
相互抄袭模仿,最终结果只能是互相伤害。以创新菜“九转肥肠”为例,这本是一道历史名菜,后来失传了,几位特级厨师经多年实践,将这道菜发掘出来。这道菜是把肉馅填在大肠里,炸出来。大肠本来就肥,里面填上肉馅,还要炸,这就会给人以太油腻的感觉,需要在配料和制作中下很多功夫。这道菜一推出,得到了食客的欢迎,结果周边餐馆纷纷效仿。然而,外人是不知道如何去油腻的,因此他们推出来的“九转肥肠”只能做到形似。但当绝大多数餐馆推出的都是这样油腻的“九转肥肠”时,就会给食客带来恶劣的感受,结果大家对这道菜非常排斥,即使店家原创的菜并不油腻,食客们连尝试一下的意愿也都失去了。结果,这道菜虽然颇有内涵,却不得不在度过了暂时的风光后,很快销声匿迹。
模仿,做到形似不难,最难是神似,做不到就用调料补,水煮鱼风靡一时,很多人吃了以后出汗都有水煮鱼的味道,甚至以到餐馆为畏途,这就是调料太重太滥所致。在国外,有“中餐馆综合征”的说法,一些西方人吃了中餐后,感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低烧,这被认为是过度使用味精后产生的综合征。
“传统中餐是没有味精的,都是用高汤吊味,今天没有节制地使用味精,反而给人们建立了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中餐本来的滋味就是这样的,离开味精就无法做菜。”冯鹏表示,中国菜以风格多样而著称,既有口味菜,也有清淡风格,许多传统菜系少油少调料,注重食材本味,但如今中餐在全球餐饮市场中,已成重油重味的代表,原本丰富的中餐正被误会为口味单调,因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厨师与餐馆的关系微妙
中餐出现的问题,根本是人的问题。
北京餐饮店初期主要是培养自己的厨师,以后外包后厨流行一时,成了餐饮界标准的做法,但外包也有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后厨集体撤出,对店家伤害太大,目前店家自行经营后厨的方式逐渐回潮。
在北京,厨师的收入差距很大,成名的厨师挂名包后厨,只要多签几家,一个月上万收入没问题,在一些大的饭店里,顶级厨师收入可以达到几万元,除了这样的“金领”阶层,剩下的厨师都是随行就市,技艺好的收入近万,技艺一般的,只有2000-3000元。
厨师收入的区别,给餐饮老板节约成本带来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许多餐馆刚成立时,不惜重金聘用大厨,并逼迫大厨不断推出创新菜,而老板会在厨房中培植收入要求不高的“亲信”,从旁学习,一旦感到大厨的绝活基本发挥出来了,老板就会炒掉大厨,节约成本。毕竟,每月近万元工资和2000元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形成了后厨的“潜规则”,大厨一般不透露绝活,旁边有人看,立刻放下炒勺,或者搞一些障眼法,以误导别人。大厨和餐馆经营者的关系微妙,双方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对中餐自身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伤害,技艺的传承也无法正常展开。
“小到清蒸一条鱼,究竟要多大重量的,师傅会给你云山雾罩讲上半天,什么要根据鱼的品种等等,就是不告诉你多重的合适,一般情况下,1-2斤的鱼适合清蒸,如果没人讲,大家只能慢慢去摸索。摸对了摸错了,都是客人吃下去。”冯鹏说。
一家餐馆要发展,厨师是关键,有了好的厨师,就能保证质量,不断推出新菜,但现实是餐馆在此方面鲜有投入,经营者普遍认为,找到人就解决了一切。事实上,推出新菜要不断试验,而且要有客户与厨师的互动,此外,行业间的厨师要经常交流,取长补短。“在今天,这些渠道都被封闭了。厨师只能闷头在家瞎想,自然只能做到百菜一味。无非是把做鱼香肉丝的方法用到宫保鸡丁上来,如果厨师基础再不牢靠,做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冯鹏感到无可奈何。
餐馆要负担产品教育的责任
“中餐质量下降,与食客本身也有一定关系。”冯鹏说,刚解放时,北京市人口203.1万,拥有1万家餐馆,到2005年,北京估计常驻人口1500万,登记的餐饮与住宿的法人单位共9748个。传统北京人注重饮食,有许多美食家,北京菜系以宫廷菜、官府菜为主,加上独具特色的北京小吃,老北京注重清淡、滋补、口味绵长,然而,今天北京餐饮与北方其他城市相比,已无个性可言。
50年,北京餐饮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人的口味发生了逆转,真正的北京菜基本退出民间,传说中的美食,多半已告阙失,只有炒肝、豆汁等经过改良后味重的食品,勉强保留着一份市场。
“中餐的危机,消费者没有责任,关键是餐馆没有教育消费者,没有告诉他们正确的东西。”冯鹏认为,厉家菜的一些做法值得推广,厉家菜价格不低,对每道菜,厉家经营者都要告诉消费者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应该如何去体会它的滋味。北京菜原本清淡,如果没有深入的介绍,很难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和认同。厉家菜得到了外国食客的喜爱,因为它清淡、平和,符合宫廷风味的特点,在北京餐饮市场上,与众不同。
“饮食是一种文化,应该说,即使是满汉全席中的菜放到今天,也算不上好吃。”冯鹏介绍说,以熊掌为例,需要多次处理,最终完全去掉本味,然后切出刀口,放入笋片、火腿片,一起蒸后再将这些笋片和火腿去掉,再倒上高汤,熊掌的味道大多靠高汤,这和鱼翅、燕窝是差不多的。
滋味有其止境,靠刺激难以持久。在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到餐馆去寻求解脱,却给自身带来了疾病,也无法得到精神上真正的放松。中国菜历来讲究回味悠长,平和中庸,即使是口味相对重的川菜,也是非常注重回味与涵养的,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允执厥中”的思想体现,中餐历来回避“过犹不及”的遗憾,因此在对刺激性食材的选用中,非常慎重,如今重油、重料,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迎合了人们的浮躁之气,助长了放纵的情绪。
“中国菜要发展,就要找到真实的自我。”冯鹏认为,应该有更多的餐馆能像厉家菜一样,做一个负责任的经营者,不是仅仅赚看得到的钱,还要立足于教育食客,帮助食客真正理解中国的食文化,这样才是长期发展之道。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翻开任何一家餐馆的菜单,看着上面全无根据的中国菜名,我们确实有必要问一句:如今,你吃的还是中国菜吗?
-
只有咖啡没有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8:22:12
-
饕餮一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18 10:13:28
-
:人生再造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9 08:28:04
-
林小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5 10:06:05
-
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2 00:50:58
-
γατούλ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1 21:31:33
-
璇玑含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21 20:04:36
-
jay 饭特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9 23:35:23
-
ChloeChlo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9 22:11:39
-
huamanlo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9 19:26:40
-
银色沙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8 08:27:24
-
豆友201195514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6 18:07:55
-
三万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5 22:15:07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4 04:16:51
-
西九龙重案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22:06:28
-
钟爱海蒂拉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16:51:12
-
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13 09:50:08
-
小月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01 21:03:25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