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菜面临失传危机
(10年前的一篇旧稿,至今也还算是不错的)
“1949年,北京市内150万人,1万多家餐馆,其中100家是素菜馆,如今北京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7万多家餐馆,却只有35家素菜馆。不仅北京的素食馆少,即使从全国的范围来看,目前相对规范的素食餐馆,也只有100家左右。”被称为“素菜王”的谢一源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忧虑之情。
谢一源,40岁,国内素食餐饮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策划人之一,素食界中有“南傅北谢中宋”的说法,指的是深圳的傅昌、北京的谢一源和上海的宋渊博。在北京,共有16家素菜馆得到过谢一源的指导,接近总数的50%。
对素食行业有多年且深入的了解,令谢一源对中国素菜发展现状感到忧心忡忡:“中国传统素菜的品种有8000多种,如今真正能卖得动的,已经剩不下几个了,再不注意保护,中国素菜有失传的可能。”
北京素菜馆大多开不过半年
“北京素菜馆大多开不过半年,做素食,比做传统餐饮难度要大得多。”谢一源认为,四方面因素在制约着素菜馆的发展。
首先,素菜馆的消费群体相对狭窄:大多数消费者对素食不了解,缺乏素食养生的意识,“素食有利于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但许多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在国外,素食正成为时尚,出现了“富人吃素,穷人吃肉”的现象,比如美国,10%的人已经或正考虑成为素食者,而英国有1/6的人是素食者。历史上,北京素食产业曾经一度繁荣,这与过去庙宇林立有关,北京号称“八臂哪吒城”,有“外八内七”之说,即城内700个庙宇庵堂,城外800个,这为素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旧城改造,素食业曾经的辉煌早已风光不再。
第二,素食馆成本较高:开素食馆,投入更大,因为装修标准高,员工培训难,一般情况下,50万元的投入只够100平米以下的店面,要做大一点的,至少200-300万元。素食馆与普通菜馆不同,普通菜馆只有滋味好,人们以后会自动来,基本不用宣传,而素食馆口味清淡,没有宣传,人们往往不认可,靠口味来的回头客不多,素食馆自身推广,需要更多的投入。
第三,缺乏专业人才:绝大多数素食厨师都是从荤食厨师转过来的,其中不少厨师自己不茹素,对素食的理解不深入,仅以素食为谋生的工具。此外,素食行业的服务人员也不好找,一个好的服务员要达到尊重素食者、了解素食文化的境界,至少要培训1年以上,一旦达到了这个水平,却又呆不长,很快就会被别的餐馆挖走。而且,愿意长时间从事餐饮服务的人也不多。
第四,经营理念落后:素食馆目前缺乏有效的营销、管理和经营的理念,从口味到宣传,大多抄袭荤食馆的做法,使素食文化内涵越做越单薄。谢一源说:“绝大多数素食馆的经营者自己就不茹素,他能真正理解素食文化吗?没有文化的素食馆,怎么打动素食者?”
大多数素食馆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经营者开始投入时,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到处找刺激性口味的菜肴来素食化,后来发现食客并不接受,开始慢慢灰心。由于店面租金一般是预付半年的,因此半年往往是一个坎,觉得难以为继的,多在此时宣布倒闭。
“北京新开张的素食馆,大多坚持不到半年,即使坚持下来的,其中也只是50%的在盈利,其他50%勉强维持,好的一天赚2-3万的素食馆也有,但更多的每天不过2000-3000的流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谢一源说。
素菜仿荤是个死胡同
中国素食历来讲究口味清淡,中庸平和,注重养生。但为了迅速获取商业成功,如今绝大多数素食馆都开始片面追求口味,由于专业的素食厨师少,也没有培养渠道,所以大多是荤食厨师掌灶,这使“素菜仿荤”的趋势愈演愈烈。
比如素食“水煮鱼”,历代闻所未闻,如今每个素食馆都少不了这个菜,成了最畅销的产品。“除了油还是油,这与养生之道是完全背离的。”谢一源介绍说,目前素菜馆大量使用大豆蛋白,中国传统素食也有豆制品,比如腐竹、豆皮等,但和大豆蛋白是两回事,大豆蛋白又叫“人造肉”,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化学家波耶发明的,大豆蛋白是把大豆残渣制成细粉,与粘合液混合,然后像制造尼龙丝一样用喷丝器喷出,经酸和盐淋洗,使丝凝固。再与调味剂混合,缠绕成股。“人造肉”是否会产生副面作用,目前面前各方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大量采用人造肉,因为它最容易仿荤菜,面前热卖的仿鱼、仿虾、仿肉等,都是“人造肉”制成的半成品,厨师只需加热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素食,至少不新鲜,和传统素食根本没法比。”
谢一源认为,素菜仿荤存在三大弊端:
首先,不好吃,味道不地道:传统素食用料收汤,慢火细熬,最终要把汤汁都熬到食物中去,以北京传统素食中的“素肚”为例,就是采取这样的做法,如今都是用汤煮料,煮完了把汤扔掉,功夫不到,完全靠人造肉的口感,完全失去了传统素食的滋味。
第二,过于油腻:素菜油相对重,历来如此,但过去非常重视烹调技术,在油的使用上也讲究适可而止,从来也没有出现过 “水煮鱼”这样油腻的菜品,人造肉本身就出油,加工过程中也会放油,如今再用油来炸来烹调,再加上人造肉本身又特别吸油,这样做出来的菜,自然会给食客以过于油腻的感觉,在无形中给人们健康带来伤害。
第三,下料过重:“从素食者的视角看,人的欲望多,口味就会重。”谢一源认为,现代社会高竞争的环境,刺激了现代人的欲望更加旺盛,在饮食上追求刺激的倾向也越来越偏执,如今这种倾向也在影响着素食的发展。
传统手工菜传承有危机
在“素菜仿荤”的大潮中,真正传统手工菜却乏人问津。手工菜是中国素菜传统的烹调技巧,以技法复杂精湛著称。
比如“半月沉江”,是历史名菜,面筋蒸完后入汤,完全不用油,口味非常清淡,如今连听说这道菜名字的人,都不多了。中国传统素菜讲的是精工细作,完全手工操作,“半月沉江”中的面筋,需厨师自己制作,非常麻烦。先要和好面,至少要和半个小时,再“醒”上两个小时,然后再洗面,至少要洗40分钟,洗完了,还要再“醒”2小时,这样出来的面筋才筋道,否则抻不开。真正做好这道菜,至少要5-6个小时,如今也没有厨师肯费这个力气了。
还有像“焦溜鸡卷”,外面是油皮,里面包的是笋尖等,需要厨师包好了,过油炸好后,再溜制而成,一般饭馆要做这个菜,至少要三个厨师,一个切料,一个包,一个炸,否则无法做到现点现上,如今大家都用半成品对付,一个人就能干,所谓的鸡卷里,蔬菜等都没了,全成了“人造肉”。
“素虾、焦溜龙须、素烤鸭、素鸡腿等历史名菜,原来都需要厨师亲手做馅料,亲手包,原本都是蔬菜、面筋等,非常清淡,有益健康。如今一律是人造肉加调料,浓油赤酱,目前北京的素菜馆中,真正传统手工菜已经很难见到了,即使有,价格也非常高。”谢一源说。
制作技艺复杂的手工菜濒临绝迹,不复杂的手工菜同样步履维艰,比如“香泥长珍”是用香芋蒸泥做出来的,因口味偏淡,如今很少有食客会点,渐渐从各素食馆的菜单中消失。
“中国素食历来讲食材新鲜、用料地道、口味清淡,注重养生,所谓淡中有真味,如果从这个标准衡量,北京现在已经没有几家真正的素食馆了。”谢一源认为,如今大多素食馆成了商人盈利的工具,完全背离了素食文化本身的含义。
传统素食很难放下身段
素食价格居高不下,这是所有光顾过素菜馆的人的真实感受,一般情况下,素食馆的消费水平要比普通餐馆高30%。当年,谢一源曾多次呼吁“传统素食要放下身段”,认为素食降价是大势所趋,然而,随着对素食餐饮了解的不断深入,如今谢一源更倾向于,素食的身段是放不下的。
首先,素食馆用油支出更大:因为素食本身没有味,所以对烹调油要求非常高,炒蔬菜只能用纯花生油或橄榄油,调和油都不行,炒出来味道人们一吃就能感觉出来,在素食馆,差一点的油如豆油和胡麻油,只能用来烙饼,不像荤食馆,可以用猪油炒菜,在油上就节省了一笔很大的开销。
第二,在调料上,素食馆开销太大:比如上海产的“素得鲜”,一小包就20 多元,还有像高汤粉,14-15元,只能做几个菜,素鸡粉9元多一小瓶,而荤菜馆可以用味精,肉味一盖,一般人吃不出来,而素菜馆不行,加了味精,一般人都能吃出来。
第三,在用料上,素食馆要求更严格:比如油皮,必须使用广东或杭州产的,一包几十元,而荤菜馆可以使河南产的,不过10多元,但其中有酒味,质量相对粗糙,用肉一炒,食客也吃不出来,但在素食中,选料一旦不精,食客立刻就能发现。
素菜用的酱油、调料等,相对都要讲究得多,一家素菜馆如果想保留几个手工菜,那么后厨用的人也要比荤菜馆多,这更拉大了和荤菜馆之间成本的差距。
“其实,如今素菜馆在选料方面,比过去也差多了,过去蔬菜都是在大田中培养,如今都是从大棚中来,两者滋味差距很大,人工培育的蔬菜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保存2-3天就会坏,因为含水量大,而传统方式培育的蔬菜放一周有时都不会坏,因为含水量小,含水量小的蔬菜,滋味当然更好,可是,现在谁用得起呢?”谢一源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荤菜包子可以卖到5毛钱一个的话,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素食包子,仅成本就是6毛钱。
荤比素贵,这是人们餐饮消费中的心理定势,花更多的钱买似乎更便宜的东西,这是许多消费者不愿意接受素食的重要原因。因为成本太高,素食很难随着早餐、小吃之类,进入寻常百姓家。百姓真正了解素食的渠道,比了解荤食要要狭窄得多。
素食厨师大多不正宗
中国素食源远流长,周代已有天子用素食宴请诸侯的记载,特别是佛门素食,是中国独有的饮食习俗,中国素食分寺院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大流派,如果从地域来划分,则有南派北派之分。
北派以山东菜为主,味厚,酱重,注重手工制作,所谓“八面威风”,这适合北方人粗犷的性格,因形大味重,故有“威风”之说。南派则以淮扬菜为主,细腻精工,偏甜口,制作精巧,被称为“八面玲珑”。
鲁菜、淮扬菜都是宫廷菜,素食在宫廷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皇帝祭祀时需要素食,这使中国素食文化一直得到了完善的保护。清代御膳房设有“素局”,其中代表人物是刘海泉,曾为慈禧做过素食,清灭后到民间开设了“全素刘”,成为北京最有代表性的素食餐饮,“全素刘”制作的“素鸡”、“素肚”等熟食影响久远,据说刘海泉为了让夏天没卖掉的熟食不腐败,特在院中设一深井,井中置水缸,把卖剩下的熟食“灞”在井中的冰水中,起到保鲜的作用。
解放后,“全素刘”改为“全素斋”,刘海泉一生茹素,活到104岁,他的儿子刘仙云先生也注重素食养生,活到了96岁,均无疾而终,素食能延年益寿,这在刘氏父子身上有明显的效验。建国后,刘氏父子曾经操办迎接印度尼赫鲁总理的宴席,得到了印度客人的高度赞赏。
然而,回首今天中国素食餐饮界,像刘师傅这样茹素,且世家传承的素食厨师非常少,中国厨行历来讲口传心授,素食餐饮制作难度大,一般情况下3-4年难出师,现实问题是,传统素食都是手工菜,如今即使学到手了,也卖不动,连工作都找不到。倒是荤食厨师,不需要太多学习,更容易在素菜馆中找到工作。
传承无序,技艺难以得到有效地保护,如今素灶和荤灶渐趋一体,难分彼此。
有趣的是,虽然荤食转素食的厨师非常多,但从素食转荤食的厨师却非常少。谢一源解释说,这是因为传统荤食厨房非常脏,一般人上饭馆不去后厨,所以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一般情况下,中小型餐饮的荤灶后厨都非常臭,因为又是生肉又是下水,厨房用不了半年就会变味,再怎么认真打扫,都会有一股臭味,无法消除。不像素食厨房非常干净,几乎不用收拾,也没什么异味。一个厨师在荤食厨房呆过,都会喜欢素食厨房的洁净。不少荤食厨师入了素食行,也开始茹素,这与他们切身了解原来荤食厨房的味道有关。
素食是一种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中国素菜面临传承危机,根本上还是消费者不了解素食,缺乏素食养生的观念。”谢一源说。
谢一源原本从事新闻和广告摄影工作,曾获得过国家级摄影金奖,原本是“无肉不欢”的人,每餐必食肉,后来经常感到心脏不舒服,到医院一查,是心血管阻塞,且有严重的脂肪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去夏令营玩,接触了素食者,并开始认真思考饮食与灵魂之间的关系。仅仅出于好奇,谢一源开始了素食。
刚开始素食,吃什么都没有味道,而且饿得非常快,总感觉吃不饱,过了3个月才逐渐适应,从此每到中午不再感到困乏,过去晚上鼾声如雷,出汗都是粘的,而素食之后,这些情况都减轻了,半年之后,他开始感到自己各方面的状态有了好的转化,从此成了素食主义者。
“会吃饭就能成佛”,这是佛教中的一句话,谢一源认为,这句话非常睿智,吃饭与灵魂是相关的,因为吃是为身体提供营养,如果正确的吃,就能同时给灵魂以营养。一个人正确对待自己的饮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一方面,是对自己家人负责,注重健康,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让爱自己的人少一分牵挂,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负责,素食者倡导克制、环保和与自然为友的生活方式,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素食者不一定是每天都素食,中国过去有吃花斋的习俗,每月初一、十五才吃素食,此外还有八关斋,自己定日子吃素食,这都不失为养生之道。”谢一源表示,素食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不要沉湎于欲望和享受之中,而是努力以更平淡的心态去看问题,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吃素只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已,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去选择素食。
“非典”暴发之前,北京只有5家素食馆,“非典”之后,北京迅速发展到30 多家,“这说明,在自然的警告下,人类是可以获得教训的,也会主动选择严谨、负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谢一源表示,虽然素食行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毫无疑问,它仍然是餐饮界的朝阳产业,关键是要让更多的消费者理解,素食为什么价格更高,它的滋味究竟好在哪里。
“知道素食的好处,人们才会主动去选择素食。”谢一源认为,如果按老北京素食馆的比例来算,今天北京至少应该有700家素食企业,这意味着:在北京,素食还有20倍的发展空间。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