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弗洛姆语录
弗洛姆的书其实精彩在观点出来前的分析过程。
【关于爱】
0.弗洛姆赞同马克思所说,“只有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分析爱情的本质就是确认今天已经很少能体验到爱情,但同时又要批判造成此种现象的社会条件,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合理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
1.为什么我们很快的“相爱”又很快的厌倦呢?
“坠入情网”的爆炸式经历下,两个人之间的所有隔阂突然消失,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就其本质而言是注定短命的,因为当陌生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就不需要做出努力去达到真正的接近。爱者对被爱者的了解同对自己的了解一样多,也一样的少。如果体验对方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那么克服两个人之间的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地重复(所以真正的爱是持久的),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正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同别人的隔离首先是一种肉体上的隔离,所以肉体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克服人与人的隔离。另外,对许多人来说还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如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这正是现在所谓“让对方爱上你的100题”并非无稽的原因)。但是这种类型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找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是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前完全不同(同时性要求的欺骗性又会加强这种幻想)
2.为什么真正的相爱是意志的又是不可安排的?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体验对方的本质。人就其本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我们既是整体的部分;又是整体,因此实际上爱谁都一样。从根本上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做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这一点也正是婚姻是不可解除的观点和许多传统婚姻形式的思想基础),但是认为不管爱情是别人撮合的还是自行决定的——一经缔结,意志就应该能够保证爱情的继续存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矛盾性和性爱的矛盾性。我们所有的人是一体的——但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只存在一次、不可重复的生命。从我们都是一体的意义上来看,我们能从博爱出发爱每一个人;但从我们是不一样的角度出发,性爱就要求具有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完全是个性的成分,这种成分只存在于少数人,而不是所有的人。因此,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或者可以说,都不是正确的。
3.什么才是真正的去爱?
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因为自己和他人都是人,而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它让你能够肯定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互相矛盾的,利己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利己者就是自恋者,他们把对别人的爱用到自己身上,而实际上利己者不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也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