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代(5)—浪漫主义的先声贝多芬

生卒:1770~1827
创作历程:早年被其父发现天赋,当作第二个莫扎特来培养,而在莫扎特死后第二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师从海顿。贝多芬的天才最终让他得到了来自三位贵族的一笔年金,以保障他的创作不被干扰。此时音乐家的地位极大改善,不再是被人使唤的佣人,成为了一门高尚的艺术,而创造者是一位必须得到保护和供养的天才——这是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的音乐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驱使下,贝多芬表现出古怪的一面,但也正是这种古怪性格使他的作品拥有了大胆独创的可能性。1802年后,其发现了自己终将耳聋这一事实,他曾考虑过自杀,但自己的创作阻碍了他自杀,并进入了轰轰烈烈的“英雄”时期(1803-1813),贝多芬的作品变得篇幅更长、语气更肯定,充满了宏伟的气势。经常由分解三和弦构成的简单主题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陆续创作了许多作品后,他进入了最后的岁月(1814-1827),到了1814年,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几乎彻底从社会中隐退,他的音乐也具有了更加遥远、不易接近的性质,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音乐似乎并不为贝多芬时代的听众,而是为未来的听众而创作的。
主要作品:
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早期)
18世纪的钢琴奏鸣曲本质是一种优雅、适度的个人音乐。那是一种类似莫扎特、海顿那样的作曲家兼教师为他们有天赋的业余学生创作的,在家里演奏的音乐。贝多芬的奏鸣曲与他们有些不同,他将公众舞台上的辉煌技巧注入其中。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宏大的音响,宽广的音域和更宽广的长度,使它们更适合于19世纪不断增长的大音乐厅中演奏。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
这里的英雄原先指拿破仑,在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改变了原先的名字“为拿破仑而作”,变成了“英雄交响曲”,可见贝多芬是一个改革派,而非保皇派。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的身影俯视着19世纪的全部艺术,他证明个人的情感表现能够怎样突破古典主义形式的束缚,并取得令人惊讶的强大效果。他赋予音乐“宏大的气势”,就像“悲怆”奏鸣曲的撞击性引子或第五交响曲引向终曲的巨大渐强那样的惊人效果。他表明,即便是脱胎于旋律和节奏的音响也是可以辉煌壮丽的。他的作品成为了标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以此来衡量他们作品的价值。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贝多芬将《欢乐颂》(诗人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是一首歌颂人类兄弟之爱的赞美诗,贝多芬早年就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时断时续地为这首诗歌谱曲,前后花了近20年时间。)带进了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创作中,在那里出现了一个主题和一组辉煌的变奏。合唱与乐队是在与一个高贵的人声对话。他们传递着贝多芬给的信息:艺术要联合全人类。
贝多芬D大调弥撒曲(庄严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