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想怎么读论语
查看话题 >从南怀瑾那吸收到的《论语》精华(一)
中国哲学重在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的问题;礼、易为主,礼包含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希腊哲学有形而上的本体论,形而下的知识论、价值论,研究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创造主宰的是谁?知识本身若支撑不了时就进入哲学。
宗教讲究信则得救,哲学精神是说把幕拉开来看看,看了以后绝对信!哲学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更进一步说,光看还不行,要摸到以后,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是那个样子。
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可以概括为由宗教——>哲学——>科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除了表面意思,更进一步是说师法过去的历史,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
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说为政、创业等要通才,尽量不只局限于某一个定型的人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种功能。言出必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爱人不分彼此,周全而不比附一方,不以自己的所好而区别对待他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学问+有智慧思想、实事求是,方为上;有思想有天赋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这样的人很危险。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不能走极端、钻牛角尖。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叫好学,可见《学而》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正己才是人生大学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如果说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奢,这种做人的境界还是仍有比较心,要做到真正平心,在任何位置上,任何环境中,都是那么平实、安贫乐道,尊重别人和爱人爱己,在学问做人方面随时虚心求进,事业成功后不是和亲朋脱离关系。
《学而》篇的精神核心是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为何在心中怨恨是怕别人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人都有通病,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

曾子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唐宋时成为四书之一。整体的学问不只是讲个人修养,还扩充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为政》篇不是讲政治,而是讲学问的外用、教化。做管理,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有中心思想、中心作风,以道德感化,他人就像繁星跟其而动,万众一心。
道家“无为而治”是“无为无不为”,是制其机先:看起来是没有事,如领导者对任何一种方法,一开始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里,先找到病源,把它疏通了,再不会出毛病,然后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不战而屈人之兵。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佛祖菩萨畏因,凡夫俗子畏果,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注意明辨事之善因、恶因,开始时就非常慎重,然后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由此归于厚道严谨。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政讲究德字,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秦汉以后只讲事功,窃国而已。
为政以德,再学诗。绘事后素。
我们不管是为政或做普通工作,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都希望自己深谙人情世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性情,包含社会学、政治学,心理、行为科学,所谓的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而非滑头、马屁而已。
人的本事和脾气要相辅相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看人做事的目的、出发的动机、平时安于什么,能否安于现实、稳步推进。还是安于逸乐、安于贫困、安于平淡,而最难的是安心,内心的平静与笃定。
绘画完成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也就是说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不可迷于绚烂。学诗、懂诗是以诗的感情培养立身处世的胸襟,而真正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境界,这是懂得诗的道理。所以人要注重素、平淡,注意学诗的情调、精神。“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修身要具备诗的感情,从政更要把握诗的情操。关雎乐而不淫(不过度),发乎情、止乎礼,哀而不伤。
不应说中国无宗教信仰,中国宗教信仰第一是礼,第二是诗,第三则是多神教。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境界。中国民主精神基于礼让,西方民主精神基于法治。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思,礼让是个人内在自动自发的道德精神。
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见义不为,无勇也,我们要有见义而为的勇气,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也就是智仁勇兼备,而尽量不攻于权术。对于政治权术,不及道德感化。史家说曹操培养了刘备、孙权,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手段是效法郑庄公的,因此便指出历史上第一个奸雄乃郑庄公。
老子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重在俭以养德。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跟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担忧声名地位,担忧自己能否立得住,如何立的稳。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多说废话、空话,做事重在实际行动。
德不孤,必有邻。自己修养到位,体用兼备,自然可以影响近身的人。
中国哲学的逻辑方法:宗、因、喻、合。
宗:前提,说话必有宗、因由。因:理由,有宗有因还不清楚,用比喻来说明,就是喻,讲道就是结论,也就是合。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行义之道也要讲究方法,说的次数多了,也不行。
孔子一生艰苦奋斗,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阶段性的总结评价,这个也基本可以作为我们自评的参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保持修养上的境界,久而久之,即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