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菊、茼蒿以及其他菊科
早上做生菜起司、烤雜糧麵包的時候,突然想到以前在東京吃沙茶火鍋的時候,因為買不到「茼蒿」這個台灣冬季限定葉菜,都會用「春菊」來代替。


每次吃的時候,就會有雜學知識家把這種東西當作話題來解說,雖然不同的人說同樣的事情,我大多數還是會埋頭繼續努力吃著冷風颼颼裡油花勻稱的和牛,儼然沒聽過的樣子。
話題是說,某個年代的中國人,發現菊花葉拿來燙很好吃,這個習慣被日本留學的和尚帶回了日本,不過,菊花的營養當然是往幾十幾百重瓣的花朵靠過去,葉子實在太不夠吃了,所以就開始改良菊花,讓它成為食用的葉菜,所以有很多人都說「春菊」是某某寺廟的心血結晶。
日本知識青年講完後,一般都會輪到台灣知識家接力,就是說「春菊」在日本統治台灣的1930年代移入,因為略帶著苦味,而且還是吃的不過癮,就開始改良,想盡辦法把花縮到最小,葉子吸收養分到最大範圍,於是才有了台灣茼蒿,這種火鍋的最高等級涮料。
早餐想到這些,關於菊花對我們的貢獻,還有很多熱騰騰的往事,即使明知道都是吹牛的說法,還是覺得蠻有收穫的。
不過,有幾次倒是真的吃到幾種顏色斑斕的菊花朵大餐,感覺反而有點不舒服,最嚴重的是菊生花沙拉,很大一盤,淋滿了我最怕的美乃滋,我完全忘了當天怎麼離開的了,第二恐怖的是地中海菊花魚冷湯,凍的冰鮮魚湯上,放了一大朵紫菊花在上面,所有人都不知道怎麼開始喝這碗湯,僵持了很久,讓我印象深刻的很。
来自 豆瓣App
can(陳輝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1人喜欢)
- 1975年、科隆 (1人喜欢)
- 小丑先生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