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否逃离原生家庭——《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在我从事教育行业和学生们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以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出现在分析学生案例的时候。因为有的时候从原生家庭的角度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有的时候用原生家庭来概括一个人又很片面,毕竟一个人长到二十多岁了,很多事情归因于父母,似乎有些牵强。
所以,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吗?
Educated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小说的中文译名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尽管有些拗口但是作者坚持用这个名字,因为这句话来自于圣经”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飞往你的山”就是作者塔拉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实现自我改变。在本书最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
All my father's stories were about our mountain.... He never told me what to do if I left the mountain, if I crossed oceans and continents and found myself in strange terrain, where I could no longer search the horizon for the Princess. He never told me how I'd know when it was time to come home.
塔拉出生在摩门教的家庭,他们不相信政府,住在山里,不接受正统教育,思想封闭。她的爸爸从小给她讲圣经讲关于山的故事,从来不告诉她山以外的事情。生病不让她去看医生,城里学舞蹈打扮的女生都是小妓女。爸爸的说教把她困在了公主山。而书名“飞往自己的山”就意味着“逃离”。
原版书的书名‘Educated’,取的“Educate”过去分词形式表示“接受教育”,也是本书在讲的教育带来的改变。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和希望
塔拉家里的所有孩子从小就在废品厂工作,爸爸干活的时候扔铁片从来不管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胳膊腿被伤到血肉模糊的经历。塔拉的哥哥肖恩把她的头按进马桶里,逼她承认自己是妓女,甚至在她睡着的时候把她拖出来打,在超市门口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她拽出来打。而面对哥哥的暴力,母亲选择视而不见,同样遭受暴力的姐姐在最后也背叛了她。
你很难想象塔拉是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但是这个家庭总还有一个人留给了她希望,这个人的名字就在书中扉页里,——“献给泰勒”。泰勒是家里最年长的哥哥,也是家里“最奇怪的孩子”,当所有的孩子都被父亲指使去废品厂干活的时候泰勒坚持在自己的小屋里看书,听除摩门教歌曲以外的音乐。毫无意外,他也是家里第一个违背父亲意愿离开家,接受教育的人。而泰勒在家时的一举一动也深刻影响着作者,当泰勒走以后,塔拉在他的座位上学着哥哥的样子读书。这被作者称作是她最早接受的“教育”,读晦涩的内容培养出来的技能:
In retrospect, I see that this was my education, the one that would matter: the hours I spent sitting at a borrowed desk,struggling to parse narrow strands of Mormon doctrine in mimicry of a brother who'd deserted me. The skill I was learning was a crucial one, the patience to read things I could not yet understand.
由此可见,相比塔拉爸爸的“暴力”输入,最好的教育是哥哥泰勒的“身教”。爸爸一直给塔拉灌输政府和学校是“光明会”,说“大学教授有两种,一种知道自己在说谎,另一种认为自己在说真话”。若家里不是有泰勒,塔拉最终也不会走到剑桥、走到哈佛。
真正的摆渡人,只有你自己
在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保护和信任的家庭中长大,塔拉只能依靠自己,无法寄希望于任何人。这也让她早早地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相信自己的“直觉”。小的时候肖恩带她去骑马,马突然发疯失控,而塔拉在生死一刻的紧急情况下她可以依靠自己的直觉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My instincts told me to let go of the saddle horn-the only thing keeping me on the horse.... Those instincts were my guardians. They had saved me before, guiding my movements on a dozen bucking horses,telling me when to cling to the saddle and when to pitch myself clear of pounding hooves. All my life those instincts had been instructing me in this single doctrine-that the odds are better if you rely only on yourself.
在废品厂,爸爸切割铁块扔过来给她处理,她也是要靠自己的直觉来躲避,如今才能活下来没受过大伤,让塔拉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依靠自己往往结果都会比较好。尽管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塔拉有兄长作为榜样,有灵魂伴侣,有始终在给她建议的老师,但真正做出选择逃离苦难,只能靠自己。
许知远在日本采访了一名成功脱离蛰居族的女生,问女生的妈妈是怎么帮助孩子走出来的,妈妈给出的答案是靠她自己。要行动起来做些什么,这种内心对自我改变的渴望大于任何外力。

原生家庭带来的爱与伤痛一定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卷福演的《梅尔罗斯》,从小经历的苦难会让一个人一直堕落,否定自己。想恢复到正常生活,走出去总是很艰难的,就像塔拉走进真正的课堂后遭受各种陌生的冲击,又因为资金不足每天都生活在担忧中。她在最怀疑自己的时候,克里博士用卖花女的故事鼓励塔拉,“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The most powerful determinant of who you are is inside you,”he said. "Professor Steinberg says this is Pygmalion. Think of the story, Tara." He paused, his eyes fierce, his voice piercing. " She was just a cockney in a nice dress. Until she believed in herself. Then it didn't matter what dress she wore. "
想要实现自我的改变,任何人都是旁观者,只能相信自己做自己的摆渡人。
教育到底能改变你什么?
从小的教育让她不会接受医生和学校的帮助,导致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最后解决资金的问题后,塔拉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也在全力投入后获得剑桥大学的交换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塔拉出生在大山里,她说她“属于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但是成年以后塔拉也在思考原生家庭是否会决定一个人一辈子。
It was only as I grew older that I wondered if how I had started is how I would end-if the first shape a person takes is their only true shape.
在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东西后塔拉开始反思自己童年时被灌输的各种思想,她突破极力想控制她的父亲,用战士的眼光审视他,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与自己的家庭之间形成了很深的裂痕,她的家人埋怨她的自我,但是她把这种自我称之为“教育”。在本书的最后塔拉写到:
You could call this selfhood many things. Transformation. Metamorphosis. Falsity. Betrayal.
I call it an education.
“寻找自我”是我们一生的课题,走出舒适区,接受教育并实现自我的改变,最后我们终能面对自己的童年,那个是我又不是我的17岁。
Amber老师带你读原著Educated,
这本书可能是开启你对英文阅读兴趣的第一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