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不到的优惠和躲不开的焦虑
5月7日下班后,我照例去接妻子回家。虽然公交地铁早已通车了,但只要条件允许,私家车出行仍旧是人们的首选,哪怕会绕路,甚至有时候还堵得邪乎。在大东门转盘等红灯的时候,妻子很得意的对我说,今天捡了个便宜,买了两斤红枣只花了两块九。我随即附和着夸奖道,你真棒!妻子白了我一眼,都不问我是怎么捡的便宜,这夸得也太敷衍了。我说,今天不是又能抢消费券了吗?你肯定是抢到了。妻子说,能抢到才怪!不过,确实是进去抢券来着,但不知怎么绕来绕去,券没抢到却误打误撞买了个便宜。我说,那也不错嘛,我就从来没这个运气。
对于消费券,我确实一直都没怎么关注,原因是因为一个“抢”字。但凡是需要去抢,大概就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手速、二是运气。而我自认为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占优势,所以遇到需要“抢”的事,我一般都会主动放弃。
当然,这次的放弃,也多少带有一点赌气的成分。毕竟在此次发放消费券之初,我们都将它理解成了优惠券,甚至是带有补贴性质的福利。既然是Z.F给市民发放的福利,自然应该每个市民都有享受的权利。所以到了4月15日,从一位朋友处得知第一批消费券已经可以领取的时候,还兴冲冲地点了进去,结果自然是一张也没领到。我还因此向朋友吐槽说,既然是Z.F发的福利,怎么不能凭身份证领取,而是要靠抢呢?Z.F用于发福利的钱,应该都来自于税收,我不仅个人交了所得税,公司的税赋也都如数上缴了,结果到头来福利却落不到自己头上。朋友后来跟我解释说,这是云闪付App做的活动,不是Z.F行为,所以数量有限。可到了4月19日,正式的消费券开始投放时,模式依旧如故,我就彻底失去了凑热闹的心情。
听妻子说,她中午进入可以抢券的App里面,居然还看到一个类别的券没有被抢光,那就是文体旅游类的。但她看了下使用的规则,就明白了这些券为什么还会“幸存”下来。比如要使用文体券买书,必须在实体书店消费240元才能使用一张80元的消费券,相当于打了67折,但这个折扣随便找个网店应该都能做到,还可以足不出户。而且一次性购买240元的书籍,除非是看准了一整套,否则很难在不长的时间内挑选出满意的(以每本书30元估计,240元可以买8本),也就是说,为了使用80元的消费券,很有可能会买到几本之前没有计划,以后也多半会闲置的书籍。
如果将消费券单纯理解为拉动消费的举措,而不带有普惠福利的性质,或许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根据微信和美团5月5日联合发布的数据,仅“五一”假期前3天,微信电子消费券带动消费9亿元。其中,武汉地区带动消费5800万元,拉动消费超12倍。
但一方面是消费信心的提振和回暖,另一方面却是不少家庭在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晚上回家后,我们给女儿续期了下一个周期的培优课程。到了临睡的时候,翻看手机,却发现几个培训老师都在家长群里发了感慨,原因是有的家长跟他们说,因为疫情的影响,几个月都没有收入,所以能不能申请将一个周期的课程分做前后两个部分,这样他们就能先只交前一部分的钱,后一部分将来再补缴。
老师们在描述自己的心情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五味杂陈”这个词。我看到这些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这次疫情没有对自己造成很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之前没有想到真会有家庭因此陷入泥沼。毕竟一个周期的课程费用才数千元,先交一半省下的还不到四千元。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向培训老师坦陈自己的窘迫。
没有消费,经济基础就会动摇。但消费的基础又来自于收入,如果没有收入,发放再多的消费券或许也无法带来有效的拉动。自从听说有家长交不起培训费之后,这类消息竟好像忽然间都聚拢过来,某人失业了、某人几个月没有收入了、某人的公司倒闭了。
今天一早到了公司,财务跟我说结算款还未到账。2、3月份我都按照Z.F的规定,给每位员工发了工资,但眼看又要发4月份的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