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来?
在电影《甜蜜蜜》中,有这样一幕场景。
多年未见的黎小军和李翘站在纽约的一家电器商店的橱窗前,里面的电视机正播放着一则粤语新闻:
“风靡海峡两岸的著名歌星邓丽君,今日下午在泰国清迈一间酒店,突然因哮喘病发逝世,享年四十二岁……”
正如同电影中描述的那样,25年前的今天,是邓丽君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日。
1995年5月8日4时,邓丽君在清迈哮喘发作。她只身一人,奔出房间求救并不断呼叫“妈妈、妈妈”,最后不支倒地。
被救护车送至医院后,医生们抢救近45分钟,但因错失最佳抢救时间,最终在下午5时30分,邓丽君离开了这里。

1.
和不少台湾人一样,邓丽君的祖籍也在大陆。
她的父亲邓枢来自河北,是一名国民党中尉。母亲赵素桂则是山东人,内战结束后,他们来到台湾,落脚云林县。
虽然身为军官,可是邓枢一家并不富裕,正相反,接连出生的三个儿子都让这个外省人的家庭愈发清贫。
1952年,赵素桂又怀孕了。这让穷困的邓家人犯了难,恰好邻居膝下无子,他们便与邻居约定将这个孩子过继过去。
1953年1月29日,赵素桂生下一名女婴。看着可爱的孩子,邓家人后悔了,送人一事即便作罢。

邓枢为她取名“邓丽筠”,意为“美丽的竹子”。
她打小听话懂事,水灵的大眼睛、圆圆的脸蛋惹人怜爱。但不知怎么,街坊邻居邻居常常将她名字中的“筠”读作“君”,一来二去,“邓丽君”就成了她常被称呼的名字。

五十年代的台湾并不发达,也没什么娱乐设备,电视还是奢侈品,收听电台是最主流的娱乐手段。邓家有一台收音机,邓丽君特别爱听里面传来的歌曲,听多了就跟着学唱歌。
没多久,她就学得有模有样,六岁便有了人生的第一次登台演出。
小学时,她开始频繁参加校内的文艺演出,歌唱天分渐崭露头角。由于分心歌唱,毕业后她没有考入理想的中学,而是考进私立女中。

这时她开始参加一些电视台的歌唱比赛,屡获殊荣。她还参加了歌唱训练班,学习歌唱技巧,以第一名成绩结业。
这时的台湾经济逐渐腾飞,到了60年代,台湾开始缔造经济奇迹。虽然政治仍在戒严,可是经济发展随之而来催生的娱乐业却得到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歌厅、娱乐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邓丽君在一次晚会演出中被一家歌厅老板相中,开始来到歌厅登台献唱。
不到1年,她就成为各大歌厅的当红头牌,夜总会、餐厅及饭店等争相邀请她来演出,她甚至开始接拍电视广告,逐渐小有名气。

1967年,邓丽君被宇宙唱片签下,开始了传奇的歌手生涯。
在宇宙唱片的四年间,她一共发行了多达26张专辑,平均每两三个月就有一张专辑,一方面说明她足够努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她有多受欢迎。
那时,台湾乐坛流行成熟而娇媚的嗓音,邓丽君出现如同一缕清风一般:青春、活泼、甜美。

她的唱片销量、演出邀约也越来越多,到了60年代末,她的影响力逐渐波及东南亚与香港。
不过大概是这个时候,邓丽君犯过一次严重的哮喘病,她的哥哥和母亲都有过哮喘病,有人推测这也许是家族遗传。
1970年,邓丽君与香港无线电视台,开始着力于香港的发展。
发行了数张畅销唱片后,当选“香港十大最受欢迎歌星”,还演唱了不少电影歌曲,甚至还参演了几部电影:

1974年,邓丽君被宝丽多唱片发掘,来到日本发展,凭借一曲《空港》获得日本唱片大奖新人奖,销量突破70万张。
正当风头正劲时,邓丽君却遭逢了始料不及的变故——“假护照风波”:因非法持有印尼护照入境,她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
不过调查结果证明,她所持印尼护照并非伪造,只是手续不合乎相关规定。

被驱逐后,台湾当局要求将她引渡。但一旦接受引渡,将数年无法继续歌手活动,于是邓丽君决定前往美国,在这里继续歌手生涯。
赴美期间,她完成了《甜蜜蜜》和《小城故事》的录制,并在多地开唱,广受欢迎。
据说她还在这里与成龙相遇,二人相互爱慕,但因成龙的不成熟而分手,之后两人便维持朋友身份。

1980年,风波平息之后,邓丽君回到台湾。归来的邓丽君迎来了演艺事业的全盛时期。
她在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场场爆满,票房破记录,还应邀前往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举办演唱会,是第一个在这三处著名音乐场所演出的中国人。
据宝丽金公司统计,自1975年以来,邓丽君的唱片销量累计达500万张,是华语唱片销量的最高纪录。

1984年.她重返日本乐坛,连续三次获得“日本有线大赏”和“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冠军,至今无人打破该纪录。
此时的邓丽君,她已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巨星。她被《时代》周刊选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的女歌星”之一,是唯一同时获得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
然而正在事业黄金阶段的邓丽君却决定隐退。

为了避免劳累对哮喘的不利影响,她开始退居幕后,除了录制唱片、出席慈善演出外,停止作品宣传和商业演出,和男友旅居法国。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几年间,邓丽君一直处于半隐居的状态,只有偶尔在电视上露面。
随着气喘发作情况日益严重,邓丽君在94年年底前往空气清新著称的清迈,并开始着手写作复出的歌曲。
不曾想,明珠陨落,终了,她的人生永远停留在这里,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思与遗憾。

2.
对于大陆人来说,最遗憾的莫过于邓丽君自始至终也从未能踏上这片土壤。而对于邓丽君来说,未能来到这里或许也是她最大的遗憾。
邓丽君的母亲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也不懂为什么她从小就关心大陆的事儿,老问咱们为什么会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开演唱会、赚大钱,她没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这是她永远也圆不了的终生遗憾……“
她离大陆最近的距离大概是在金门——这个充满政治意味的地方。这也恰好能说明邓丽君为什么和这里总是会有一墙之隔。

70年代末,动荡结束,百废待兴。虽然此时大陆还较为封闭,但依旧没能阻止迅速走红整个华语世界的邓丽君之声。
那时,在大陆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偷听“敌”台和翻录磁带。
大陆的广播电台不会播放邓丽君的歌曲,用收音机时偶尔模模糊糊听到一个温婉而极具女性魅力的声音,就是不少人对于邓丽君的初次接触。
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初开,不少邓丽君的卡带被私人带来大陆。一盘原版磁带可能会被翻录上百次,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邓丽君的歌声就在大陆传播开了。

她的温柔,她的妩媚,她的甜美,无一不在撼动着人们被禁锢许久的心。尤其是那些听惯红色歌曲和样板戏的年轻人:
“歌然还能这么写?还能这么唱?
也正因如此,邓丽君一开始在大陆遭到了封禁,被贴上“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标签,遭到批评。甚至在1982年时出过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书,将矛头直指邓丽君。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民众对她的喜爱。《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美酒加咖啡》在大街小巷中传唱,那个年代但凡没有那么保守的男青年几乎没有一个能逃脱邓丽君的魅力。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

3.
1984年,海关解禁,来到香港的大陆人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
一年后,《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是大陆第一次对邓丽君的正式报道。

1988年,大概是邓丽君最可能来到大陆的一次:她收到了正式的演出邀约,但却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未能成行。
在大陆80年代末逐渐萌发出的流行乐手中乐潮中,几乎没有人不曾迷恋过邓丽君 :
王菲、韩红、那英、田震、毛阿敏、崔健、郑钧、许巍、臧天朔……他们都听着她的歌声长大。
王菲在邓丽君去世后不久,发行专辑向她致敬,专辑内的歌曲悉数翻唱自邓丽君。
唱片公司本来打算邀请邓丽君来与王菲合唱,但无奈一直联系不到她,没隔多久,就传来邓丽君逝世的消息,让两人的合唱成了遗憾。
专辑名也别有深意。王菲回应“靡靡之音”的评价,索性就以“非”和“菲”同音的双关语意来为专辑命名,取名为《菲靡靡之音》。

同样是在1995年,郑钧、臧天朔、唐朝、黑豹等摇滚音乐人发行了一张翻唱邓丽君的《告别的摇滚》。

崔健说她的创作是“开始真正是一种来自非政治性的、非传统的自由创造“。这无疑是邓丽君对华语音乐最大的影响。

不过,大陆和邓丽君之间的直接联系也仅限于此了。
其实直到邓丽君离世,很多人对于她的直观印象还停留在4.25 英寸x 2.75 英寸大小的盗版磁带封面上——因为复杂的原因,她在生前从未被官方解禁,也从未出现在这里的电视上。

直到1995年的今天,中央电视台才首次报道邓丽君,内容则是她的死讯。
正如《甜蜜蜜》的结尾画面。1995年5月8日,CCTV4在常规新闻里报道了“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昨日在泰国清迈病逝”,并播放了多段邓丽君生前演唱活动的电视画面。
这是不少人第一次看到"动"起来的邓丽君。
然而这一切,她本人却再也看不到了。

---The End---
浣熊唱片文章、视频音频内容均为原创
转载请联系我们
请勿随意搬运
原创不易
你每一次的阅读、分享与转发
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回顾---
一年前,我们在浣熊不是唱片店举办了邓丽君唱片往事纪念分享会,邀请来了邓丽君生前挚友、台湾金牌经纪人的宋文善先生以及多位乐评人,来一起分享邓丽君的往事:




---我是分割线---
线上购物微店搜索“浣熊唱片”
实体店:上海市中山东二路600号BFC文创里B145
营业时间:周一 - 周日 10 : 00 - 22 : 00
微博/B站/知乎:浣熊唱片
联系微信/电话:17621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