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没有用的东西?KennaXu:是的,但它让我们 have a break

“包括’断舍离’的生活概念、包括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包括’做减法’的管理学方法论等,其源头可以说都来自于极简主义(Minimalism)。它曾经有很多个名字:ABC艺术、Object Art、Primary Structures、 Cool Art(冷艺术)等,但今天将它统一称为’极简主义’。它实际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发生的最初是为反叛并打破在20世纪50年代以波洛克为首的、被推至神坛至高点,倡导创作理念至上、象征性和情感主义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 ——KennaXu
这是极简主义发生的“初衷”。
但事实上,任何值得被铭记和进入艺术史的行为,其背后多含有绝对的“革命”色彩,就如同极简主义的缘起,最初或者应该追溯到1913年,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在白色画布上画的黑色方块——《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方块》。通过这张画作,马列维奇声称:艺术从此不再为政治和宗教服务,它不再体现不同画派和历史演变,不再以此为目的,它深信艺术可以现实地存在于自身并为自身而存在。

话题回顾:
聊聊我感兴趣的极简主义艺术

可以说,《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方块》的方式和理念,后来成为极简主义发展初期借助最多的基本手法,在这个基础上,极简主义始从绘画开始探求艺术的根本意义。直到60年代,因为一种新型的雕塑形式的出现,极简主义的发展开始逐渐与后抽象绘画(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分道扬镳。

这是极简主义之所以“成功”的地方——它打破了绘画二维的局限,不仅将创作扩展到三维立体的层面,更甚至直接打破了语言(既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雕塑、装置)、空间(极简主义的创作核心之一是对于空间关系的重新定义)和领域维度(直接延伸到大地艺术、光艺术、工业制造等)。
也就是说,极简主义艺术产生的动因最初来自于绘画,但最终无一例外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们全都转向了三维,甚至超越于三维的创作。
对此,KennaXu总结了极简主义艺术的5个去除(去除表达、去除情感、去除作品独特性、去除作品与艺术家的叙事、去除明显的象征主义)和7大要点(重复一件简单的事、非人、机械、新材料、故意无趣的、不是画、不是雕塑)。而极简主义的核心是“空间”,主旨是:所见既所得。


对这一思考展开绝对诠释的艺术家包括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索尔·莱维特(Saul Levitt)、约翰·麦克拉肯(John McCracken)、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等。但不管是贾德的箱子、弗莱文的霓虹灯管、安德烈的铝和锌“地毯”,或者莫里斯的“观象台”,都是在对艺术创作的目的作出新的阐述。
就像弗莱文曾经说到的那样:不管是象征主义还是抽象主义,都导致审美力量的琐碎和渺小。就因为如此,不论是艺术之于我们还是我们之于艺术,都成了一种心理上漠然的装饰,或者成为以受人景仰为目的的艺术家的单方面乐趣。艺术有它本身的意义,这个意义不只是对创作者的,也是对观众的。


至此,Kenna 回应到:“在20世纪之前,我们往往认为艺术是被赋予的涵义,但是从极简主义开始,艺术含义的建构性和情感叙事被切断,它所有的作品都是’所见即所得’。”这与杜尚以小便池针对艺术的构思性和创作的“必然性”进行的批判一样,某种程度上来说,极简主义证明了艺术的“无意义”,但是“无意义”不代表无价值。相反,极简主义在相当大程度上将“意义”的解释权交给了观众。
所以Kenna说,极简主义的三个关键词是:光线、在场和感知(参与)。
这是极简主义作品在当下语境中被认知和推崇的核心之一:与当下时空里真实的人产生关系,将主导权让位于每个个体。而另一个核心,Kenna认为是当下的生活太着急,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得每个人都很焦虑,于是“极简”的生活方式和极简主义艺术的视觉让我们“have a break”。这是他钟情于极简主义艺术的原因之一。但Kenna同样也认为,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深入了解,“标签”只是建构一个方便认知和阐述的坐标而已,更重要的还是要放在现实的语境和历史的维度中去了解和判断。

从这一点出发,他以三个艺术家冈瑟 · 弗格(Günther Förg)、伊米·克诺贝尔(Imi Knoebel)和马树青为例,分享了怎么通过了解艺术家去了解极简主义,以及借此回应了那个经典的“美术馆场景对话”。
A和B一起去了MoMA看展览, 看到卢西奥·丰塔纳(LucioFontana)一件刀割裂油布的作品时, B说:就这我也能做! A说:是的,可是你没有。
“是的,可是你没有。”,这句话的潜在台词是:“是的,但是你没有在他所在是那个时代也这样做”。这个回应里隐含的三个信息是:1、你没有在那个时代;2、你不是他;3、你没有这么做。



而Kenna之所以选择这三位“非主流”的艺术家作为个案,原因有三,其一是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Kenna都有收藏,并且他对这三位艺术家亦足够了解;其二,极简主义是个全球性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和创作风格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文化;其三,欧州战后的历史环境对于艺术家创作和风格语言的影响:战后德国的冷静和反思与美国极简主义的反叛是不一样的。
冈瑟 · 弗格是Kenna收藏的第一件极简主义作品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非常重要的德国艺术家。Kenna认为他的重要性体现在,他看似模仿了许多“大师”的作品,却在模仿的过程中,将现代艺术转换到当代的语境中——“大家知道极简主义的核心要点之一是’纯粹’,但是冈瑟 · 弗格的创作却是以不’纯粹’的媒介和方式,去回应’纯粹’这一话题,并且是以现代艺术的语言解构当代艺术的语境”。

1952年出生于德国,因其极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品而闻名。1979年,Förg从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毕业,早期创作以单色绘画为主,后期开始进行组合创作,以及大尺幅建筑照片,拍摄的内容主要是被纳粹使用过的建筑物。1980年,冈瑟·弗格在慕尼黑首次举办个展,此后在洛杉矶MoMA、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以及不莱梅美术馆等重要博物馆多次举办个展。1992年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Förg的作品获得展出。2013年12月,Günther Förg去世,享年61岁。




伊米·克诺贝尔(Imi Knoebel)是Kenna非常喜欢的一个艺术家,只因为他觉得Imi是一个始终保持“鲜活”的艺术家。但Imi更响亮的一个身份是:马列维奇与博伊斯的学生。作为一个出生成长于东德(苏联占领和二战的双层历史背景),后在二战时期逃亡到西德的德国战后艺术家,其早年的人生经历对于其创作的思考和影响都有直接关系。

1940年出生于德国。1962年到1964年期间,他在达姆施塔特艺术学院参加了以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和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o Moholy-Nagy)的包豪斯思想为基础的结构和建筑构图课程。1964年,他与在此结识的伊米·吉斯(Imi Giese)一同转入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跟随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学习。1966年之后他开始探索更多充满活力亮度较高的色彩去创作,一列的鲜艳且不对称的色块组合形成他理想中的艺术。1991年,克诺贝尔首次采用铝板材料创作作品,并曾在世界许多重要美术馆举办展览,作品也多次被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布罗德当代艺术馆、德国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




Kenna认为这是了解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最好方式: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创作思考怎么来的、他不同时期为什么会这样思考等等——这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价值:通过一件艺术品,了解一个艺术家,然后了解其所身处的环境、文化和时代的历史故事。但这个价值本身,并不是艺术家赋予的。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只是提供了一把打开故事的“钥匙”,是否去打开它,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个人自身的意愿。
相反的,Kenna提出了另一个并行的观点是,艺术家和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家的创作应该像他这个人——就比如里希特是个比较古板严谨的人,他不喜欢泡吧也没有酗酒的习惯,生活里甚至有点不苟言笑,所以他的创作绝不可能诙谐调侃——因此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了解一个人。有可能因为越了解越爱,有可能因为越了解越明白不合适,这是Kenna上期直播提到的“艺术收藏的恋爱观”。

1976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绘画专业;1994年移居法国巴黎、普罗旺斯;2003年在北京798建立个人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巴黎。2015-2018年间曾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其实也是Kenna从第一期直播以来就一直在倡导的收藏价值观:“成为你自己”。就跟谈恋爱一样,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一段什么样的关系,喜欢什么样的人,然后和这个人相处是否舒服合适,最后才决定是否跟他/她一起生活。当然也不排斥情之所起一往而深,然而相互了解了之后,渐行渐远。但也可能会如直播快结束时的一位观众的留言一样:“‘成为你自己’,这是最难实现的一件事,尤其在这样一个时代。”
不管怎么样,要有一个好的收藏价值观,然后才可能找到对的作品。

直播的过程里,Kenna讲了很多德国战后艺术家之间有趣的故事,不仅伊米·克诺贝尔、甚至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马丁·基彭贝尔格(Martin Kippenberger)等。感兴趣极简主义和德国战后艺术的朋友,看回播吧,相信我,必有收获!
对了,文末友情提示:今天是KennaXu画廊年后复工首展“赋春”的开幕,参展艺术家不仅有冈瑟 · 弗格,更有阿尔贝托·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梁绍基,还有非常值得关注的德国青年一代极具有潜力的艺术家恩里科·巴赫 (Enrico Bach)等。喜欢的小伙伴,自行搜索公众号“KennaXu画廊”。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END-
文字/编辑:郁婷
图片来源:网络、在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