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妈妈把10岁儿子扔下楼?“陪读真的太难了!”

有人说,养的孩子就是个碎钞机。
叮当觉得恐怕不止如此,他还可能是个碎命机。
高血压、抑郁、心脏病、脑溢血……多少人逃得了?

前段时间,曾有这样一则新闻:
凌晨1点左右,有人看到七楼窗户上,一个探出头的男孩哭喊着:“妈妈,我不敢了,你别扔我!”
当警察赶到时,这家10岁的儿子已经去睡了,但妈妈却不见踪影。
还好,在楼顶的一处角落里,警察找到了正在默默流泪的孩子妈妈。
她哭着说:“我白天要上班,下班了还要管二宝。大宝的作业写得一塌糊涂,老公也不帮忙辅导。”
原来,10岁的儿子在家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忙了一天的妈妈,半夜里给儿子检查作业时气不打一处来,把儿子拎到窗边,想以此教育教育他。
看完这个母亲的经历,留言中有不少妈妈表示十分心疼,很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
来源:《钱江晚报》记者 谢春晖

背古诗背不出来、生字总是默写不对,边玩边写,拿过来一检查全是错别字,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搞到深夜......
遇到这样的孩子,哪个做母亲的,会没有痛打孩子后又自责崩溃的瞬间?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日子,我们还要顶着黑眼圈循环无数次:
疲惫不堪——孩子不好好学习,拖沓到深夜——崩溃到打骂孩子——自责后悔,怪自己没控制好情绪——担心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亲子关系变差——更加焦虑——再次崩溃——疲惫绝望。
作为普通人,我们既不能理清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毛病,也没有想不出更智慧的解决办法。

如何远离焦虑,打造高效能家庭?
朋友谈起自家女儿的生活日常,我简直不够相信这娃才7岁。
小女孩放学回家吃完饭,休息半小时就会自己写作业,按照课后清单和时间饼图,完成当天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从来没有熬夜学习到半夜。

晚上睡前,还会准备好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书本,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整整齐齐叠在枕边。
周末还懂得列出自己需要的购物清单给妈妈,让妈妈帮忙采购,学校组织郊游,孩子也能一项项列好自己喜欢以及需要准备的东西。
许多妈妈跟朋友讨教经验,她说:“这些事都是4岁就开始引导的,到了上学都形成习惯了。”
为什么自家的孩子拖拖拉拉做作业做到凌晨,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阅读、背诗,还能来点兴趣爱好,一点也不让父母操心?
差距就在于习惯。
就像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高效能的家庭,都是靠好习惯支撑起来的。


4-12岁是好习惯培养的黄金期
4岁到12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孩子的好习惯是需要从小养成的,成年后小时候的坏习惯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经历才能矫正。
曾看过环球人物采访董卿的视频,当问到阅读情况时,董卿回答:
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之前1个小时阅读,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啊。无所谓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个习惯了。

为什么阅读成为了她的一个习惯,直到成年也难以放弃呢?
看看董卿小时候的经历你就明白了,她很小就开始每天抄成语和古诗,抄完还要大声朗读和背诵,后来又开始抄古文,再后来就是读经典名著。
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按照父母列出的书单,读《红楼梦》、《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世界名著,三五天一本。
可见,小时候父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跟父母之间逐渐有些分歧,所以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都会逐步逐步的在下降。
当家长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期,再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指手画脚时,他的内心就不在如小时候那样听话了。
如果能在4-12岁之间,让孩子养成了管理时间、做事专心肯坚持的好习惯,父母自然少操一些心,少一些焦虑。
叮当派好习惯,5年研发、汇聚中科院心理学家、北大、复旦国学专家及一线语文名师,依托大师课、绘本、国学,利用视、听、互动等线上音视频产品,对3-12岁儿童“学习、情商、性格”三方面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