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和爸爸离婚,是因为我太调皮吗?”如何引导孩子攻击性
作者:静波
小A和小B是我的两个女邻居,她们各有一个儿子。小A的儿子刚满两岁,小B的儿子6岁了,两个男孩的“性格"特点截然相反。
小A的儿子比同龄人高出半个头,精力旺盛、调皮捣蛋,在家上蹿下跳、翻箱倒柜;在外经常抢小朋友的零食玩具,还打人。有次小A前来制止,孩子竟口出狂言:“我要把妈妈打死。”无论怎样批评呵斥,收效甚微,让小A全家头疼不已。
小B是个单亲妈妈,儿子安静少言,总是怯生生地躲在妈妈后面。在幼儿园里,即使被小朋友欺负了也从不还手,如果大人不主动问起,他通常都是默默忍着。
有一次,小B的儿子问她:“妈妈,你和爸爸离婚,是因为我太调皮吗?”小B一听,顿时泪流满面,不知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连连否定之余,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小A和小B看着对方的孩子,互相羡慕起来。
“你家孩子性格真好啊,又斯文又乖巧,自己看书能看半天,以后一定学习成绩好。我们那个皮猴,要是能静下来一会儿就好了。”小A说。
“太内向了,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白日梦。还是你们家性格好,又精神又皮实,男孩子就应该这样啊,谁也不敢欺负他。”小B说。
“伤脑筋,怎样才能养出又活泼又乖巧的孩子呢?”听说我最近读了不少育儿心理学书籍,她们一起找到了我。
“你们呀,得帮助孩子充分释放攻击性。”我说。
“什么?释放攻击性?”她们面面相觑。
“是的,听我慢慢说。”

攻击性的来源:婴儿没有得到即时回应
孩子在1岁前,是无法区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换句话说,婴儿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他能掌控所有事物的一举一动。
因此,婴儿会觉得自己的任何需要——吃喝拉撒睡,都应该得到即时的回应。但事实是,这种感知和他的实际能力严重不符,他的需要全部依赖于身边的养育者去满足。
在这样的感知下,一旦没有得到即时回应,婴儿就会发展出巨大的无助感。无助感随即演变成暴怒,让他恨不得毁灭掉这个世界,这就产生了对世界的攻击性。
一个婴儿抱着毁灭世界的感觉,当然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孩子到了小学、中学,甚至长大成人之后,还觉得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就不仅可笑,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破坏性后果了。
多少啃老、不负责任、不守规则的“巨婴”,往往就是攻击性发展成破坏力的表现。
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体现
其实,攻击性和食欲、性欲一样,属于人类的本能,其实是生命力的表现,并非洪水猛兽。
英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
这意味着,有了攻击性,一个人才能涌现出乐观、坚强、积极、拼搏等有创造力的品质;相反,一个没有攻击性的老好人,则是中庸、畏缩、死气沉沉、不敢出头的。

攻击性易疏不易堵
我们知道,人的性格大部分在3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因此,如果在童年时期,特别是3岁以前,攻击性得到充分的满足,他就能顺利过渡,转化为一个平和的人。
与之相反,如果认定攻击性是坏的,一味压抑、惩罚而不给予满足的机会,那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惧怕家长的责备和惩罚,不敢表现出攻击性。
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成熟的孩子,在身体条件上已经不输给大人。以往被压抑下去的攻击性,就会开始表现出来。轻则叛逆、摔东西,重则打架、自残、伤害他人。
如果孩子的攻击性在青春期继续受到打压,在成年后有几种可能:
1. 向内转化:彻底压抑下去,成为畏畏缩缩、谨小慎微的老好人,重则抑郁。
2. 向外转化:暴躁易怒,缺失社交能力的“巨婴”。
3. 同时向内外两极分化:人前恭顺压抑;人后暴力,表现为家暴等各种反社会行为。

也就是说,沉闷中庸和暴躁易怒,这两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特性,实际上都是攻击性在童年没有得到合理疏导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攻击性用“洪水”来比喻也未尝不妥,因为同样是奔腾涌动的洪流,同样易疏不易堵。堵塞洪水,往往迎来灾难性的淹没和毁灭;压抑攻击性,反而更容易滋生出缺陷人格。
其原理类似于,当一个人在婴儿期得到充分的母乳喂养,口欲得到满足,日后就不容易对饮食产生执念,更容易接受均衡饮食、健康饮食的理念;很难变成暴饮暴食的“吃货”,或憎恶食物的厌食症患者。
也类似于,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得到充分的关爱,发展出足够的安全感,那么他长大后反而会更独立、有担当,而不是依赖父母、埋怨父母。
那要怎样帮助孩子把原初的攻击性转变成正能量,而不是破坏力呢?
面对孩子的攻击,家长平和接纳就好
前面说过,在婴儿时期,最好尽量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即时回应,减少他的暴怒感,从源头上赋予婴儿平和、有安全感的内在力量。
但无论父母等养育者的感觉再敏锐,毕竟不是和婴儿连体同心,不可能实现100%即时满足——难免会有需求被延迟,或被误解(比如把胃部不适的哭闹误解为饥饿)的情况。
因此,婴儿产生攻击性是必然的,无法避免。
在被孩子“攻击”,例如哭闹、咬乳头、击打时,大人只要平和地接纳就好了,不要过度反应,更加不要给予否定和拒绝。

What?不拒绝,怎么让孩子知道后果的严重性?这是什么原理?
原理正是婴儿对自己的“全能”感知。正如他们认为自己一发出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他们同样认为:自己一进行攻击,世界就会消失。
假如这样的念头没有得到良好的释放,孩子就会一直觉得攻击是不好的,把“攻击”等同于“破坏”,而大人的指责和惩罚更会加深这个认识,让他们把这种罪恶感延续到今后的人生之中。
就像很多成年人,在亲人遭遇不幸的时候,虽然意识里知道是客观的事故,但潜意识总觉得是由于自己错误导致的。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如果我早点存够钱在海南买套房子,让我爸爸能去那里过冬,他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了。”
更有甚者,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破罐子破摔,选择了自暴自弃的活法。
但如果在3岁之前,看到最亲的人在自己的攻击下毫发无伤,甚至还能平和地接纳,孩子就能意识到:“原来爸爸妈妈是比我更强有力的个体,他们不会因为我的攻击而受伤。”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攻击性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表现和流露攻击性,而不会刻意压抑自己了。
而当这种攻击本能被最亲的人看见、接纳和满足之后,它就会正向发展,演变为激励孩子健康成长,有创造性的美好能量。
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攻击性
听我讲到这儿,小A和小B就明白了:
小A的孩子正在对世界展现他的攻击本能。在大人的批评和否定下,他幼小的心中已经开始把攻击性理解为不被认可的破坏行为了。
社交规范自然是要培养的,但一味说教、讲道理并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培养好习惯的前提,一定是孩子能够满足、乐意地去做。
想要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和平相处,在家不妨自由一点,让他充分表达攻击性和探索欲望。
家里弄得一团糟,过后收拾就好了;实在无法把物品放回原位,就随他去、放轻松点。比起孩子释放本能、发展创造力的需要,家里短暂乱个几年,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小B孩子的沉默寡言,正是攻击性已经被压抑到心底的结果。他对家庭的遭遇抱有负罪感,认为父母离婚是自己“调皮”导致。还好这个想法已经被小B否定了,否则对孩子的心灵真是毁灭性的的。
要消除这种负罪感,小B其实可以这样说:“离婚是我和爸爸两个人之间的事,和你没有关系,当然不是因为你了。再说了,我们都觉得你特别棒。”
当然,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小B还得给予孩子在现实中充分释放攻击性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
比如,让孩子多多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无论能否顺利完成,都能挖掘并说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让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可以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
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之后,就能一步步敞开心扉,发展出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了。

想一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面对他的哭闹,是怎么应对的?
当孩子稍大一点,表现出愤怒甚至打人等“叛逆”行为时,你又是怎么做的?
如果你习惯了拒绝和否定,不妨从现在开始,尝试接纳孩子的本能,让它自由流动,直至排山倒海地涌出。
从你“看见”的那一刻起,破坏力就开始消解,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终将唤醒。
© 本文版权归 豆友210072263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