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记(四)
今天读唐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意涵让人极有感触,唐诗中的意象是由来已久的,但正是因为与生活的交融,让风、雨、日、月、山、河,都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语言的发展给了唐诗更自由更直接的表达,在文字又有了新发展的今天,诗歌将会以怎样新的形态创造新的感动,确实令人神往。新秋之歌带给我的触动,可以也类似于唐诗之于林庚吧。
台北的饮食还有很多,讲完公馆,一时间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讲。以后的内容可能会变得有点混乱,或许会一会儿说说城市,一会儿说说食物,看当时写作的心情吧。今天就来讲讲全台湾的夜市。
夜市和小吃可能是很多大陆人对于台湾美食的第一印象。平心而论,台湾的夜市确实多,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他们代表的夜市,并不是每一个夜市都有他们代表的美食。单单在台北,我去过的夜市就包括公馆夜市,师大夜市、士林夜市,饶河夜市,还有还有一些比如宁夏夜市,我都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到过。其实这几家夜市的口味大同小异,很多店甚至是连锁的,卖的东西也很相似,大陆人所熟知的东西有鸡排,盐酥鸡,大肠包小肠等等。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士林夜市的牛肉馅饼,嗯,其实外观看起来与一般的牛肉馅饼并没有很大不同,只是更小更厚一些,但是里头的牛肉非常的扎实,肉饼的厚度可能有一般汉堡中肉饼厚度的2~3倍。士林夜市里最有名的可能是士林鸡排,但我吃起来觉得并没有比派克鸡排更好吃,还有其他的一些小吃,现在回想起来都没有什么印象,味道也不突出。倒是饶河夜市的药炖排骨,让我现在还能想起那股中药味儿。
饶河夜市的位置有点偏僻,我印象中是某一条捷运线的终点站,旁边挨着台湾著名的批发市场五分埔。饶河夜市的规模并不算大,门口似乎还有一座香火很旺的妈祖庙。要炖排骨中的肉是很多,印象中用的也是相当不错的肋排,但是总有一股很奇怪的甜味儿,现在想想应该是在汤里放了很多甘草。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讨厌吃甘草片儿的人,所以那碗排骨汤我喝了一口就觉得实在难以下咽,最后还是用在士林夜市吃到过的一模一样的牛肉饼充饥了。
如果要给全台湾的夜市做个排名,我最想推荐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的一个小众夜市——基隆夜市。基隆这座城市的位置其实挺尴尬的,离台北很近,搭大巴车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所以很多游客可能不会选择到基隆去游玩,因为台北跟他附近的淡水已经足够有名了。但其中有很多过人之处,比如韩国游客特别喜欢去的野柳公园,还有邓丽君的墓园,以及前两年特别火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海报拍摄地。之所以把基隆夜市排在第一,是因为第一它有特别好吃的,其他地方吃不到的小吃,鼎边锉。其次在一些其他地方也有的小吃,比如说芋圆,基隆夜市总能做的比其他地方更加好吃。鼎边锉其实也是一种福建小吃,有点类似于大杂烩,感觉里面煮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能还有鱼丸之类的,核心的特点在于鲜。基隆是一个港口城市,经常会有外国的货轮和游轮停靠,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个原因有关,我们在基隆夜市吃到的鼎边锉特别的鲜美。而特别要提到芋圆,并不是因为那边芋圆的口感有多么的特别,而是每一张桌上都放着一瓶神秘的调料,柠檬汁。加入柠檬汁的芋圆跟不加柠檬汁的,绝对是两个物种,一般芋圆甜蜜的口感,在加入柠檬之后会瞬间升华成清爽的味道,让人不禁感叹,为什么这一点点改变就如此冰爽美味。
其实基隆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很美好,那里的天气特别变化无常,而且似乎是全台湾下雨最多的地方。整个城市总给人一种潮湿阴郁的感觉,一切都是湿乎乎的样子,感觉总也晾不干,而且骑楼因为长年累月的下雨都变得有些潮湿,阴暗,是一个让人特别觉得怀旧,适合演黑帮小说的地方。我们当时从基隆出发,沿着台湾的北海岸线往淡水走,在中间的时候我们好像去看金山老街,但具体看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在终点的时候我们去吃了一家有名的鸭肉还是鹅肉店,那家店特别奇特,他们就开在某一家的祠堂里,祠堂内既供着祖先又摆着案板,你可以坐在他们的香案下面的桌子上吃,感觉真是非常奇妙。而且那家店好像有很多额外的小店,你可能要在总店点菜,然后到另外的店的2楼去吃饭,总之我也有点记不起那顿神奇的饭是怎么吃的了,只是对那个卖菜点菜的大祠堂充满了敬畏。
其实说起夜市,除了基隆我好像也没有特别想要推荐的地方。每个地方的夜市我虽然吃了,但总感觉差别并没有那么的大,还不如在当地多寻找一些风味小店来吃吃看,可能比在夜市里吃那些各地都有的大路货更来的有意思。我唯一有点印象的是当时在高雄有一天晚上没吃晚饭,所以就想去夜市转一转,也没有特意的去搜有哪些好吃的店,只是路口看到一家饮品店有人在排队,就走进去买,结果发现那家就是整个夜市最有名的饮品店。所以有的时候不要刻意的去寻思自己应该吃些什么,尤其在台湾这么一个不是很大的地方,把嘴巴交给腿交给眼睛,随便走走看看,遇到喜欢的店就停下来尝一尝,随时保持肚子里还有空间给下一家可能遇到的新鲜店铺,可能会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