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逛街、看电影,反正就是不喂奶:民国上海的摩登妈妈真这么好当吗?
1935年,某医院病房有7位临产妇女。其中有一位是家境算得上富裕的少奶奶,因没有奶,只好喂小孩吃羊奶,她自己也打算出院后雇用奶妈。在谈到喂奶这个问题时,少奶奶发表了一番看起来很不“母爱”的言论:
我有奶也不喂小孩,喂孩子的人容易显老,并且出去也太不方便,我在家是坐不惯的,不看电影,就是听戏,再不然就得找人家打打牌,或是出去逛逛,家里事反正有老妈子,我也不会做,也用不找管。
这样一个纵情享乐、喜欢交际的妈妈,在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上海,还不少见。她们多半是受过一点新式教育,或被新思想洗礼的女学生,她们的家庭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可以供她们追求物质享受。加上民国时期牛奶业的兴起,喝牛奶和奶粉成为妈妈们亲自哺乳和聘用奶妈之外又一个绝佳的替代选择。

当时的报刊舆论对这类“摩登妈妈”大加鞭挞,斥责她们贪图安逸,沉迷享乐。哪怕是现在,估计也有不少人会指责这样的妈妈怎配为人母?!
但不喂奶的“摩登妈妈们”就真的这么轻松吗?
当时深受年轻女性欢迎的《玲珑》曾刊登过一名叫“白夫人”的家庭妇女一天的工作时间表。这位“白夫人”有3个孩子,分别是7岁、5岁和4个月。她一天的工作就是照顾一家五口的起居和处理各种家事。

可见,即使妈妈自己不喂母乳,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一点也不轻松。
如果说这位“白夫人”还算是贤妻良母,严格来说,并非前文所批判的那种“摩登妈妈”。那么下文这位“徐女士”,其在《玲珑》上刊载的所谓“日记”,大概多少能让我们一窥这些“摩登妈妈”的内心。
徐女士的家庭条件很不错,与老公结婚后,两人感情十分融洽。生了女儿以后,每天的家务无非就是给老公做饭,在奶妈的帮助下看管下女儿。除此之外,她还有时间去跳舞、打麻将、看电影、逛公园、去回力球场看球、与朋友聚餐、旅行等等。可以说,生活过得十分充实了。似乎生孩子对她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直到她女儿18个月时,奶妈离职回家乡,她不得不开始独立承担女儿的日常起居。
从此之后,她体会到带孩子的累和苦:女儿在断奶期各种哭闹、拒绝吃粥扯破喉咙嚎啕大哭、四处张望寻找奶妈。她不由得埋怨:“孩子缠身,连记日记几乎也没有工夫,母亲真不容易做好。”
虽然种种束缚和不易,她却也还在努力做个好妈妈——出去游玩时,因挂念女儿,她急忙坐车回家;也会带着孩子去看自己的父亲,让他体验一番弄孙之乐;虽然抱怨好几个晚上被女儿吵醒,却还是会努力哄孩子;女儿顽皮不肯穿鞋,在家赤脚走路时,她也急得没办法;给女儿买冰激凌吃,结果自己拉肚子患了痢疾,却庆幸女儿没有事。
不过,在日夜看管小孩的日子里,她逐渐觉得苦闷。她羡慕未婚的朋友自由自在。对自己安稳平静的生活,生出一丝不满,总觉得“日常生活的平凡呆板,没有一点波折,又不免感觉的机械旋转的无聊。”
这恐怕不是她一个人这么想。事实上,当时很多女学生和在职妇女嫁做人妇后,在生活百无聊赖后,不少人开始堕落,终日留恋娱乐场所。
就像当时一份女性杂志指出的那样,这些女性在成为家庭主妇之初,尚能“感到青春之火的燃烧,柔情蜜意的领略种种人生的蔷薇面。”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日常的柴米油盐、照顾小孩、监督佣人,让她们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厌倦,甚至反感。
毕竟,这些有生活独立能力和意愿的人,现在却无法生活自立,这种依赖式的生活让不少家庭妇女逐渐沉溺消遣娱乐,诸如打牌、赌回力球、跑马跑狗等,寻求刹那间的麻醉。两性的冲突也因此产生,家庭纠纷也渐渐增多。不知根本原因的男子,只知贬斥:“现代女子根本就不是好相与的。”婚姻的裂痕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母亲节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不是不喂母乳的妈妈就不是好妈妈,那些为了身材、为了享乐,或者,仅仅是因为怕痛而放弃喂母乳的妈妈们,与贤妻良母的标准背道而驰,但这又何尝不是女性寻求自由和自主的一种努力?

benshui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日 回顾下十一年的编辑生涯和我那些滞销书 (30人喜欢)
- 40岁中年人的第一年:2024年总结,还是命重要!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