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海虹
前两天海虹姐姐发来邮件,说自己的小说《水晶天》和一个短篇集就快要出版了,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基本上是全职奶娘,并附赠一张温馨母女照和一张女儿跟儿童节礼物——一只白色温柔大熊的合影。
我想起去年写专栏试图写清楚她,最终未果,心里一直很抱歉。赵海虹很多面,不能单靠《伊俄卡斯达》了解她。
而我,也最终没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足够了解她。但是她一直很宽容,大概是能够感受到我对她的喜欢吧。
我把这篇文章放在这里。
忽然发现我在文中剧透了她的新书《水晶天》的一些内容,我大概是提前阅读了这本书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吧,这其中应该还包括大刘,他给了她很多建议。
喜欢旅行的海虹告诉我,要多多出去走走,不然结了婚会有很多束缚,有了孩子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我还是能够嗅到她内心渴望远方,渴望写作的那种悸动。
这是去年《科幻世界》的那个专栏,不过我忘了是在哪一期了。
希腊女神赵海虹
这是一双有魔力的眼睛,黑色的眼珠晶莹剔透,瞳仁深处闪烁着一种灵异的微光。
——《伊俄卡斯达》
对于她的印象,一切都定格在2007年夏天的那条蓝色纱裙上。那天成都潮湿充沛的阳光倾泻在这座陌生城市的路面上,不断生长的幻想让这个城市变得光怪陆离,而她穿着一袭水蓝色纱裙,安静地站着,微笑,就像——就像一个希腊女神。
【俄狄浦斯之恋】
俄狄浦斯,希腊神话中与母亲伊俄卡斯达相恋的王子。这个名字似乎永远和爱欲、扭曲、悔恨纠结在一起,也和唯美的爱情重叠在一起。
“从我看到弗尔的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了他。这种爱来得这么突然,简直让我措手不及。爱情照亮了我的生活,我觉得一切都改变了,世界已不再是原来的世界。”
在《伊俄卡斯达》一文中,女科学家梅拉妮在大西洋底找到失落的城市,遇见一位躺在水晶棺里的完美的男子。她对他进行了细胞取样,并通过克隆的方式孕育了一个新的他。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并相爱了。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梅拉妮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惊、彷徨、愤怒、悔恨……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情绪都在炽热的爱情面前退让了。
这是许多人敢想而不敢做的爱情。从此,我也颇为欣赏她在柔美的笔触下,内心的那股执着,和听命于真心的勇气。
赵海虹在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姑娘不曾有过浪漫绮丽的梦想:辛蕾拉的水晶鞋、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美好的幻想不受严酷现实的约束,于是再丑再不讨人喜欢的姑娘都会在梦中遇上能给自己幸福的意中人。
1999年,那时我15岁,正是对爱情想入非非的年纪,我看着她缓缓道出女孩心底最绮丽的梦想,一个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完美的王子,当他走进视野里的时候,就好像嵌进画面中为他预留的位置。
他拥有让人不敢逼视的美貌,就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变成的真人:高大、英俊、健美,有着高贵、优雅而略带神秘的气质,而他更拥有比他外表更出众的才华。在他的注视下,“我”感到窒息,好像自己已经灰飞烟灭。
“赵海虹写小说就是为了寻找她内心的爱情。”顾文瑾说。她是《科幻世界》第一个“小雪”,也是赵海虹多年来“一同成长”的闺蜜。喜欢管赵海虹叫“我的赵小姐”。
而她的赵小姐却认为,这是对截至大学时期创作的评价。
残酷的事实是,当赵海虹得到了这个故事完整构思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她左思右想,如果不让梅拉妮爱上欧辛,这个故事完全就无法发生。
赵海虹认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维护某一个内核(小说中牵涉的是“血族”,也既基因),但是在内核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如梅拉妮与和自己完全没有遗传关系的欧辛结婚生子,已经失去原先意义的伦理感却成了更加沉重的力量将她压垮。
“伦理道德这种缘于现实、滞后于现实、然后又制肘现实的现象,正是我想探讨的主题。”她说。
她说,从欧辛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传统文学中最常见的寻根形象,他的根,最后是一个女人的子宫。所以小说中的“爱情”也绝不是单纯的男女爱情,而是一种关于生命本源的力量。
在《伊》文中,女主人公是一位32岁的女科学家,对科学和爱情同样奋不顾身。巧合的是,77年出生的赵海虹,今年也32岁了。她不只一次对我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所在乎的事也在不断变化。
“以前的那些小说都不敢看了。”她说。
现在的她,已经开始尝试写《宝贝宝贝我爱你》这样充满母爱的故事。姚海军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篇,把一个父亲的爱写得如此真实细腻。
赵海虹成长了,但我们似乎还不能自拔,沉迷在她唯美的爱情故事里面。
顾文瑾笑着说,有的时候,“我的赵小姐”写了那么长,就是为了写最后一句,表达一下她的爱情观。比如那篇《来,跳一跳》,她想说的只是一句“要么全心全意,要么恩断义绝”。
文中那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粗糙的女机器人“滴滴”,为了保护主人“路”,甘愿牺牲自己,而“路”却为了自己,以半价卖掉了“滴滴”,一万五,就让一个充满感情的“滴滴”彻底忘记了他。
文中最后一句话是“路”的扪心自问:谁更无情,她(它),还是我?
我看到的赵海虹的小说就是这样弥漫着感情,字里行间缠绕在她指尖的都是爱情。就连对她熟悉得入木三分的顾文瑾也免不了对小说里的爱情着迷,还“偷了”文中“滴滴”两个字做自己的昵称。
2007年5月,赵海虹嫁给了自己的爱情。那年夏天,我吃到了她的喜糖。在遇到她时,我禁不住把气质脱俗的她和希腊神话故事联系在了一起。总觉得她像是走失的希腊女神。
还记得她笑着对我说:“是呀,我结婚了。”
【科幻界的女骑士】
赵海虹是第一个获得银河奖特等奖的女作家。就是因为《伊俄卡斯达》。以最高读者票数当选。
她说这不能说是她“最”喜欢的作品,但是却是少数在构思阶段让她有“飞翔”感觉的作品之一。
那一年二十多岁的她被许多人称为“科幻公主”,甚至被一直叫到了现在。可以想见科幻圈那时发现她的喜悦和她那时年少的明媚可爱。不过她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称号,我也不喜欢。
“要说像,我倒宁愿说自己是个女骑士。”她说。
我听到这里会心一笑,觉得她真是如此。骑在马上的倔强的女子。腰挺得很直,一身飒爽英气,黑色的帽子里却藏了长发飘飘。
中国科幻界的女作家真是少得可怜,在科幻的纸面上,我看到过万马奔腾,也看到过短兵相接,更看到过震天怒吼,却很少听到温婉的声音。
“她一直是细致的,精致的。”《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说。
在这个男人们创建的似乎兵荒马乱的阴暗的世界里,赵海虹就像一缕清泉。
我总是想起《魔戒》里的精灵女王凯兰崔尔(Galadriel),周身跳跃着一层光辉,沉静,站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但随时可以跨上马背,携剑征战。
刚硬和柔美同时出现在赵海虹的作品里面,像两股交替出现的力量,统治着故事的脉络。
有的时候她很细腻。在《世界》里,她会极尽铺陈地去写“小风”摄人魂魄的舞蹈。在《蓝山》里,她会拉住时间前进的脚步,就着月光,缓缓地描述“蓝山”光洁平滑的斜面。在《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里面,她又会打开留声机,播放一曲旧上海舒缓而柔媚的调子。
有的时候,她也很刚硬。在《伊俄卡斯达》中的梅拉妮最终选择了自杀,因为她逃不过丈夫死亡的悲恸,更逃不过刻骨的自责。在《异手》开篇,记者陈平独自一人在粘稠的黑夜中攀爬,手指不时触到冷冰冰滑腻腻的树皮。在《云者》的结局中,一对操着不同科学观念的父子在万米高空上同归于尽。
刘慈欣认为,赵海虹的一些作品有着很强烈的男性特质。
“她看问题的角度实际上是很男性化的。”大刘说,赵海虹非常注重小说的技术内核,这一点在《世界》和《蓝山》中有很强的体现。这两篇文构建了一个通过人体运动收集能量的世界。
大刘说,他跟原《科幻世界》编辑郑军都有同感:赵海虹的很多文章看不出来是一个人写的。
他举例说:“看了男性化特征的《桦树的眼睛》,再看女性化的《痴情司》,真的不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顾文瑾说,这多半与她从小严格的家教和叛逆的性格有关。
赵海虹的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父亲是大学老师。我十分羡慕这样的书香门第,而顾文瑾却笑言那是一个非常“主旋律”的家庭。
“我家赵小姐虽然一直被要求按照‘主旋律’的方式生活着,内心却十分不‘主旋律’。”顾文瑾说。
赵海虹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上的中学,那是一所顶尖的中学,后来考上了杭州大学的英文系,再后来去了浙江大学读英美文学硕士,现在在浙江工商大学教书。
从表面来看,她是个十足的乖女孩儿,循规蹈矩地沿着漂亮的人生轨迹过着自己的生活。
“不,那不是我的人生。”她说。
“从杭外到浙大,我从来不是什么乖乖女,中学时只顾写作,时时补考。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要写作;我知道自己不得不妥协,我得熬过高考。进了大学,由于考分高有奖学金,忽然成了好学生,才兢兢业业想当好学生了。此外也逐渐觉得英语学习本身很有趣。”
顾文瑾说:“她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内心却总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要这么去做。”
她喜欢看古典诗词和名著,她说自己太早看了《红楼梦》(小学一年级),深受“毒害”,长大了还要写《痴情司》这样的东西。
这却不妨碍她爱看武侠,明着看,暗着看,偷偷放在桌兜里面看,以至于上高中的时候与同学合写了20万字的《蜀江桃花早》。
一次偶然的机会撞进科幻这个新的宇宙,让她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
高考结束后,赵海虹从自己负责校文学社刊物《西溪水》撕下那篇《升成》(那时候好象还不太有复印的概念),寄给了科幻世界。没有想到,一举获得了1996年的光亚学校杯校园故事大赛的一等奖。
她曾写道:“我一直挺怀念这个小小的奖,虽然奖金只有一百块,但是给我的鼓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说是《科幻世界》培养了我,一点也不为过。”
姚海军说赵海虹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为《科幻世界》写小说。
赵海虹说,阅读对她的影响都是阶段性的。中国古诗与经典世界名著影响了她的童年与少年,大学后期写论文时才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作品,所以传统对于她而言是“骨血”,不管经过几次的“蜕”,都难以摆脱。《简爱》《飘》,还有亦舒,影响了她对情感与女性身份的自我认知。王小波的杂文与小说为她推开了1900的大门(那以前她认为1900年后的小说没有什么可看的)。而她同时还喜欢历史,《万历十五年》与《黄河青山》给了她全新的历史视角。
她说科幻阅读只占所有阅读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她喜欢布雷德伯里和贝斯特,喜欢大刘、韩松、潘海天,还有程婧波。
“只有科幻才能给我那种兴奋,那种新奇感和力量。”她说。
【译,言】
“赵海虹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变的人,她非常乐于尝试不同的东西。”《科幻世界》编辑刘维唯说。
“虹迷”刘维唯说起赵海虹来如数家珍,她说她就是因为喜欢赵海虹才到《科幻世界》工作的。
刘维唯坏笑着说:“你不知道吧?那篇口味很重的《野性之口》就是她翻译的。”
我一时被吓了一跳,那篇小说是2002年刊登在《科幻世界》上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喜欢“尝试”的人,从大腿开始,这个人一块一块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切下来,用不同的方法烹饪,然后吃掉,最后只剩下一只眼睛和衣服金属躯壳作为支撑,让他继续咀嚼。
我想不到这篇文章居然可以刊登,也想不到这竟是出自写出《日本沉没》和《无尽长河的尽头》的小松左京之手,更是想不到,翻译它的居然是写出《伊俄卡斯达》的赵海虹。
“是呀,我口味真的很重。但那只是有时候,因为我的口味千差万别。”赵海虹说。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科幻,又有武侠,甚至还有很多童话和漫画脚本。
“拿影视作品为例,我会喜欢《傲慢与偏见》(95BBC版,绝非电影版),也会喜欢野战排。”她说。
在她眼中,除了直接的写作,翻译也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因为“看到好的作品会忍不住想和人分享”。
细细数过她的翻译作品,真的很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格列佛在家中》《吻我》《站立的女人》《栎树岭事件》《回声》《纸飞船》《时光的背叛》等等。
赵海虹的英文非常好,看她的译文非常舒服。科班出身的她,非常注重的翻译技巧,这一点在国内科幻小说译者中是难能可贵的。
她曾经翻译过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两个长篇。《群星,我的归宿》,和《被毁灭的人》。
大刘说,贝斯特的语言非常文学化,非常复杂,是最有挑战性的。“她偏偏要挑这两篇来翻译,可见她的性格和口味。”大刘说。
姚海军说,在1997年科幻世界举办的科幻大会上,正在上大二的赵海虹作为与会代表参加了大会,曾经在作家自由交流时做过翻译。“当时我们都对她的英文印象很深刻。”
我不禁开始羡慕赵海虹的学生,可以拥有一位科幻英文老师。
赵海虹说,她主要教英美文学和视听说课程,也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介绍一些特别的电影给学生们看,比如《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和《YENTL》等等。
“我希望通过电影让学生们了解英美文化。”她说。一谈到上课,她的语音语调突然不由自主地从兴奋变得沉稳,让我立即回想起我大学时的英文老师。教英文的老师大都具有西方气质,温文尔雅,同时又思想开阔。
不难看出,她的课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她叹了口气,说:“是呀,我这个人就是完美主义到自虐。”
“认真是适合而止的,我无法适可而止,因此是自虐。”
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身边所有人的。“当你忙完了所有的事,就没有剩下多少时间写作了。”
可写作偏偏就是她最记挂的事。
“我会走下去。”她说她未来还是会写很多科幻,因为只有科幻才拥有最奔逸的想象。
“喜欢看科幻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心底总藏着对宇宙的好奇,一种美丽的天真。”她说。
【旅行,蜗居】
赵海虹非常喜欢旅行,一个人,背着包,去很远的地方,放任自己的方向。
大刘觉得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行为很“科幻”。
“只有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旅行。”她说。“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可以思考。”
她曾经去过新疆、去过云南、去过四川,她用兴奋的语气说出这些地名:天山大峡谷,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湖,九寨沟,泸沽湖……
“太美了,清澈得像一汪眼泪。”她在说云南丽江的泸沽湖,那是一个甚乏人迹的湖泊,有着绝美的颜色和品质。“我呆的时间太短了,太短了。”
赵海虹会把旅行所见写入文中。“很多小说中用的都是实景。比如那篇《伤之树》。”
她说《伤之树》是她的武侠旧梦。在这个梦开场,她就把一个刀光剑影的故事放到了九寨沟的五彩池。
【这是一个春天的傍晚。
幽深的碧潭清澈见底,水中奇特的绿色植物像是许多棵手臂粗细的树,一枝压一枝。
潭边围着红红白白的花树,随着风起,花瓣的细雨洒在近岸的水面上,风向略转,又被卷到中天,“呼”地抛向那两个飞快变幻的人影。刀光剑影中忽然插进这样一道艳丽的风,原本就细弱的花瓣,被飞旋的刀风和剑气绞得粉碎。
忽然之间,仿佛风停了。刀客和剑手的动作也凝滞了。
日落时的光辉是带着淡金的橙色。于是刀客静默的脸被染成了橙金色。那把抵在他喉头的剑剑身狭长,映照出彩霞的光辉。
“你赢了。”刀客冷冷地说。
“你走吧。”剑手归剑还鞘,冲着对手微微一笑。他背光。头部和身体的轮廓都被镶了一道金边,显得他面色格外的沉郁,仿佛输了的人不是对手,而是他自己似的。
又一阵风起,坐在花树旁的剑手垂下头,膝上缤纷的花瓣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他好像忽然生气了,立刻起身,把衣裳上沾的花瓣抖落,回转头,对着那个翡翠般的深潭叹了一口气。
深碧玉色的水面上映照出一个耀眼的光环,那不是落日,落日已经沉入了西山。
他惊异地抬起头,望向东南方向的天空。】(这一段引用《伤之树》)
对美景的偏好似乎从小养成的。年幼的赵海虹就成在西湖边上,小学的操场如今已是“西湖天地”的停车场。小时候骑自行车、跑步的地方就是“柳浪闻莺”。
我想不出比这更美的名字。而几次匆匆路过西湖的惊鸿一瞥,让我对赵海虹嫉妒之极。
2月底我和科学松鼠会的几位成员到沪杭做活动,拉上了刘慈欣和海虹姐见面。
那几天,我们促膝长谈到深夜,我们绕着西湖雨中漫步,我们在浙江大学遇见一群可爱的学生,我们在江南驿找到一个难得的山水画般的上午。赵海虹说,她非常喜欢跟大刘讨论自己的作品思路,而大刘也非常乐意支招。
得知这次没能来的潘大角正在做一个“城市毁灭系列”,海虹姐姐立即皱起眉头,说:“不行不行,杭州这么美,我才舍不得毁灭杭州。” 她想了很久,又说:“如果真的要毁灭,我一定要用一种妖异美丽的方式毁灭——让西湖瞬间升腾起无数美丽的水妖……”
“一定要妖异,要美,才能配得上西湖的气质。”她说。
大刘说:“如果要用美的方式,可以让杭州逐渐从三维变成一个二维世界,变成一幅画,一幅很唯美的山水画,挂在墙上。”他继续说:“最后变成一维——一根细细的杭州丝绸。”
就是这样吧,杭州给了她一颗有时柔美,有时妖异,有时决绝的灵魂。
在赵海虹的世界里,她总是被那份强烈的好奇拖拽着,不断体验新的世界。
上大学时,她塑造了《默》周刊记者“陈平”这个角色,她用她的眼睛去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她把自己对应在了陈平身上,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她希望她聪慧,她希望她勇敢,她希望她能周游列国,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她让陈平具备了所有她希望拥有的特质。她认为自己不漂亮,小说中她从来没有用“美丽”形容过心爱的女主角。
研究生时,她喜欢看《南方周末》,当记者仿佛就成了“铁肩担道义”的人生选择,同时也许是受“陈平”这个角色的暗示,于是她毕业前到了北京,绕了半圈,却没有当上记者,反而到北京电视台国际部做了半年制片人助理。从拍摄到剪辑,从写词到翻译,什么都干。
“这是一个可以接触世界的职业,但是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大大影响了写作的状态。”她说自己这一时期除了《宝贝宝贝我爱你》一篇外,没有创作其他的科幻。所以决定放弃这个职业。
在赵海虹尚未发表的10万字长篇《水晶的天空》中,女主人公蒋南枝在平行宇宙中不断与另外的自己互换身份,一个人在天旋地转、一切融化的瞬间,穿梭于完全陌生的宇宙,在突如其来的、难以预知的旅行中体验不同的自己。
我想,这就是她所向往的一个人的旅行吧。也是在蜗居与生活的日子里,“身未动,心已远”。
【时间的彼方】
2009年,杭州春天还是很冷,一个灯光昏暗的酒吧里,赵海虹说:“我一直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在茫茫宇宙中,人的存在是渺小的,而且是短暂的。这让我很惶恐。”
新作《水晶的天空》里,十二岁的蒋南枝在日记中写道:
时间如一卷转动的磁带,相对概念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磁带上滚动的点。我之前当然有古人,我之后自然有新人(即使人类灭亡也一定有另一世界),而我们共同存在于同一宇宙。就像我们在各自的那一段磁带上永远存在,无法抹杀。于是跳开磁带条上的先后位置带来的“狭隘时间”的局限,其实我和古人是在同一个地球上仰望星空。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存在都是永恒的。”她笑了。
海虹姐非常认真地对我说:“这是我真实的十二岁,也可以看作是我科幻写作的根源。”
她不断写作,就是希望能够让自己停止追问,而那一刻,她终于找到了“现世的存在意义”。
“原来存在的确是永恒的。”
和着酒吧里昏黄的灯光和迷醉的气息,我有点看不清楚她的面容,却被她的思想拽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好像回到了孩子般的年龄,和一群最要好的朋友,躺在草地上,看星空。那个时候,不是无忧无虑,也不是少年懵懂,而是,一种渴望飞翔,渴望了解未知的年龄,那个时候,对爱情的憧憬都是真的,不掺半点虚假,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她的文字。
“知道了这一切,我就安心了,不必一直匆匆忙忙。”她说。
那个时侯,我看到了一个执着倔强的赵海虹。而思考中的她,已经到达“时间的彼方”(注释1)。
注释1:《时间的彼方》,刊于《科幻世界》1998年8月号,曾获1998年科幻银河奖三等奖,并收录于作品集《桦树的眼睛》。2006年出版选集,名亦为《时间的彼方》。
我想起去年写专栏试图写清楚她,最终未果,心里一直很抱歉。赵海虹很多面,不能单靠《伊俄卡斯达》了解她。
而我,也最终没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足够了解她。但是她一直很宽容,大概是能够感受到我对她的喜欢吧。
我把这篇文章放在这里。
忽然发现我在文中剧透了她的新书《水晶天》的一些内容,我大概是提前阅读了这本书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吧,这其中应该还包括大刘,他给了她很多建议。
喜欢旅行的海虹告诉我,要多多出去走走,不然结了婚会有很多束缚,有了孩子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我还是能够嗅到她内心渴望远方,渴望写作的那种悸动。
这是去年《科幻世界》的那个专栏,不过我忘了是在哪一期了。
希腊女神赵海虹
这是一双有魔力的眼睛,黑色的眼珠晶莹剔透,瞳仁深处闪烁着一种灵异的微光。
——《伊俄卡斯达》
对于她的印象,一切都定格在2007年夏天的那条蓝色纱裙上。那天成都潮湿充沛的阳光倾泻在这座陌生城市的路面上,不断生长的幻想让这个城市变得光怪陆离,而她穿着一袭水蓝色纱裙,安静地站着,微笑,就像——就像一个希腊女神。
【俄狄浦斯之恋】
俄狄浦斯,希腊神话中与母亲伊俄卡斯达相恋的王子。这个名字似乎永远和爱欲、扭曲、悔恨纠结在一起,也和唯美的爱情重叠在一起。
“从我看到弗尔的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了他。这种爱来得这么突然,简直让我措手不及。爱情照亮了我的生活,我觉得一切都改变了,世界已不再是原来的世界。”
在《伊俄卡斯达》一文中,女科学家梅拉妮在大西洋底找到失落的城市,遇见一位躺在水晶棺里的完美的男子。她对他进行了细胞取样,并通过克隆的方式孕育了一个新的他。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并相爱了。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梅拉妮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惊、彷徨、愤怒、悔恨……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情绪都在炽热的爱情面前退让了。
这是许多人敢想而不敢做的爱情。从此,我也颇为欣赏她在柔美的笔触下,内心的那股执着,和听命于真心的勇气。
赵海虹在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一个姑娘不曾有过浪漫绮丽的梦想:辛蕾拉的水晶鞋、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美好的幻想不受严酷现实的约束,于是再丑再不讨人喜欢的姑娘都会在梦中遇上能给自己幸福的意中人。
1999年,那时我15岁,正是对爱情想入非非的年纪,我看着她缓缓道出女孩心底最绮丽的梦想,一个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完美的王子,当他走进视野里的时候,就好像嵌进画面中为他预留的位置。
他拥有让人不敢逼视的美貌,就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变成的真人:高大、英俊、健美,有着高贵、优雅而略带神秘的气质,而他更拥有比他外表更出众的才华。在他的注视下,“我”感到窒息,好像自己已经灰飞烟灭。
“赵海虹写小说就是为了寻找她内心的爱情。”顾文瑾说。她是《科幻世界》第一个“小雪”,也是赵海虹多年来“一同成长”的闺蜜。喜欢管赵海虹叫“我的赵小姐”。
而她的赵小姐却认为,这是对截至大学时期创作的评价。
残酷的事实是,当赵海虹得到了这个故事完整构思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她左思右想,如果不让梅拉妮爱上欧辛,这个故事完全就无法发生。
赵海虹认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维护某一个内核(小说中牵涉的是“血族”,也既基因),但是在内核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如梅拉妮与和自己完全没有遗传关系的欧辛结婚生子,已经失去原先意义的伦理感却成了更加沉重的力量将她压垮。
“伦理道德这种缘于现实、滞后于现实、然后又制肘现实的现象,正是我想探讨的主题。”她说。
她说,从欧辛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传统文学中最常见的寻根形象,他的根,最后是一个女人的子宫。所以小说中的“爱情”也绝不是单纯的男女爱情,而是一种关于生命本源的力量。
在《伊》文中,女主人公是一位32岁的女科学家,对科学和爱情同样奋不顾身。巧合的是,77年出生的赵海虹,今年也32岁了。她不只一次对我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所在乎的事也在不断变化。
“以前的那些小说都不敢看了。”她说。
现在的她,已经开始尝试写《宝贝宝贝我爱你》这样充满母爱的故事。姚海军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篇,把一个父亲的爱写得如此真实细腻。
赵海虹成长了,但我们似乎还不能自拔,沉迷在她唯美的爱情故事里面。
顾文瑾笑着说,有的时候,“我的赵小姐”写了那么长,就是为了写最后一句,表达一下她的爱情观。比如那篇《来,跳一跳》,她想说的只是一句“要么全心全意,要么恩断义绝”。
文中那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粗糙的女机器人“滴滴”,为了保护主人“路”,甘愿牺牲自己,而“路”却为了自己,以半价卖掉了“滴滴”,一万五,就让一个充满感情的“滴滴”彻底忘记了他。
文中最后一句话是“路”的扪心自问:谁更无情,她(它),还是我?
我看到的赵海虹的小说就是这样弥漫着感情,字里行间缠绕在她指尖的都是爱情。就连对她熟悉得入木三分的顾文瑾也免不了对小说里的爱情着迷,还“偷了”文中“滴滴”两个字做自己的昵称。
2007年5月,赵海虹嫁给了自己的爱情。那年夏天,我吃到了她的喜糖。在遇到她时,我禁不住把气质脱俗的她和希腊神话故事联系在了一起。总觉得她像是走失的希腊女神。
还记得她笑着对我说:“是呀,我结婚了。”
【科幻界的女骑士】
赵海虹是第一个获得银河奖特等奖的女作家。就是因为《伊俄卡斯达》。以最高读者票数当选。
她说这不能说是她“最”喜欢的作品,但是却是少数在构思阶段让她有“飞翔”感觉的作品之一。
那一年二十多岁的她被许多人称为“科幻公主”,甚至被一直叫到了现在。可以想见科幻圈那时发现她的喜悦和她那时年少的明媚可爱。不过她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称号,我也不喜欢。
“要说像,我倒宁愿说自己是个女骑士。”她说。
我听到这里会心一笑,觉得她真是如此。骑在马上的倔强的女子。腰挺得很直,一身飒爽英气,黑色的帽子里却藏了长发飘飘。
中国科幻界的女作家真是少得可怜,在科幻的纸面上,我看到过万马奔腾,也看到过短兵相接,更看到过震天怒吼,却很少听到温婉的声音。
“她一直是细致的,精致的。”《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说。
在这个男人们创建的似乎兵荒马乱的阴暗的世界里,赵海虹就像一缕清泉。
我总是想起《魔戒》里的精灵女王凯兰崔尔(Galadriel),周身跳跃着一层光辉,沉静,站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但随时可以跨上马背,携剑征战。
刚硬和柔美同时出现在赵海虹的作品里面,像两股交替出现的力量,统治着故事的脉络。
有的时候她很细腻。在《世界》里,她会极尽铺陈地去写“小风”摄人魂魄的舞蹈。在《蓝山》里,她会拉住时间前进的脚步,就着月光,缓缓地描述“蓝山”光洁平滑的斜面。在《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里面,她又会打开留声机,播放一曲旧上海舒缓而柔媚的调子。
有的时候,她也很刚硬。在《伊俄卡斯达》中的梅拉妮最终选择了自杀,因为她逃不过丈夫死亡的悲恸,更逃不过刻骨的自责。在《异手》开篇,记者陈平独自一人在粘稠的黑夜中攀爬,手指不时触到冷冰冰滑腻腻的树皮。在《云者》的结局中,一对操着不同科学观念的父子在万米高空上同归于尽。
刘慈欣认为,赵海虹的一些作品有着很强烈的男性特质。
“她看问题的角度实际上是很男性化的。”大刘说,赵海虹非常注重小说的技术内核,这一点在《世界》和《蓝山》中有很强的体现。这两篇文构建了一个通过人体运动收集能量的世界。
大刘说,他跟原《科幻世界》编辑郑军都有同感:赵海虹的很多文章看不出来是一个人写的。
他举例说:“看了男性化特征的《桦树的眼睛》,再看女性化的《痴情司》,真的不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顾文瑾说,这多半与她从小严格的家教和叛逆的性格有关。
赵海虹的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父亲是大学老师。我十分羡慕这样的书香门第,而顾文瑾却笑言那是一个非常“主旋律”的家庭。
“我家赵小姐虽然一直被要求按照‘主旋律’的方式生活着,内心却十分不‘主旋律’。”顾文瑾说。
赵海虹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上的中学,那是一所顶尖的中学,后来考上了杭州大学的英文系,再后来去了浙江大学读英美文学硕士,现在在浙江工商大学教书。
从表面来看,她是个十足的乖女孩儿,循规蹈矩地沿着漂亮的人生轨迹过着自己的生活。
“不,那不是我的人生。”她说。
“从杭外到浙大,我从来不是什么乖乖女,中学时只顾写作,时时补考。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要写作;我知道自己不得不妥协,我得熬过高考。进了大学,由于考分高有奖学金,忽然成了好学生,才兢兢业业想当好学生了。此外也逐渐觉得英语学习本身很有趣。”
顾文瑾说:“她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内心却总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要这么去做。”
她喜欢看古典诗词和名著,她说自己太早看了《红楼梦》(小学一年级),深受“毒害”,长大了还要写《痴情司》这样的东西。
这却不妨碍她爱看武侠,明着看,暗着看,偷偷放在桌兜里面看,以至于上高中的时候与同学合写了20万字的《蜀江桃花早》。
一次偶然的机会撞进科幻这个新的宇宙,让她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
高考结束后,赵海虹从自己负责校文学社刊物《西溪水》撕下那篇《升成》(那时候好象还不太有复印的概念),寄给了科幻世界。没有想到,一举获得了1996年的光亚学校杯校园故事大赛的一等奖。
她曾写道:“我一直挺怀念这个小小的奖,虽然奖金只有一百块,但是给我的鼓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说是《科幻世界》培养了我,一点也不为过。”
姚海军说赵海虹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为《科幻世界》写小说。
赵海虹说,阅读对她的影响都是阶段性的。中国古诗与经典世界名著影响了她的童年与少年,大学后期写论文时才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作品,所以传统对于她而言是“骨血”,不管经过几次的“蜕”,都难以摆脱。《简爱》《飘》,还有亦舒,影响了她对情感与女性身份的自我认知。王小波的杂文与小说为她推开了1900的大门(那以前她认为1900年后的小说没有什么可看的)。而她同时还喜欢历史,《万历十五年》与《黄河青山》给了她全新的历史视角。
她说科幻阅读只占所有阅读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她喜欢布雷德伯里和贝斯特,喜欢大刘、韩松、潘海天,还有程婧波。
“只有科幻才能给我那种兴奋,那种新奇感和力量。”她说。
【译,言】
“赵海虹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变的人,她非常乐于尝试不同的东西。”《科幻世界》编辑刘维唯说。
“虹迷”刘维唯说起赵海虹来如数家珍,她说她就是因为喜欢赵海虹才到《科幻世界》工作的。
刘维唯坏笑着说:“你不知道吧?那篇口味很重的《野性之口》就是她翻译的。”
我一时被吓了一跳,那篇小说是2002年刊登在《科幻世界》上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喜欢“尝试”的人,从大腿开始,这个人一块一块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切下来,用不同的方法烹饪,然后吃掉,最后只剩下一只眼睛和衣服金属躯壳作为支撑,让他继续咀嚼。
我想不到这篇文章居然可以刊登,也想不到这竟是出自写出《日本沉没》和《无尽长河的尽头》的小松左京之手,更是想不到,翻译它的居然是写出《伊俄卡斯达》的赵海虹。
“是呀,我口味真的很重。但那只是有时候,因为我的口味千差万别。”赵海虹说。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科幻,又有武侠,甚至还有很多童话和漫画脚本。
“拿影视作品为例,我会喜欢《傲慢与偏见》(95BBC版,绝非电影版),也会喜欢野战排。”她说。
在她眼中,除了直接的写作,翻译也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因为“看到好的作品会忍不住想和人分享”。
细细数过她的翻译作品,真的很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格列佛在家中》《吻我》《站立的女人》《栎树岭事件》《回声》《纸飞船》《时光的背叛》等等。
赵海虹的英文非常好,看她的译文非常舒服。科班出身的她,非常注重的翻译技巧,这一点在国内科幻小说译者中是难能可贵的。
她曾经翻译过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两个长篇。《群星,我的归宿》,和《被毁灭的人》。
大刘说,贝斯特的语言非常文学化,非常复杂,是最有挑战性的。“她偏偏要挑这两篇来翻译,可见她的性格和口味。”大刘说。
姚海军说,在1997年科幻世界举办的科幻大会上,正在上大二的赵海虹作为与会代表参加了大会,曾经在作家自由交流时做过翻译。“当时我们都对她的英文印象很深刻。”
我不禁开始羡慕赵海虹的学生,可以拥有一位科幻英文老师。
赵海虹说,她主要教英美文学和视听说课程,也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介绍一些特别的电影给学生们看,比如《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和《YENTL》等等。
“我希望通过电影让学生们了解英美文化。”她说。一谈到上课,她的语音语调突然不由自主地从兴奋变得沉稳,让我立即回想起我大学时的英文老师。教英文的老师大都具有西方气质,温文尔雅,同时又思想开阔。
不难看出,她的课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她叹了口气,说:“是呀,我这个人就是完美主义到自虐。”
“认真是适合而止的,我无法适可而止,因此是自虐。”
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身边所有人的。“当你忙完了所有的事,就没有剩下多少时间写作了。”
可写作偏偏就是她最记挂的事。
“我会走下去。”她说她未来还是会写很多科幻,因为只有科幻才拥有最奔逸的想象。
“喜欢看科幻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心底总藏着对宇宙的好奇,一种美丽的天真。”她说。
【旅行,蜗居】
赵海虹非常喜欢旅行,一个人,背着包,去很远的地方,放任自己的方向。
大刘觉得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行为很“科幻”。
“只有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旅行。”她说。“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可以思考。”
她曾经去过新疆、去过云南、去过四川,她用兴奋的语气说出这些地名:天山大峡谷,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湖,九寨沟,泸沽湖……
“太美了,清澈得像一汪眼泪。”她在说云南丽江的泸沽湖,那是一个甚乏人迹的湖泊,有着绝美的颜色和品质。“我呆的时间太短了,太短了。”
赵海虹会把旅行所见写入文中。“很多小说中用的都是实景。比如那篇《伤之树》。”
她说《伤之树》是她的武侠旧梦。在这个梦开场,她就把一个刀光剑影的故事放到了九寨沟的五彩池。
【这是一个春天的傍晚。
幽深的碧潭清澈见底,水中奇特的绿色植物像是许多棵手臂粗细的树,一枝压一枝。
潭边围着红红白白的花树,随着风起,花瓣的细雨洒在近岸的水面上,风向略转,又被卷到中天,“呼”地抛向那两个飞快变幻的人影。刀光剑影中忽然插进这样一道艳丽的风,原本就细弱的花瓣,被飞旋的刀风和剑气绞得粉碎。
忽然之间,仿佛风停了。刀客和剑手的动作也凝滞了。
日落时的光辉是带着淡金的橙色。于是刀客静默的脸被染成了橙金色。那把抵在他喉头的剑剑身狭长,映照出彩霞的光辉。
“你赢了。”刀客冷冷地说。
“你走吧。”剑手归剑还鞘,冲着对手微微一笑。他背光。头部和身体的轮廓都被镶了一道金边,显得他面色格外的沉郁,仿佛输了的人不是对手,而是他自己似的。
又一阵风起,坐在花树旁的剑手垂下头,膝上缤纷的花瓣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他好像忽然生气了,立刻起身,把衣裳上沾的花瓣抖落,回转头,对着那个翡翠般的深潭叹了一口气。
深碧玉色的水面上映照出一个耀眼的光环,那不是落日,落日已经沉入了西山。
他惊异地抬起头,望向东南方向的天空。】(这一段引用《伤之树》)
对美景的偏好似乎从小养成的。年幼的赵海虹就成在西湖边上,小学的操场如今已是“西湖天地”的停车场。小时候骑自行车、跑步的地方就是“柳浪闻莺”。
我想不出比这更美的名字。而几次匆匆路过西湖的惊鸿一瞥,让我对赵海虹嫉妒之极。
2月底我和科学松鼠会的几位成员到沪杭做活动,拉上了刘慈欣和海虹姐见面。
那几天,我们促膝长谈到深夜,我们绕着西湖雨中漫步,我们在浙江大学遇见一群可爱的学生,我们在江南驿找到一个难得的山水画般的上午。赵海虹说,她非常喜欢跟大刘讨论自己的作品思路,而大刘也非常乐意支招。
得知这次没能来的潘大角正在做一个“城市毁灭系列”,海虹姐姐立即皱起眉头,说:“不行不行,杭州这么美,我才舍不得毁灭杭州。” 她想了很久,又说:“如果真的要毁灭,我一定要用一种妖异美丽的方式毁灭——让西湖瞬间升腾起无数美丽的水妖……”
“一定要妖异,要美,才能配得上西湖的气质。”她说。
大刘说:“如果要用美的方式,可以让杭州逐渐从三维变成一个二维世界,变成一幅画,一幅很唯美的山水画,挂在墙上。”他继续说:“最后变成一维——一根细细的杭州丝绸。”
就是这样吧,杭州给了她一颗有时柔美,有时妖异,有时决绝的灵魂。
在赵海虹的世界里,她总是被那份强烈的好奇拖拽着,不断体验新的世界。
上大学时,她塑造了《默》周刊记者“陈平”这个角色,她用她的眼睛去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她把自己对应在了陈平身上,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她希望她聪慧,她希望她勇敢,她希望她能周游列国,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她让陈平具备了所有她希望拥有的特质。她认为自己不漂亮,小说中她从来没有用“美丽”形容过心爱的女主角。
研究生时,她喜欢看《南方周末》,当记者仿佛就成了“铁肩担道义”的人生选择,同时也许是受“陈平”这个角色的暗示,于是她毕业前到了北京,绕了半圈,却没有当上记者,反而到北京电视台国际部做了半年制片人助理。从拍摄到剪辑,从写词到翻译,什么都干。
“这是一个可以接触世界的职业,但是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大大影响了写作的状态。”她说自己这一时期除了《宝贝宝贝我爱你》一篇外,没有创作其他的科幻。所以决定放弃这个职业。
在赵海虹尚未发表的10万字长篇《水晶的天空》中,女主人公蒋南枝在平行宇宙中不断与另外的自己互换身份,一个人在天旋地转、一切融化的瞬间,穿梭于完全陌生的宇宙,在突如其来的、难以预知的旅行中体验不同的自己。
我想,这就是她所向往的一个人的旅行吧。也是在蜗居与生活的日子里,“身未动,心已远”。
【时间的彼方】
2009年,杭州春天还是很冷,一个灯光昏暗的酒吧里,赵海虹说:“我一直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在茫茫宇宙中,人的存在是渺小的,而且是短暂的。这让我很惶恐。”
新作《水晶的天空》里,十二岁的蒋南枝在日记中写道:
时间如一卷转动的磁带,相对概念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磁带上滚动的点。我之前当然有古人,我之后自然有新人(即使人类灭亡也一定有另一世界),而我们共同存在于同一宇宙。就像我们在各自的那一段磁带上永远存在,无法抹杀。于是跳开磁带条上的先后位置带来的“狭隘时间”的局限,其实我和古人是在同一个地球上仰望星空。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存在都是永恒的。”她笑了。
海虹姐非常认真地对我说:“这是我真实的十二岁,也可以看作是我科幻写作的根源。”
她不断写作,就是希望能够让自己停止追问,而那一刻,她终于找到了“现世的存在意义”。
“原来存在的确是永恒的。”
和着酒吧里昏黄的灯光和迷醉的气息,我有点看不清楚她的面容,却被她的思想拽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好像回到了孩子般的年龄,和一群最要好的朋友,躺在草地上,看星空。那个时候,不是无忧无虑,也不是少年懵懂,而是,一种渴望飞翔,渴望了解未知的年龄,那个时候,对爱情的憧憬都是真的,不掺半点虚假,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她的文字。
“知道了这一切,我就安心了,不必一直匆匆忙忙。”她说。
那个时侯,我看到了一个执着倔强的赵海虹。而思考中的她,已经到达“时间的彼方”(注释1)。
注释1:《时间的彼方》,刊于《科幻世界》1998年8月号,曾获1998年科幻银河奖三等奖,并收录于作品集《桦树的眼睛》。2006年出版选集,名亦为《时间的彼方》。
-
党浩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2-12 11:58:46
-
Flor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9-13 19:10:22
-
祥瑞御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7-01 12:53:59
-
旷小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8 00:14:52
-
温小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6 14:01:11
-
伊姿贝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9:53:39
-
霜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8:57:50
-
代号27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7:47:45
-
死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6:58:15
-
書衣偵探華斯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6:27:05
-
韬子@Tow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6:19:58
-
机器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5:57:35
-
fle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4:31:20
-
雨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4:24:25
-
Tom Poe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5 13: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