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与问题共存
一大早看到这篇文章《高晓松这次被骂,令人格外伤感》,文章的大意是有感于近日网络上对矮大紧的群嘲,一面(捎带手)为他说两句话,一面(马足火力)强调格局和眼界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
我不能赞同更多。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聊一聊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苟且与诗和远方,二者并不冲突,也并非必须按照顺序你前我后各个击破;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与问题共存。
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追寻诗和远方的前提,当然是首先要处理好眼前的苟且。但是,苟且怎样就算“处理好”了呢?是还完房贷,把娃送进牛校,还是挣到财富自由?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前,是不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紧密围绕在“苟且”这个中心周围呢?
如果那样的话,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即便苟且就在眼前,但是诗和远方仍然可以在你心里燃着一团小小的火焰,在你被苟且折磨得心灰意冷时,给你一丝温暖。
在我看来,人生并不是升级打怪,打完一个怪,再升级打更厉害的怪,而是同时在打各种大大小小的怪。只不过,有的怪法力比较弱,三下五除二就能消灭;有的怪虽然有两下子但是耐力一般,打一会儿就自认打不动,跑了,远远呆着不敢再来侵犯;还有的怪很狡猾,平时不露面,你刚停下来想歇口气,它就跑出来作妖,逼得你打起精神迎头再战,好在,大多数时候,只要能把它打趴下就行,毕竟,要是想把它打死,你自己恐怕也得丢掉半条命;要相信,真正法力又强又狡猾生命力又旺盛能轻松要你性命的怪,本身就没那么多,在茫茫人海中让你碰上的概率更是少之又少。
正如布林·布朗在《脆弱的力量》中所写的:
“产生烦恼与解决烦恼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一个烦恼解决的过程有时伴随着另一个烦恼的产生。”
与其在与苟且的疲劳战中消耗自己,不如允许并坦然接受苟且的存在,一面追寻诗和远方,一面借助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力量和指引,更好地面对和应对眼前的苟且。
毕竟,人生是一场持久战。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灿烂。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开篇写的这段话:
“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不过有这种区别——人生如同戏剧,在人生的戏剧里,最富有智慧与最精明的伶人,对于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无知的。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总包含有一种无可避免的性质,只有最好的戏剧才庶乎近之。”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与问题共存。因为答案并不是想找就能立刻找到,而是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靠近。摸索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