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冥想 | May10th 不为感觉定名
了解我们如何观察自己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事。譬如拿忌妒这个感觉来说吧,我应该都很清楚那是什么滋味。然而你是如何在观察忌妒的?你会不会把忌妒和你这个观察者分隔开来?你会不会试图去改变这股忌妒,修正它,然后为自己的忌妒找一个合理化的解说。因此,总有一个跟忌妒分开来的检查者或存有在那里观察自己的忌妒。忌妒可能会消失一阵子,然后又回来了;它会回来是因为你并没有认清它就是你的一部分。在你还没有为忌妒定名或加标签的那一刻,你已经用老旧的思想把它框住了;老旧的思想正是跟忌妒分开来的这个观察者,它是由一堆的概念、意见和文字所组合成的。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365日的静心冥想》
忌妒的滋味,是儿童期就体验过的强烈感觉。 看到妈妈抱别人家的孩子,夸别人家的孩子,内心就会升起一股酸腐味,忍不住就想要报复下那个孩子,趁人不注意,抢他的玩具,或者揪她的头发。没有被发现的话,这项遮遮掩掩的报复行动会带来小小的满足。 为什么从小就会对“忌妒”遮遮掩掩呢?因为大人告诉我们——做人要大方,要看到不足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如果拒绝照做,那就是自私的孩子,那就是不求上进的孩子。
小时候如果被允许,可以大胆地表露出忌妒,会怎么样?或许会喊出来——你是我的妈妈,人家有人家的妈妈。我只想要抱抱,我不想要大方,我想要被你夸奖,不管什么优秀。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妈妈,不是因为你比别的妈妈大方,比别的妈妈更优秀,为什么你要拿我去和别的孩子比较?这不公平! 喊不出来,喊出来也没有人会理。情绪是一股能量,尤其是忌妒这样强烈的情绪,无法表达释放,就会转为报复行为,报复的对象不是向外就是向内——要么是妈妈不好,要么是我不够好。
长大了更不乏忌妒的体验,成年人的世界蔓延着苛刻的“比较”。面对面坐着都是“不够好”的两个人,你嫌我穷,我嫌你丑,但双方都不希望吃亏,都想能从对方那里多拿一点儿“好”来补自己这里“不够”的。而你一转头又选了她,看来还是我“不够好”,她到底哪里比我好一点儿呢?
有些老公表示很不理解老婆为何对“口红”如此着迷,经常看口红一哥直播,买了一大堆也不怎么用,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不是这届中年妇女的智商退化了,是“不好看的女人没有人爱”这可怕的观念造就的,周围的信息熏陶了一种宁可“毁容式整形”也要“年轻”的执念。
滋长忌妒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正是那些“好”和“坏”的刻板标准伤害了关系,如果你能看到那些标准,会发现它们如此苛刻,如此不可理喻。 随便打开任何一个媒体,都会看到类似“标准”——38岁体态如少女。某某的侧颜,某某的后背,某某的长腿,某某的细腰充斥着屏幕。谁能保持自己体态如少女,除了少女以外。齐刷刷骂那些无耻中年男人对少女下手的,你们可知道“唯有少女才是美”这个标准多么祸害人么?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古代人都觉得是变态审美了,到了21世纪还大肆吹捧A4腰和马甲线,就不觉得变态么? 保持清醒,拒绝标签。如果可以,不为感觉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