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同學的一封信
同學,
你好,我終於有時間來回你這封信了。其實,我在最後一次的選修堂上試著討論過你問的問題,但當時自己頗為緊張,時間也控制得不好。你沒有參加,因此也不知道我的看法。我決定還是寫一封信來回應你的問題。我先引用一下你的問題,再在後面作答。
在美国《独立宣言》的原文中,这句话是这样表述的: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翻译成中文是:
“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赋予给他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因此,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人生而平等,指的是在权利(human right)上的平等,而不是阶级、财富或权力的均等。
因此我认为极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例如种族歧视、极端的优生学)的其中一个错误在于:它由于一部分人的品德、性格、能力等的缺陷,否定了他们的后代或与他们同种族的人的品德、性格、能力等,因此对他们的后代造成了权利上的不平等。
我想请问一下,我这样的说法正确吗?(因为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没有看到类似的解释)
但当我继续查“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时,我去看了下知乎对这句话的评价: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57766
“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是美国心理学家Lerner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这种信念是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公正或不公正事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整个世界或社会、或特定社会现象等是否公平、公正等的稳定的看法、态度或信念 。Lerner和Miller对公正世界信念有如下描述:“个体有这样一种需要: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这种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可使个体相信他们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是稳定有序的,从而有利于个体适应这些环境。如果这种信念缺失,个体就很难使自己致力于长远目标的追求,难以遵循社会规范行事。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在个体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人们极不情愿放弃这种信念,并且一旦遇到例证表明世界是不公平的,无秩序的,他们就会陷入忧虑烦恼之中。”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信念,即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公正世界信念的核心是:在这个公正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
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我大相径庭,并且大部分人认为人是不平等的。但我认为他们是在断章取义。
我又回想起我之前高中上政治和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独立宣言》时,从来都只把“人生而平等”这个分句提出来讲,并且讲的十分简略。而在内地大学,政治课完全是围绕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我想问下:
到底哪一种才是对“人生而平等”正确的理解?是我,还是知乎上的舆论?国内教育对于人权、民主、西方“先进”(至少我认为比内地先进)的政治理念等方面,是否有缺失?是否存在对这方面内容的刻意回避?
我先回應你的第一個問題。我覺得兩種解釋都是合理的,但不是在同一個層面討論這句話。你的看法比較傳統,也比較主流,它是在接受了“平等”作為一個普世價值的基礎上來理解;而你所引用的知乎上的看法更後現代一點,是從“平等”這個概念的源起和對人類社會的功能來解讀的,在一定程度上挑戰“平等”作為普世價值的地位。
但這仍是一個問得很好的問題,原因在於它背後反應了我們很多時候的一種應試的思維習慣。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每一個問題都會有一個標準的“準確”的答案。你的問題潛在地也表示這個問題是有唯一的正確答案的,而你想知道那是什麼。我認為兩種解釋都合理,因為現實世界的很多問題(真實的問題)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也是FN這樣的通識課想讓大家意識到的事情,希望大家可以慢慢擺脫一種應試的思維習慣,能對不同的角度更加包容。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如果讓我解釋的話,我會傾向於用你的理解。因為這句話是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它旨在說明和“論證”一個政權的合法性,將之建立在人的某些基本權利(平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之上。一個好的政權是需要保障和維護這些權利的。但這也帶來了一個矛盾。顯而易見地,人不可能生而平等,就像你說的那樣,人的智力、外貌、家庭、階級、財富不可能平等,那麼,這種對於“平等”的追求豈不是空中樓閣,甚而是畫餅式的欺騙嗎?因此,對於這種“平等”的訴求需要解釋。你的答案就是一種理解,具體到實踐當中,就是透過制度的設置和運作,讓人們獲得過程中的“平等”,也即是“程序正義”。每個人的初始條件不同,最後的結局可能不同,但在一個好的社會裡,社會提供的機會應該是“公平”的,讓人有機會擺脫“初始條件(如階級、家庭、外貌等)”的限制。我理解這也是所謂“美國夢”的初心。
我選擇這個解釋是因為這個思路和科學的精神高度吻合。我們在FN裡討論科學的發展和歷程,你可能會留意到,我的重心放在科學方法上。科學方法強調的就是程序上的“正義”,具體到歸納-演繹法上來看,人類的侷限讓我們永遠只能從歸納開始,無法得知絕對的真理;但歸納-演繹是人類的能力範圍內能完成的最嚴謹的方法,我們能夠保證的只有過程的嚴謹,盡力之後,對最後的結果保持開放。這也是科學能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同樣地,這個思路可以幫助我來回應你的第二個問題。
首先,我把這個問題拆成兩個,關於是否人權、民主是更為先進的政治理念,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人權成為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區別於以往“君權神授”的觀念,其進步性很容易理解;而在我看來,“民主”的優勢(特別是透過起選舉方式的實踐)在於其內生的糾錯能力,以及能實現政權的平穩而非暴力轉移,無疑也是進步的。現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理念都是其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並沒有缺失這些理念。而且,我相信在大學的政治課上,肯定也會提到。但僅僅包含和提出這些理念是不足夠的,真正的缺失在於對這些理念的理解和實踐上。換言之,在我看來,生長於一個所謂民主自由國家卻不思反省的公民並不比一個出生於極權國家的國民天生更高貴。高舉人權和民主口號卻對其不甚了了的人也並不天然地站在道德高地。人權的不節制也可能導致過度自我以至於自私;短視的民主也極可能滑向民粹和多數人暴政。關鍵還是在於對其意義的反思和踐行,也即是過程的重要性。在這個意義上,這也是和我前面想表達的“科學精神”是一致的。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所持的是絕對的真理,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能力範圍內維持理性的思考,並保持對不同意見的開放。
如果要直接回應國內的教育是否在這些方面刻意迴避,我覺得是有的。甚至,我覺得,這種迴避和缺失不僅僅在所謂的政治領域,在各個方面,包括科學教育上都是如此。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有權力的干預,但也有歷史的原因,現實的條件,各方面的制約。就如同在科學領域,我們更多的是工具性的學習或運用科學知識,但對科學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其精神內核並不過多重視,更談不上普及。從五四提倡賽先生以來,我們在對它的繼承和發展上還是秉持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實用性偏好;當然,這也受制於近代中國贏弱的國力,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缺失和迴避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可被理解並不代表不需要改變。站在我個人的角度,我希望FN能提供這樣一個角度,讓大家可以意識到科學除了是強大有力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和價值根源。簡而言之,除了知識層面,我們需要強化甚至內化科學精神層面的追求,那就是對理性的重視,對事實的尊重,加上態度上的開放。這些都是科學的建構價值,也是為什麼我強調科學方法及過程的原因。
我很高興你能問這樣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與否、黑與白的問題,因此更接近一個真實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希望能夠在課堂上能找機會引入這個問題的原因,雖然不太成功,但我希望我的回答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角度。最後,給自己帶一個頭盔,以上的想法都只是一些個人的思考,遠談不上學理上的嚴謹,更多的是想表達我對於FN這類通識課的預期,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