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民国初年的稻香村商标之争
仓促整理,句读不明之处和繁体字的疑问请教了一位朋友,但仍难免有错。
前些天读到《二条十年》里说,稻香村清末民初就歇业了,现在的稻香村是1982年接着旧名创建的。而这“再生稻香村”还分苏稻京稻,为了商标打起了官司。最终苏稻获胜,北稻被判禁止在其糕点商品包装上使用“稻香村”文字标识。
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民国初年,1913年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就曾记载“前门外观音寺稻香村”和“陕西巷稻香村”之争,整理抄录如下。
1913年8月23日,《亚细亚日报》的“都门闻见”专栏刊登《商律是否有效》一文,全文如下:
前门外观音寺稻香村茶食南货店开设有年,曾在商部注册,特照商律予以专用权,不许其他人冒袭字号。近有醉琼林主人张茂林,在陕西巷亦开稻香村茶食南货店,被稻香村经理人郭雨生呈诉警察厅,该厅不管。又诉工商部,该部饬令张茂林更改,标明上海泰记分此数字,以示区别。而张茂林未被控之先,牌匾已注有上海泰记分此字样,奉到部札,喜出望外,即安排开张矣。闻张茂林交游甚广,岂当道者受运动耶?抑前清商律民国无效力也。噫!

此文刊出后,陕西巷稻香村于几日后(8月29日)回应,发表《新稻香村太记之辩明》:
北京今日有两稻香村南货店出现,因而涉讼,已志前报。兹据陕西巷之稻香村太记主任张茂林来馆自辩甚详,兹照录之。张云:(鄙人)所于陕西巷开设之稻香村,原系根据姑苏元妙观东始创老店递分于此,根号从无分设他埠。固与(鄙人)莫逆,遂于前清光绪二十五年,将自拟分铺未能举行之,另备红木黑地黑字主牌,上标姑苏观东稻香村字样,连货名印戳家具,全价立约售与(鄙人),注明他人不能袭用牌号字样。并荐师授法,订坐享同牌异本之利,由(鄙人)出资分社上海四马路望平街口。于是牌号姑苏观东稻香村上加太记二字,至今挺翌,仍是原受之牌,嗣于营业颇为发达。申沪冒是牌者不下数十家,然君另加记号。(鄙人)因既各加记区别,则计是业原非专利之品,且加记外素用观东二字,放不便干涉。不料此风流至天津,各埠转至京城,习为故态。而京城则有商部注册北京稻香村,用姑苏二字书于迎街上层牌匾者,门内梁下牌匾亦书姑苏二字。故可见部案显著明白,并非姑苏一家牌号冒袭。根诸心,发显与部案不符,可见阳奉阴违,有心鱼目混珠。(鄙人)陈述根据,一切均有实证可考云云。
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家稻香村才是正宗,后来上海和其他地方都是仿的我家。

大约这就是苏稻和北稻商标之争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