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亲的第九个月
看秦晖夫人金雁教授的回忆录,里面提到女儿出生之后家务极为繁冗,假期原本是集中精力出成果的时候,同是学者的丈夫照常工作开会出书,自己却在照顾女儿与丈夫中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学期。她比丈夫评职称整整晚了七年,又没有办法,“因为他出了成果,发了文章,我没有呀”。
作为一个在家工作兼养娃几乎等于同时做着双份工作,时不时陷入困惑的人,读此段被戳中,遂趁采访当面问到这个私人问题,想从中获得一丝丝对于现状的启示更好。结果她回答说,真的没办法呀,也吵过,没有用,但家总不能不理,孩子总不能不管,只能调整好心态,默认这些活都是你的,你按部就班做完就好了,吵架效率更低更占时间。你就当你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好了。
这回答有些出乎意料,一时不知该怎么接。以现行性别政治正确标准来看,这关于母职的表述大概必定要受批判的了,但我一时间想到的是,连如此事业有成的学者都绕不开,都无解法,看来可真是普遍的难题啊。总见(没养过娃的)意见博主们抨击丧偶式育儿,抨击狠厉,提出的解决方案却轻飘飘,只一句“让男性也要多参与育儿”。但身处其中,就知道真的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工作是爆炸指数级的,多一个人确实能好一点,但好得有限。在中国现行结构下,男性普遍平均薪资高于女性,对家庭内部而言,多数情况下是男性承担着养家主力的重任。尤其是,我们不幸身处一个社畜时代,前段时间对由IT界扩展到全行业的996制度予以大批判,其实除却对个体的异化,它在家庭层面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然讨论比较少),那意味着回家倒头便睡的你几乎完全无法分身来处理家庭事务,也就意味着,繁重又无边无际的家务和育儿重任不得不落在你的伴侣身上。
对我来说,这种体验是极为明显的。因我们双方老人暂时帮不上忙,我又在家工作,虽然请了人帮忙照看孩子,但如前所言,孩子附加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只要在家,我就要做很多事情,时间不是我的。喂奶、做辅食、喂饭、哄睡、陪玩的循环里,时间支离破碎,白天没有整块的时间工作,全指望晚上娃睡以后。在别人下班开始自由支配的娱乐时间里,我好不容易下了第一个班,苟延残喘地开始上第二个班直到半夜十二点以后,有时把娃弄睡着以后实在太累了,就倒在旁边睡着了,或者想玩手机换换脑子休息一下,一转眼过了一个多小时,又后悔不迭。更多时候,是觉得这段属于自己的黄金时间太珍贵了,珍贵到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是浪费。超负荷是一方面,更难的是要在带娃和工作思维间随时无缝切换,换完尿布安抚好娃回来接着写文章,下一句怎么也接不上了,一天下来到晚上正式决定好好工作时脑子里一团浆糊,想必做文字工作的人都能体会那种痛苦,虽然可能只是别人轻描淡写的一句“孕傻”。在这种境况下,工作的量和完成度的下降是必然的,白天多数时间只能做点不费脑子的杂事,甚至只能算算稿费;有时竟觉得愧对自己那点工资,虽然也并不丰厚。偶尔想起自己当时在职业发展上曾立过的宏愿,书架上一排排没来得及看的书,难免叹息。
忘了有多少次,在娃睡着以后,对下班回家的家属诉苦。他之前在一家外企工作,公司离家也近,每天七点多就能回家,在互联网公司中算是相当舒服了,回来后还能哄会娃,让我歇一会。后来为了在报酬上有所提升,跳槽去了另一家,代价是晚上九点下班,回到家接近十点。看上去是晚回家三个小时而已,但意味着这三个小时他作为父亲是完全失效的,这期间我给娃做了晚饭、喂了饭、喂了奶、讲故事陪玩、哄她睡着,一刻不停地履行着作为母亲的职责。一切平静下来后我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同时他下班回家,要么继续工作,要么上网娱乐,追追剧,刷刷虎扑知乎,无论如何,对时间的支配和掌握权依然是自己的,如同没有孩子的时光。
想起蕾切尔·卡斯克的《成为母亲》一书里,作者同样在家工作,在生育后方才意识到自己原先轻松愉悦设想的”雇人去专职照顾孩子能解决既工作又当母亲的难题”、“公平才是一切”的想法是多么天真,事实是,“孩子出生后,他/她母亲和父亲的生活轨迹便不同了;两人之前地位平等,如今却处在了某种彻底敌对的关系之中”。而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办公室上班,一天天地累加起来,最终的导向是天差地别的,一个是外界、金钱、权威和名望,一个是整个家庭领域。这当然是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也是这些年女性主义、女权运动涉及的中心议题之一。
看着家属享受工作之后的休闲时光,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我有时真的觉得很不公平,怒从心头起的时候也有,但,就像金雁教授说的,能怎么办呢,理论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真的无解啊,你总不可能和他们的老板抢时间,而生活压力重如巨石,育儿成本逐年上升,你也不能不让他去挣钱,有能力和魄力自己独立养家、把老公打发回家庭当全职奶爸的女性毕竟是极少数的。就算男性很自觉,下班后和周末投入全身心帮带娃,多数时间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去逛街看书看电影享受自我,只不过能让你腾出手来做其他来不及做的家务而已。看上去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我也选择一份坐班的工作,也成为996的社畜,把孩子扔给老人,但这更多程度上只是逃避和转嫁问题,而不是真正解决这个结构性的问题,并且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和长辈带娃的观念摩擦,对已然辛苦一辈子的长辈(尤其是老年女性)是否公平,自己对所谓科学养育的想法、和娃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否能得到充分贯彻,等等。这也是被讨论无数次的职场妈妈之困。
看了许多别人家的极端案例,看了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客观说起来,我的家属还算做得还可以的那种男性,至少在一定标准上,我们家还不至于被划到“丧偶式育儿”,特别是在我和他推心置腹探讨以上问题,甚至发了几通火之后。记得娃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即使我自认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设,仍然被生活节奏突如其来的剧变搞得异常迷茫和痛苦,那阵还在月子期间,完全和习惯的社会生活脱离了关系,向下班回来的家属埋怨,起初他也说过类似“别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之类的话,那瞬间他未必意识到什么,但反馈到我这里的就是个体不被理解之痛。还好当随着孩子长大,他越来越深地参与和体会到育儿的日常处境中来,终于认清了我真的很难的现实(我一度觉得我比纯粹的在职妈妈和纯粹的全职妈妈都要难……前者上班等于休假,后者娃睡后就可以放飞自我),再也不说这样的话,周末也会主动多做一些事情,比如做饭、陪娃玩,特别是操心我所不擅长的疫苗和保险事宜等等,总之有肉眼可见的进步。虽然育儿的重担并不因此就能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从量上减少一半,但从心理上来说还是获得了重要的支持,不会觉得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总体说来,现在家庭内部还是根据各自特长,在现实的维度上有一个比较好的分配。我想我已经比很多女性幸运多了。
但从另一个更整体的层面说,他,或者全部的男性,做得还远远不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电影版《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金智英(注意是电影版,我觉得它比小说版还是温情多了),温情脉脉的丈夫和其他家人展现出对妻子、女儿、姐姐的理解和支持,丈夫也乐意休育儿假去分担,但和金智英所真正、未来依然要长期担负的相比,依然杯水车薪。
譬如我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些事情,作为一般男性是看不见、意识不到的,包括随时注意孩子的成长阶段,发现和了解ta的需求,给ta采买各种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东西。例如,我们加辅食一个多月后,我从书上了解到要适时添加手指食物,便也照猫画虎准备了些,但那时家里只有一套出生以来就喂药、喂饭的吸盘小碗,小朋友伸小手进去抓,因视线遮挡很难抓住,我马上意识到应该给她换方便自主进食的分格餐盘了。而我家属,即便他称得上是一个心细的人,也大概从来不会主动产生这种意识,在我告诉他之前,他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手指食物、自主进食、分格餐盘。
有孩子之后,你会发现网络购物不再是纯粹享受,也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家务。我家属有次想买一个耳机,在网上看了一晚上后大呼太花时间了性价比太低了,但他没意识到,孩子自出生以来的每一件东西,无论大小,我都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和时间去研究、去比较、去购买,加起来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当然会有购物狂妈妈甘之如饴,但从本质上,和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并不能取消它们作为家务的本质。再有,操心辅食制作(好多妈妈为此开启了烘焙之路。我也一度被那些网红风辅食摄影所打击),学习各式各样的育儿知识早教内容、在妈妈群里交流,等等,每一项都堪称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对多数男性而言,能够花时间陪孩子玩,给ta喂饭换尿布,在外人眼中就称得上是一个“好爸爸”了,而相比之下,社会对妈妈的要求就太高了。妈妈做不好,会被指责不尽责,而爸爸做不好,只会衍生出类似“爸爸带娃会发生什么”的搞笑段子。
很多人会反驳说,爸爸也可以去做这些啊——从理论上说,是的,但在现实中,许多爸爸能把自己照顾好不让人操心就不错了,妈妈也过于紧张,很少会放心把这些在她们看来攸关孩子性命和未来发展的事情交给爸爸。所以有那么多妈妈群,而罕见爸爸群。我也在几个妈妈群潜水,妈妈们在里面每天事无巨细地讨论孩子的运动、出牙、睡眠、营养、游戏、玩具和绘本,分享辅食菜单和剁手链接,从早到晚永不停歇,永远有话题,有次提到某妈妈群里居然有一位爸爸,还作为稀有新闻广泛传播。群里面除了全职妈妈也有在职妈妈,她们兴高采烈地发言,即便吐槽也透出热切,我有时会纳闷,她们上班不用工作的吗,可以这样摸鱼吗?但想想自己的处境,又何尝不是。你不能不得出结论,只要成为母亲,便意味着从社会生活中后撤,多多少少让渡出自己的社会价值。金光闪闪的完美母亲或许存在(事实上我也见过),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女性来说,面对的只能是家庭和社会、自我和子女的失衡。
和家属讨论过数次我应该怎么才能稍稍兼顾的问题,他倒是也很热心,但讨论来讨论去,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充分提高效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说起来像个反讽。在落实上,我只能压缩自己的娱乐时间,在某个整块时间中看一部电影、追几集剧,现在于我而言是巨大的奢侈浪费。但金雁教授有句话我倒是认同,就是调整心态,但调整的是自己作为母亲的心态。这将近一年里,娃大运动发展慢、睡眠问题严重,曾让我十分紧张,买这课那课,看到什么育儿资源都想下都想看,看到别人安利的什么神器都想买,后来发现这样只会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外加一点点打卡式的虚荣,而很多问题其实都会随着成长顺其自然解决,孩子虽小,但作为携带人类万年发展基因的后代,也没有想象中那般脆弱和蠢笨,于是后来也渐渐放松下来,甚至渐渐趋于佛系。这大概是我在心态上最大的收获。我默许自己成为不用那么完美的妈妈,反正怎么都会焦虑,怎么都很难,给她足够的爱与信任,享受彼此给予的成长和快乐,就可以了,尽自己所能尽的努力,累了的时候可以放手。最重要的是,爱孩子也爱自己,发展自己。我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今天看起来,我还算是个还过得去的大人,不是么(也要谢谢我妈妈,给我树立了很好的女性榜样)。关于这点,三言两语道不尽,也就权悬停在这里吧,待以后在做母亲的道路上有更多成长和体悟,再慢慢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