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并非从猿到人那么简单【书单】
你能想象吗?就在100多年前,现代科学相对于中世纪的人类知识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时候,绝大多数西方人仍然坚信物种彼此独立,上帝创世时有哪些物种,现在就有哪些物种,没有物种灭绝的概念,自然也没有新物种诞生的概念……
因此,你一定能想象到,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的演化理论会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知识界和宗教界,产生多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既是学术层面的,也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更是对世界观和人类认知的一次全面冲刷。至于原来的面目到今天已经冲刷掉多少,人类对物种演化的认识是否已经跟得上科学发展的脚步,答案或许就见仁见智了。
下面介绍几本我这两年读过的与演化有关的书,大多是科普书,门槛不高,不需要知识储备,但我保证,每一本都会启发你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人又是什么。

先用这本摄影集开头吧,尽管它长着一副科普书的模样。
《演化之旅》的英文原版由大名鼎鼎的费顿出版社出版。这本摄影集证明,演化固然漫长,但它也可以体现在一幅幅定格的画面中,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像当年的达尔文和华莱士一样。所谓“演化之旅”实际是摄影师罗伯特•克拉克用艺术的形式帮助我们完成的一次科学之旅。
在200幅激动人心的照片之外,本书图片说明部分同样值得称赞。本书的文字作者约瑟夫•华莱士在介绍照片中动物的演化特征(如何被自然选择、物种形成的年代与环境)之外,还延伸到一般意义上的演化知识,探讨诸如趋同演化/平行演化、驯化/人工选择、地理隔离、生态位等概念。换言之,你不仅会掌握一些动物演化的“冷”知识,还会掌握一些“高冷”知识。

一个小的建议是,阅读时手边最好有一份地质年代表,方便你熟悉不同演化阶段的代表生物、构建演化史的基本框架。
有关演化的科普书通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你是要通过一个个案例介绍演化现象本身,还是要介绍演化理论及其发展?二者兼顾会加大写作难度,因为它们对应着读者的不同需求——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如果既想面面俱到,又要写得通顺流畅、结构合理,最好再表达一些态度和思想,那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部成功克服这些困难的作品!这就是当代顶级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的《演化的故事》。作者先介绍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诞生,及其与同时代思想的交锋;然后展开了一幅生命创造与毁灭的宽广画卷,讨论了演化论的重点课题(共同演化、性的演化、人类的演化);最后探讨了演化与宗教的关系,揭露了美国当代宗教保守势力对演化论的抵制。
这样,读者既可以对宏大理论有一个整体概念,也能够学到具体的知识,如同位素测年法、生命树的修正、寒武纪物种大爆炸的基因学解释、人类导致物种灭绝的三种方式、线粒体夏娃等——这些知识的讲解比前面那本《演化之旅》要详细、丰富得多,当然,字数上也是前者的好几倍。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演化与上帝关系这个陈旧主题展开了新的思考,把整本书的档次又拉升了一个level。
简而言之,如果只选一本有关演化的书来读,那就是这本啦!
生命演化的重头戏当然是人类的演化。由于这方面的内容与基督教世界的传统观念过于抵触,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有意淡化了涉及人类的部分,甚至在后面的修订版本中一改再改。好在时过境迁,今天的读者可以看到科学家更客观地展示这些知识。那么关于人类演化的基础脉络,我首推这本《地球的主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伊恩·塔特索尔,他曾担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名誉馆长。读完这本书,你就能大体理清各种原始人的属种关系、基本特征和分布范围。(此处需要说明,属种关系这一块,科学界对某些人种的属性和地位仍有争议,建议不要只看这本书,参考其他材料可获得更完整的认识。)
除了这些基础知识,书中涉及古人类学分析方法的内容更让我感兴趣。比如对牙齿的研究,从结构形态到同位素丰度,一颗小小的牙齿会暴露你的饮食结构、饮食地域,甚至你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所谓You are what you eat,一点都不假!
作者还阐述了一些未必被其他古人类学家认同的观点,涉及古人类学的一些研究理念。比如,他质疑很多学者强调人种演化的功能性是否合理,所谓的“综合进化论”宣扬演化的连续性是否正确,等等。提出这些问题也是提醒读者,古人类学尚无定论的地方仍有不少,不可听信一家之言。
此书的遗憾之处是中文版编校不够仔细,翻译留下的一些小错误没有看出来,期待修订之后再版。
有关人类演化的科普读物通常都关注“stones and bones”,不敢在这些“hard evidence”之外偏离太远,而本书大胆讲述了故事的另一面——社会和认知演化。
本书作者是英国人类学家和演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如果你读过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畅销书《人类简史》,那么你一定对本书的一些内容感到亲切,比如“theory of mind”(心智理论),也就是“first, second and third order of intentionality”(一、二、三阶意向性)。比如人类大部分“community size”(群体规模)会在150人左右。比如随着人类脑容量的增大,消化系统在缩小——这在人类学叫“expensive tissue hypothesis”(高耗能组织假说)。事实上,这些知识并非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归功于邓巴这样的人类学家,而《人类简史》注释页第一页就能看到赫拉利引用了邓巴的著作。
回到这本书上来,作者讲述人类的社会和认知演化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提出模型、验证模型、修改模型,使整本书更像经济学分析,充满图表和运算,而几乎没有化石或者遗址照片,这堪称本书的最大特色。
全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作者总结的人类演化五次关键转型中,当时的物种如何化解群体规模和脑容量同步扩大给时间成本造成的压力。尽管那些精确到百分之几点几的运算对于复原实际情况有多大意义值得怀疑,但这些模型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完美还原现实,而在于把理论量化,使人看清楚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动态的讨论远胜于静态的灌输。从这个角度看,各演化阶段的时间预算模型能否自圆其说倒在其次,作者对模型的解读和修正才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如果英文阅读能力较好的话,请尽量不要读中文版。我曾经从图书馆借到中文版,读了十几页就还回去了,感觉翻译不够认真,很多基本概念没理清,句子逻辑也经常混乱。如果之前读过上述《地球的主人》,直接看本书英文版不会有门槛。
《人类简史》注释页第一页出现在邓巴之后的名字就是本书作者、荷兰/美国籍生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万智有灵》一本书涉及的学科叫演化认知学,貌似是在介绍动物界各种神奇的认知能力,实际是在分析这种认知背后的演化规律,并反思人类对动物认知的错误理解。
本书英文标题是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 它暗示我们,作者更强调Are We Smart Enough?事实上,作者列举了科学家在动物行为/认知实验中犯下的一些错误,以此告诉我们,动物有多聪明暂且不论,如果人类自己不够聪明,就无法正确评价动物的智力水平。这种科学家反思的视角相当吸引人。
作者阐明了行为主义学派(源自比较心理学)与动物行为学派的分歧,以及演化认知学如何在两派和解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直到第三章才开始介绍动物的认知能力。这番良苦用心是为了帮助读者认清演化认知学的历史渊源,熟悉这门学科的两大利器——受控实验和演化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章节中的科学研究。
如果说达尔文用演化论把人类从万物灵长拉回到万物之中。那么德瓦尔再一次打破我们的幻想——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智力层面,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或许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万智有灵》在认知演化层面续写了《物种起源》。
前面介绍了分析人类演化的两条途径,一是传统的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重点是“stones and bones”,二是分析认知、社会和语言的演变,这也是人类学的主要内容。这本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提供了第三条途径,即现代遗传学,也就是基因研究。这本书的作者是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大卫·赖克。
传统的演化研究遵循达尔文演化树的思路,强调物种的分离,默认树枝之间不会交叉融合,而远古DNA研究证明不同人种、人群曾经融合,DNA有过交换。这虽然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但也更加凸显基因研究的价值。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通过研究化石中的远古DNA并与当代人的DNA比对,分析智人历史上的主要迁徙路径,复原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是的,本书研究成果非常新)的融合,以及智人内部各人群的融合。研究者甚至可以推测出历史上有哪些“ghost population”在等待考古学家发现,基因研究的威力可见一斑。
像《演化的故事》一样,本书作者也在科普之外表达了一些人文意义上的思考,尤其是对所谓的种族问题,作者的态度是科学的、不掺杂文化偏见的。他深知种族偏见已经在无数人心中根深蒂固,包括他在书中点名批评的那些位,但也相信他的工作有助于增进理解,改变人们的观念。

这本书的图表制作非常精良,对作者领导的实验室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展示,通俗易懂,相比之下,作者对推理过程的论述经常把我绕晕,有些细节很难读懂。此书中文版名为《人类起源的故事》,我还没有读过,但豆瓣评价很高,应该值得推荐。
了解生命演化,哪能不读《物种起源》?我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不忍心其他读者走我的弯路——我在这个书单中最先读的就是这本《物种起源》,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生啃了一个月!而且读进去多少,我自己也没把握!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先读一些门槛较低的作品,最后再来挑战这部经典吧。
就本书而言,阅读时的最大感受就是作者论证严密。有多严密呢?达尔文为求天衣无缝,一句话可以超级长,定状补齐全,描述一个现象要正面、反面加侧面,论证一个观点要正推、反推加旁推,常常兜着圈子反复论证一个点。这也容易理解,毕竟那个时代有关演化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研究工具主要靠肉眼观察,这种情况下,逻辑推理就显得异常重要。
本书另一个特色是结构清奇。作者把核心观点放在14章中的第4章,提出观点之后,先反驳对方,最后再自证。如此结构只有通读全书才能摸清楚逻辑在哪里,但话说回来,要想“通读”本书,一遍恐怕不够。
阅读时要注意时代差异。那个时代的“已知”和“未知”与今天大不相同,需要准确切入达尔文从已知到未知的起止点,还要明白他在反驳什么,否则很容易迷失。
版本的话,推荐译林出版社这一版,它是国内少有的基于第一版的译本,而其他译本大都根据后来修订的版本译出。如前所述,后面的修订存在向保守势力妥协的情况,而第一版最能代表达尔文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