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9-2020读书年读书笔记
今年年初本想轻松点,一个月一本差不多了,年中就发现不行,认识了很多读书的新朋友,大家太猛了,逐渐来了压力,年底开始一周一本,转过年来一周两本(就坚持了仨月),还是觉得读的很慢。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作家,感觉他们在赶着我读书似的(画面突然惊悚)。而且,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小说的时候,好像读不懂的样子,具体的就看下面详细的读书笔记吧(小说都是剧透到底,有想看的真的慎点)。
[那些讲书的书]

今年必须要把唐诺这本书放在第一本讲,因为今年看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从这本书来的。这本书一共十几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从一个作家或者他笔下的人物开始,探讨一些唐诺想要聊的问题(NBA那章除外)。跟着他思考的走向,首先是暴风引用昆德拉和博尔赫斯对于小说的看法,再就是大量列举书和书写者。看完这本书种草了卡尔维诺、林俊颖、乔伊斯、格雷厄姆·格林、梅尔维尔、艾柯(埃科)、本雅明、他的太太朱天心等等一堆作家。唐诺在书中提出了很多概念,例如生命图像,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方言写作等等。觉得他的有些想法和梁文道确实很合(看理想-看见另一种可能;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在许知远的采访中,唐诺表达了对梁文道的看法,做大众的东西就是要有些顾虑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讲得很深,那么来看看唐诺是怎么没有顾虑的书写吧。终于认清阅读的目标不应该再只是着眼于书店里琳琅满目的畅销书,觉得自己前几年好像就没读几本真正的书。不过唐诺的书写风格可能很多人看不习惯,他总是不好好把一个问题按逻辑聊完,聊一会儿这个聊一会那个,非常的跳。而且书也很厚,拿在手里像一块砖头,我断断续续读了9个月才读完。
一本看一眼目录就能引起焦虑的书,好书太多了,他推荐了2041本。分类特别有意思,先是从语言/国家/地区,然后是小说与连环画,历史与知识,还有各大奖项历年的获奖作家或作品。就从全世界的文学来说,有我们很熟悉的美国、英国、德语、法语和俄罗斯文学,也有我们很不熟悉的北欧、中欧、地中海及马格里布、卢西塔尼亚语文学,别的分类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像畸形作品、笑的作品等等。每一门类下列49本书,配上一百字左右的简介,特别有意思,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先去豆瓣看看目录,入股不亏。
这本其实不是很推荐,除了席勒闻着烂苹果写作比较特殊以外,其他的作家基本就是熬夜和喝咖啡。基于现在大家都这么能熬夜,也不属于什么怪癖了叭。
[那些生命其他的可能性]
今年读小说基本是跟着唐诺读的,跟着他的《尽头》认识了很多书写者,比如说今年最喜欢的纪德,看《人间食粮》的时候感觉实在太像鸡汤文,已经弃了,但唐诺说纪德是最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加缪也提到他好多次,就找了两本来看,小说写得真好。

纪德笔下的人物属于那种,形象特别的鲜明,正在读的时候可能感觉还好,读完放下之后,发现书中的人物一直在脑海里转,会不停得想为什么,他/她为什么要那样。最喜欢的还是背德者里的主人公,他原先是一个特别按部就班、遵规守纪的人,可是旅行里的一场大病让他改变了。他开始向往健康的身体,发现自己不一样的取向。后来,他讨厌那些教育、社会加在人身上的东西,他叫那是文化的涂层,他要去追求那真实的人原来的样貌。可是他的转变,他的放浪形骸间接地害死了他的妻子。我不由得一直在想真有这样的人吗?真的有这种没有文化涂层的真正的人吗?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很害怕这样的人会粗鄙到让人无法接受。窄门的女主人公更是守着她的清规戒律到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总是想问她过了窄门之后幸福吗?现世的幸福就不如那窄门后的世界吗?执拗到让人心疼的小姑娘。《田园交响曲》里收录了纪德早中晚三部作品,帕吕德、田园交响曲和忒修斯,挺好看的,前面的导读是李玉民写的,很能解释纪德的书写历程,但还是更推荐《背德者窄门》。
生命的一种可能性,作者以以实玛利,一个普通船员的视角,努力想要给读者展现美国十九世纪捕鲸业的全貌。虽然题目是白鲸,但白鲸真的要到最后快结尾时才出现。大部分的篇章都在描写什么呢?捕鲸船出海前是怎么招工的,船上各个分工都是干什么的,鲸鱼身体的各个部位细节描写,怎么捕鲸,怎么熬鲸油,等等。如果很想要看看在海洋上怎么生活的话,这本推荐。
格林好像是一个有很多谍战作品的作家,这本书的视角也是很有意思,主角是一个在西非英属殖民地的副专员,小说里老奸巨猾的商人是一个叙利亚人。这设定对我来说是很新,可故事内容因为已经读过纪德了,所以感觉人物性格没有那么极致。但还想再找格林别的书来看看。
一本卡佛的短篇小说合集,每篇都像是一个故事里的片段,有十几页的还是长的,很多就三五页。卡佛从来不写人物背景或者开头结尾,把我这种从小看小说要人物情节环境的读者难受得不行,有一篇甚至就像描述一张照片一样,夫妻俩在争抢中拉扯孩子。春溪说这种小说就是要治我这种人,哈哈。在这里觉得还是有书友一起聊聊书好,通常还是能读懂的书少,读不懂的书多,书友给点一句也许就能释怀了。不过编者我真的,在前言里要抬卡佛就抬卡佛,非要踩一脚昆德拉真是让我很不解,这不是饭圈标准的引战行为嘛。
昆德拉好像也是,从来不想让读者沉浸到小说里去,《不朽》直接,连主人公是以什么现实场景触发的灵感都写出来了,刚要随着人物看看情节,就发现比小说人物写得更多的是歌德和贝蒂娜的逸闻。相比之下庆祝无意义要好看很多,主人公在纠结着几乎未曾谋面的母亲而展开一系列的幻想,最后点出了生命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由于这个观点也在《西西弗神话》里看了又看,实在是最近读昆德拉确实没有最开始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那种惊喜了。
这本汇了阿城最有名的三部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和孩子王。梁文道说他有一种古典小说的写作手法,我却觉得他在描写一种特殊时期的英雄人物。比如说棋王吧,那就是上海中学里出了名的“棋呆子”,下乡的火车上还在到处拉人下棋。早些年跟个拾荒的大叔拿了一本道德经意味的棋谱,算是开了天眼了。最后的场景,在劳动地的运动会后,一个人下十个,下完之后站都站不起来,场面真实恢弘,看得人心潮澎湃。树王和孩子王也是类似的故事,主人公都有些不合时宜的坚持。近来特别欣赏这些人,像唐诺和许宏(十三邀里都有专访,可以去看),他们的形象都像书呆子一样的。唐诺在一个注定没落的行业里坚持,许宏在一个注定承上启下不会有太大建树的行业里坚持,令人动容。
《岛上书店》《鼠疫》《情人》《三体》《平凡的世界》不是很想聊了,其实情人和鼠疫还是值得一看,只是我相比上面那些没那么喜欢,岛上书店真的不要看。
[作家的作家-博尔赫斯]
上译这两年出了两辑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基本是小说和小说评论,二辑是诗歌和散文,据说今年还要出三辑,前两辑一共28册,都是很薄的小集子。最后悔的就是最开始读的一本是《小径分叉的花园》,简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完全读不懂,真的不如按顺序先读《恶棍列传》,或者从中间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读。一辑读了《恶棍列传》《小径分叉的花园》《杜撰集》《永恒史》,恶棍列传就是详细描写了一些恶棍的故事,非常的有异域风情,看着很有意思。小径分叉的花园属于很玄的那种,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杜撰的,像通天塔图书馆和环形废墟这种还能看出来是虚构的,谁能想到博尔赫斯还能给虚构的书写书评呢,看完这本再看博尔赫斯的小说作品就感觉眼前有一片雾,是虚是实都看不清了。永恒史带点哲学意味,讨论永恒和时间,最后一部分聊了《一千零一夜》的成书。杜撰集和阿莱夫(后者现在正在看)有点类似,是这里面最喜欢的了,有点给人物写传记的意思。阿莱夫的第一篇永生真的太绝了,描写了他认为的永生者的状态,我就不给大家剧透了,希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
二辑读了《布宜诺艾利斯激情》《前面的月亮·圣马丁札记》《诗人》《同一个,另一个》《天数》《密谋》,前两本是早期作品,主要就是讲他少年时期成长地阿根廷的布宜诺艾利斯的种种,街道、郊区、祖父。中间两本就开始用诗来探讨一些问题了,最喜欢诗人里关于死亡的描写。最后两本是晚期作品,那时候他应该已经失明了,诗写得很像罗列什么东西,很喜欢写梦。
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分析诗人喜欢用什么词来代指什么事物的,忘记收录在哪一个集子里了。读博尔赫斯很感慨,觉得自己的想象力怎么贫乏到这种程度,博尔赫斯能想象出各种事物奇幻的一面,而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跟田园女权的斗争 ]
波伏瓦从很多角度聊到了女性长久以来所受的压迫,生物那部分可以不看,理科生应该都学得很透彻了。神话、历史的角度倒是很好看。书里最有意思的还是第十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看看波伏瓦怎么把劳伦斯和司汤达骂到臭头,劳伦斯应该还好,司汤达真是委委屈屈。当然了,在女性不能发声的时代,所有的女性都是由男性描写的,也就是说只有“男性的目光(学陈丹青在《局部》里的用词)”。这本书的第二部还没看,不知道写没写女性的目光。很多女性作品也是这样,只描写了女性的苦难,没有将目光投向男性。
这本书的内容相信不用我讲,关于林奕含的新闻已经铺天盖地,前几天林奕含逝世三周年还上了热搜。即使提前知道书中的内容,看书的时候还是很震惊,甚至看完对男性都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当然一天就能缓过来,不然对象哭了)。看完会觉得对女孩儿的教育怎么会这样,但凡有个人能拉她一把结局也不会是这样。看到“社会也会把她赶回他那儿”时,心都要碎了。
故事开始是日本的一个家庭主妇,选上了一个案件的候选陪审员。案件是一个母亲,溺死了自己八个月大的女儿。她随着案情审判的进展,开始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她的丈夫,她的母亲,她的公婆,想起了她曾经上班的日子。最后她甚至开始怀疑,丈夫是不是恨他?不然为什么一直否定她。后来她发现,这其实是爱,通过蔑视、伤害对方,以对她进行控制,让她失去思考的能力。
这本是唐诺的太太写的,当然一般是唐诺被称为朱天心的丈夫。本来想把他们一家放到一起的,可是就两本放一起感觉也不大合适。这本书真的很妙,写得是老年婚姻生活。朱天心是真的在认真写生命的其他可能,一个具体的结构就是老年婚姻生活,分章节,下一章可以倒回前一章的某一部分继续书写。最触动人心的,还是那章妻子翻出了丈夫少年时期的日记,那是自己送给他的,里面满篇满本都写着自己的日记。妻子看着年老的丈夫就想,当年那个爱背诗时常忧伤的少年去哪儿了?谁把他换走了。当年粘着自己玩耍的孩子去哪儿了?现在在房间关着门天天打电脑的青年是谁。
[那些人为什么那样]
其实开始读书包括现在也是,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对人的好奇和不解。我以前经常会说“这人怎么这样”,现在很少再这么说,因为通过看书对自己和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很多朋友喜欢说-“存在即合理”,凡是存在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但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今年也读了几本关于人的书,但都比较极端,犯罪、精神疾病、原始人,也算是对人又增加了一点认识。
相信看过窦文涛节目的对李玫瑾教授一定不陌生,不管在锵锵三人行还是圆桌派里,总是会请这位教授来剖析犯罪人的心理。在这本书里,讲得都是很极端的犯罪情况,把这些又分成了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危险人格里除了天生犯罪人(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都是后天造成的,由于原生家庭对孩子过于疏忽或者过于宠溺造成的。危险心结类更是具有普遍性,对性的认识,中年失意,儿时痛苦的回忆,当这些情绪与想法无法疏导的时候,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恶性犯罪的新闻总是会吸引大众的目光,这些犯罪人的行为令人发指。但是不是立即把他们处死就能减轻社会的恐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不值得我们花费人力物力去探讨?如果有这些疑惑的话,推荐这本书。
原先看这本的初衷是想给上面补充一下课外知识,看看大众舆论对审判有没有什么影响。这本书里真的完全没有舆论的事,很像是审判史,从苏格拉底讲到O.J.辛普森。简述了纠问式审判和陪审团审判,同时感觉巫术审判那一时期真的是很荒谬,基本上一告一个准,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取证。其实一直到有DNA检测技术之前,审判的结果很难保证是公正的还是不公正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DNA检测技术发展起来后,揭示出美国的情况更可怕。1989年之后的十五年里,通过对案中证物的科学分析,有一百五十多个罪犯被证明是无罪的,他们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是依靠不真实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供述而被定罪的。其中许多罪犯已经在死囚区关押多年。依据概率来判断,有更多无罪之人很可能已经被处决了。”作者每一章节的前言还是用卡夫卡作品里的话作为开始,好感直接提升。
从来没真正看过人类学的书(学人类学的书友说人类简史不算),看完果然想她说的那样,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人类文明。不晓得是不是人类学书写就是这么事无巨细地描写所有见闻的类型。列维斯特劳斯从航行开始写,写海上的客船,写热带的植物,写印度的集市,在美国被隔离等一系列看起来与我期待的原始部落不相干的种种。即使到了热带雨林怎么招兵买马,怎么寻找原始部落又占了很大的篇幅,真的看到原始部落的种种时,真是激动啊。看完书有两点感想,一,历史可能不是一个一直前进的过程,或许也有后退。原先在巴西非常繁盛的部落,也会凋零到只剩几十人。有的人很多的部落,其实是比这些更原始的。二,部落的酋长,可以得到好几个适婚的女性,但与此同时,他需要在部落里肩负更多的责任,如参加更多的劳作等,原始部落的族人并不认可享受权利却不付出的行为。原始部落的样貌太新奇了,完全与想象中的不同。
没想到跟弗洛伊德别的书比起来这本这么好读(只是跟别的比,也没有那么好读),可能也因为是以讲稿的形式吧。他别的书,可能觉得读者都已经有一些专业知识了,从来不给任何概念下定义之类的,都是自己悟,像我现在都无法给自我、本我和超我下定义,只能描述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在现在很受诟病,感觉在那个时代也是,弗洛伊德的讲稿里不停地反驳大家对精神分析的一些指责,对精神分析有疑问的可以直接看弗洛伊德给的回答。在这里我才知道,原来很多结论一开始都是假设,比如梦是一种心理现象,假设有潜意识。当然有精神分析治疗不了的精神疾病,能治疗的一般是这种情况:病人有某一种心理诉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压抑(在潜意识里隐瞒自己的这种诉求),但是潜意识里又要进行这种精神历程,于是表现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来安慰自己。通常还是道德感比较高的人更能压抑自己,甚至在梦中都能掩盖这些诉求,很不可思议。通过治疗,将潜意识变成意识的,这些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当然弗洛伊德也不一定都对,毕竟我还没看过荣格和阿德勒。
[不算哲学的哲学]
喜欢克尔凯郭尔可不是就要看他的日记呢,知道他那种深深的绝望是来自于哪儿,他童年的经历,那些他写给前未婚妻的书。知道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变化,从推崇黑格尔到反对黑格尔,到回归苏格拉底。日记里没有作品里那么有逻辑的推理,多是一些生活中的事和感慨。原来克尔凯郭尔也在报纸上跟别人有骂战,而且饱受舆论困扰,街上的小孩子都编儿歌笑话他。他对自由的看法也别有一套“人们几乎从未运用已经拥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去要求什么言论自由。”喜欢克尔凯郭尔,想要了解他,自然要看看这本,不喜欢倒也不必看。
一本很薄的小书,两个晚上就能读完。整本书其实是在讲荒谬,他把这“欲求统一的精神与令这欲求统一的意念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离”称为荒谬。他不相信什么永恒了,人就只活这么一世,如果不能活得更长,那就活得更多吧。有点理解二战后活在虚无主义包围中的青年,如何从加缪这找回希望。最近听了云也退的采访,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读懂《局外人》。确实初读局外人会站在默尔索这边为他辩护,批评庭审的不公和为他最后的觉醒而激动。可云也退说,默尔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者,他一直在感受这个世界,感受太阳、感受沙滩,于是受世界的影像杀死了阿拉伯人。存在主义者是以存在/我对抗这个世界,就像加缪说的,谁也不能否定我的存在。
这本收录了萨特的一篇著名的演讲和一篇晚年的采访,说实话读完这本也无法很好的说出萨特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是。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负担起来。”可是我们能把人性寄托到自己身上吗?哲学家是不是都很理想的认为我们都能听到苏格拉底听到的声音,可是我觉得很多人听不到。再就是,我入坑存在主义的话在这里出现了“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离开爱的行动是没有爱的,离开了爱的那些表现,是没有爱的潜力的;天才,除掉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之外,是没有的。”这版翻译着实有点奇怪,我原来看到的是这样的:除去发生过的爱情都不是爱情,没有作品的天才都不是天才(类似这种)。那么,我这么多年的理解其实还是没有长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都不存在,那么这世上就没有如果。
太喜欢这本了,本来想看完写一篇长书评,后来发现自己的知识给这本写长书评实在是太不够用了,于是决定好好读读哲学再回来重读。萨弗兰斯基从哲学角度研究了恶,说它是自由的戏剧,是人拥有自由后的产物。本书从宗教、艺术、战争、社会等很多分支里,引用了很多哲学家对恶的描述。最后好像还是没给出一个结果,恶好像就是要一直和人类的自由共存下去。不过这本书真的写得太好,每个哲学家的观点都讲得很透,特别是他们对自我、世界以及超自然界的看法。看到最后觉得这位德国的哲学家是不是把二战看成了自己的原罪,所以才以这种方式在讨论恶。(然后发现萨德我居然是从这里认识的,道德的恶的极致)
[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2019年5月4日正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从小在五四广场看着雕塑五月的风长大的青岛人,可能对五四运动更有别样的感情。想看看一百年前的青年学子是怎么振臂高呼的,于是找来了这本。周策纵将五四运动定义为从1915-1922,因为没有1915年的“二十一条”,我们在巴黎和会上可能是另一种样貌,如果不是1916年蔡元培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在校园里汇集了胡适、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众名师,也不会培养起五四运动的土壤。在那个时期,也并不是只有我们知道的几条道路、自由主义、实验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当然还有保守派,思想简直是混战,各种介绍国外思想的杂志、报刊。这不仅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历史果然从来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总结: 今年读书有点偏离主兴趣,哲学和建筑都没太读,净看些有的没的,而且和大神的书单比起来,我这确实是不够看的。不过还好,总算是写完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