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女部》妣
妣【bǐ】,最初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後來的金文成了會意字,从女从匕,匕亦聲。秦篆後演變成了从女比聲的形聲字。

《說文解字·女部》妣:殁【mò】母也,从女比聲。,籒文妣省。(許慎不知以前金文的寫法)
《禮記·曲禮》:生曰父母,死曰考妣。《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
《詩經·小雅·斯干》:似(嗣)續(繼承)妣祖。
《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bì】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這是首秋天豐收之後報祭的詩。醴,糧食釀製的甜酒。烝,秋天的烝祭。畀,給予。洽,配合。皆,普遍,
【如喪考妣】「妣」在西周以前,指的是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到春秋以後訛變為指去世的母亲。
《尚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由此推定,《舜典》的形成應在春秋之後。
殂【cú】,本意是用力地割肉裂骨。這裡應該是「徂【cú】」的通假字,是死亡的意思。
古代對於身分地位不同人的「死」,有專用的字來表達:最常見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殤」,帝后級別的用「崩」。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描述,比如「殉」、「沒」、「弑」,等等。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無)祿,庶人曰死。